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园本土游戏的指导策略——以小班幼儿为例

(2019-06-08 12:35:55)
标签:

教育

分类: 成果展台

幼儿园本土游戏的指导策略

——以小班幼儿为例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第三幼儿园  鄢继芸   

【摘要】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教育部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都明确规定: “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 ”。在幼儿园开展本土民间游戏既是对本土民间文化的传承,也是幼儿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本土游戏  小班幼儿   情境   角色扮演  创新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旬阳本土民间游戏,就是祖祖辈辈的旬阳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广泛流传的,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具有取材方便、灵活机动、规则简单、形式多样等特点,更是蕴含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决定了教师在组织本土民间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水平、认知特点、心理发展等,采取有效的指导,如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创新内容、合理安排游戏内容、教师多重角色支持等策略,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增加游戏趣味性

在游戏中,教师的指导往往隐含在教师所提供的环境中,教师要追随幼儿的经验、兴趣和需要,为幼儿创设合适的环境。小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符合逻辑的游戏情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推动游戏的进程,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如:在组织幼儿玩《牵羊》(类似于《老鹰抓小鸡》)游戏时,我们先创设“羊妈妈带着小羊在草地上吃草,而逮羊人正在一个石头上磨刀”这样的情境。这样,羊妈妈就会问逮羊人:“磨刀干啥?”从而引出童谣:“磨刀干啥?砍竹子。砍竹子干啥?编篮篮。编篮篮干啥?捡石头。捡石头干啥?打你羊……”游戏在“羊吃了农夫的麦子,农夫要逮羊,羊妈妈要保护羊不被抓走”这样的情境中进行,整个游戏有一个较完整的过程,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孩子们在愉快而紧张的气氛中进行游戏活动。小班幼儿的注意力时间较短,不易长时间的集中。自然流畅的游戏情境,有助于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欲望,从而达到理想的游戏效果。

二、角色扮演,突破游戏重难点

本土民间游戏往往幼儿参加的人数较多,游戏中的自然淘汰、角色轮换是幼儿必然遵循的游戏规则。然而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刚接触一个新游戏时孩子不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角色,无法很好的理解游戏的规则。适当的角色扮演,能够帮助幼儿明白自己所承担的角色任务,突破“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这一难点。如:在初次指导幼儿玩《丢手绢》的游戏时,难点就在“快点、快点抓住他”这一句,孩子们不知道谁该跑,谁该去抓。为了帮孩子区分这两个角色,教师找来了猫和老鼠的头饰给孩子带上,“老鼠”拿了手绢偷偷地丢在“猫”的身后,赶快就跑,“猫”发现了之后拿起手绢去追“老鼠”。 孩子们通过扮演熟悉而又喜欢的动物角色,很快的搞清了自己的角色任务,明白了自己到底是“跑”还是“追”。刚开始,我们只玩“猫”发现背后有手绢的情况,不断强化“跑”与“抓”。等到孩子们都熟悉了,再来玩“猫”没有发现“老鼠”反被“老鼠”抓的情况。这样循序渐进,孩子们自然地就掌握了游戏的规则。以小动物的身份去直接感受,身临其境,比教师一味的讲玩法、强调规则,孩子们会更容易接受。

三、创编童谣,增添游戏新活力

本土游戏之所以在孩子间能广为流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有优美动听和朗朗上口的童谣。但是由于本土游戏多产生于民间,流传于口头,幼儿在吟唱儿歌童谣的过程中会感受到部分内容的局限性。我们注重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反映现代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的变化编入民间游戏的新童谣中,赋予新的含义,使民间游戏的名称、内容、角色、情节、儿歌、童谣等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增加了民间游戏的魅力。像民间游戏“推小车”,原来儿歌内容是:“吱吱吱,小车叫,推上小车卖甜糕,谁要?谁要?(我要,我要)娃娃吃得咪咪笑。”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提出,推着小车太慢,不如开着汽车快,因此,教师和孩子一起把儿歌进行了改编:“嘀嘀嘀,汽车叫,开上汽车送蛋糕,送给你,送给他,大家乐得笑哈哈。”幼儿在改编民间游戏童谣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拉近了本土民间游戏与幼儿生活的距离,真正体验到民间游戏的乐趣。

四、灵活转换,教师角色多重化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教师应该担当四种角色:评价者、组织者、合作者、刺激者。在组织本土民间游戏时,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是在教师尊重幼儿主体性前提下的“对话”关系。在游戏的开展过程中,老师带着热情、带着兴趣、带着爱心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适时地给幼儿提供交流与创造的平台,灵活的转换着评价者、组织者、合作者、刺激者的角色作用。当幼儿获得成功时,老师为他们鼓掌喝彩;当幼儿创新游戏玩法时,教师虚心向幼儿请教;幼儿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适时点拨;幼儿需要合作时,老师是他们的伙伴。在平等的交往互动中,幼儿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伙伴,这种民主、平等、尊重、理解、亲密、友好的师幼关系,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在一种人文关怀氛围中快乐发展。

实践证明,本土民间游戏不但是幼儿自我活动、自我发展的有效活动形态,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辅助手段。在日趋国际化的今天,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也将成为促进时代发展的新文化。从幼儿园小班开始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和开展各类本土游戏,并进行有效的指导,这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探索与挖掘。

【参考文献】

[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2012.9.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7.

[3] 幼儿园工作规程.国家教育委员会,1996.3.

[4] 民间游戏教育价值探析.郭悦.好家长.CN 32-1616G0.2014.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