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集体教学有效性思考(三)
(2018-07-21 14:01:1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研 |
幼儿园集体教学有效性思考
主讲
根据活动内容和幼儿的发展水平确定目标。
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
知识 |
了解水平: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复述、描述、识别、知道、认识、了解…… 理解水平:解释、说明、阐明、推断、判断、区分、比较、分类、归类、猜测、预测、估计、收集、整理…… 应用水平:应用、使用、设计、解决、检验、 计划、证明、评价…… |
技能 |
模仿水平:模拟、模仿、临摹、再现…… 操作水平:表现、制作、绘制、测量、尝试、试验…… 迁移水平:联系、联想…… |
|
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
经历 水平 |
感受、练习、参与、尝试、体验、欣赏、寻找、探索、调查、参观、访问、记录、表演、讨论、谈话、交流、合作、分享…… |
表达 水平 |
描述、讲述、介绍、讲解、朗诵、表演、绘画、插图、意愿画、制作、剪贴、插塑…… |
(四)资源—有备 (也就是活动材料知识等的准备)
它是有效组织活动,实现目标的载体,做好活动前的准备非常重要。
课前资源准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材料的准备,投放(同时在准备这些材料时还要多想想,如何挖掘,利用这些材料资源来达成教育目标。包括:故事、音乐、律动、可操作材料等)
如:多彩的扇子
2、经验的准备(知识、能力),尤其是科学知识、科学经验的准备与了解,(如:欢乐中国年,屋顶的秘密、转动,科学记录,数学统计。)了解幼儿已有经验,教师也要做好准备。
3、学习情境的创设(直观、生动、灵活的课,支持幼儿发展)。
4、教师自身经验和物质准备(文学、科学、艺术通设性知识)
如:生命的秘密(肚脐),艺术欣赏类活动、科学活动,防止突发条件,措手不及。
例:在一次观摩,教师组织大班活动《月亮船》,在讲到蒲公英看到万里长城的时候,有一位幼儿说长城有***长,由于教师事先没查了这个知识点,所以对幼儿回答不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较尴尬,若教师作出肯定正确的回答了,幼儿也会对老师的知识渊博更加崇拜。
在课前准备过程中,教师也应让幼儿参与准备过程,努力让准备过程成为幼儿主动发展的过程。(博览会、欢乐中国年等)
(五)过程——真实有效
活动过程的设计追求教学情境游戏化
教师在组织集体教学时要有目标意识:
* 儿童在活动中要获得什么?(领域核心价值取向)也就是教师要做什么?
* 教师如何设计来促成幼儿的发展或目标的达成,也就是教师怎么教?解决真问题,让幼儿真学习、真互动。
一个集体教学活动目标一旦确定,那么剩下的一件主要的事情就是如何使活动过程能达成预定的目标,这些活动过程要切实可行,要真实有效。
1、环节设计要有层次性,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集中幼儿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紧扣主题,环环相连,避免花哨
内容安排有机联系,由易到难,层层递近,由表及里
创设情境,让幼儿亲身体验、练习,动静交替
直观、形象、实物、图片、语言、影像、游戏都可以成有教学情境的素材。
案例:大班《阅读广告》简要过程:
1、谈话,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阅读。
师:你们知道广告吗?在哪里看到过广告?
2、阅读电视广告。
(1)播放关于牙膏的广告发。
(2)讨论:这是一个什么的广告?你看到了什么?让幼儿说出大概印象:是××广告,有好几个人,在干什么?
(3)师:我们再来看一遍,有些什么人,他们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3、幼儿创编广告
(1)为小朋友喜欢的产品做广告。师:来看看这些是什么?你看过这些产品的广告吗?谁来试试。
(2)为产品编广告。师:刚才小朋友做的都是和电视里一样的广告,现在我们自己来为这些产品编广告。小朋友选择一样产品,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幼儿自由结伴创编广告)
这节活动环节的设计有无问题?
几个问题是明显的:
1、该活动提问题的内容和教师构想的第一环节不对应。
2、没有能让幼儿感知、提升广告的特点。
3、让孩子创编广告,教师只注意形式上的自主,可以自己编也可以自由结伴编,但是怎样创编广告交待不清,在儿童没有明确广告的特点情况下如何创编呢?
2、互动要有导向、有技巧、有策略
师幼互动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有效性,教师现场的互动能力与互动智慧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师幼互动应是教师与幼儿间双向、交互的影响。互动的有效形式之一就是提问。
(1)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学活动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经常性行为。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老师的问与幼儿的答形成了最有效的师生互动。在师幼间的一问一答中进行着知识的传递、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可以这样说:幼儿有效的学习决定于教师有质量的提问,教师有质量的提问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效的提问,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问题提得好,好像平静的海面投入一颗石子,能激起幼儿思维的浪花。而一个无效的提问则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且越说越绕,绕问越糟,导致活动失效。
根据统计显示教师平时教学中有效提问只占30%,而低效或无效提问占近70%,主要表现在:
封闭性问题多,开放性问题少。
如:“是不是”、“对不对”、“你喜欢它吗”,这首歌好听不好听?××历害不历害?棒不棒?这是什么?你们想要吗?好不好吃?
随意性问题多、科学性提问少。
齐答个答多,讨论交流少,对不对、是不是
留给幼儿解答时间少,急于让幼儿解答多。
问题数量多,问题质量低。
如:小乌龟遇见了谁?小鸟知道小乌龟的家吗?小蜗牛知道小乌龟的家吗?小乌龟找到家了吗?你们听清楚了吗?漂不漂亮?秋秋找到妈妈了吗?这些问题只停留在浅层的交流,多且无实效。
反复提问多,及时追问少。
提问措辞不清,幼儿难以回答。
教师出示电话、帽子、筷子后问,这些材料你认为哪些是线?再如师用谜语导入活动,幼儿猜出后,师问:你是怎么猜到的?
有效提问的类型:
陈述性提问。让幼儿细致观察并描述事物
猴子手上拿的是什么?妈妈的眼睛长得什么样?
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比较性提问。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
三角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小鸡和小鸭有什么不同?
这个娃娃和小朋友画的娃娃脸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分类性提问。启发幼儿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
说说哪些植物是蔬菜?哪些是水果,谁站在上边,谁在下边。
假设性提问。启发幼儿想象的提问。
如果地球没有了水,人们怎么办?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小猪,你会怎么做?
选择性提问。即对几种结论进行取舍的提问。
你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谁的本领最大?等
开放性提问。你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吗?玩具柜的玩具怎么分?
引导探索提问。放大镜为什么会放大?
启发联想提问。水为什么会结冰?想想什么时候才会有冰?水热了会怎么样呢?水还会变成什么呢?
教师提问要有层次性,问题每接近幼儿“最近发展区”,让幼儿得以经验理解。
教师提问要讲策略,难易适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提问要把握关键,紧扣目标,问题指向要明确,提问后一定要给孩子等待的时间回答和反馈。
(2)回应:
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回答给予合理的回应,回应时不能简单的如“是”、“好”、“真棒”应对,要善于接过幼儿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幼儿,回应中教师要对来自幼儿的信息做出价值判断,那些信息要及时回应、哪些信息可以进行引导和进一步思考拓展,还要注意对幼儿不完整的语言再精炼重复描述以提升幼儿。回应的策略有:表扬、设疑、追问、描述和参与。
(3)追问:
追问就是追原因、问下落,通过追问,教师可以了解幼儿所思所想,了解了幼儿的思维过程,也可使同伴倾听,互助质疑的环境,常见追问: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么说?接下来怎么样?后来呢?小手除了能帮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外,还能帮助谁呢?判断图片内容对错时,问:图片上的这些行为对吗?为什么?有效的追问可以进一步应发幼儿思考、提升幼儿新经验达成教学目标。
如:《幸福的大桌子》,应彩云老师的提问相当有策略、有技巧,针对不同职业,大儿子是厨师,师问:你在哪里见过厨师?
海员:海员是什么?
音乐家:你知道有哪些人是音乐家?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子吗?
大学生:读大学为什么要住宿。
吴姝姝安康赛教上的健康、安全标志作用大。
出示标志:问幼儿:这是什么标志?在哪里会出现?有什么作用?
可多看看应采云的案例:
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提问的有效性,做个“善问”的教师。
3、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实现目标而用
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情境创设
游戏表演
观察比较
实验操作
提问讨论
示范讲解
分享交流
直观演示
选择时要选择最容易达成目标的,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方法。
4、师幼关系——主导与主体;体现“教”“学”的互动过程。
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明白“教学”是教会幼儿学习,教幼儿会学习,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适当调整;善于倾听,了解儿童;善于等待,适时留白;孩子在前,教师在后。
双主体,互相发展,任何时候教师的教都很重要,关键怎么教。
5、活动过程中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思想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幼儿是风景,教师是背景。
(3)活动性原则: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获得发展。
(4)直观性原则:运用多种感官,直接具体感知。
(5)发展性原则:贴近最近发展区。
(6)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原则。
6、活动反思——有针对性
(1)对活动设计的反思:
通过活动期望幼儿学到什么?活动目标陈述是否明确和准确?
期望幼儿学到的东西是否有意义?
教学过程能否保证幼儿学到教师期望的东西?
设计活动时遇到了什么困惑?是否对使用的材料作了修改和调整?有什么样调整?
如何改进所设计的教育活动?
(2)对活动实施过程的反思:
师幼关系是高控制吗?
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幼儿是如何学习的,是主动学习?
幼儿通过什么样的学习获得所期望学到的东西?
幼儿通过什么样的学习获得了在活动设计中没有涉及却富有意义的东西?
是否出现了设计活动时没有预料到的问题?你是怎样及时处理这些问题的?这种即时处理是否需要改进?
(3)对活动实施结果的反思:
幼儿对实施的教育活动是感兴趣?幼儿参与活动的程度如何?
如果有目标没有达成,为什么会这样?
从实际教育效果来看,期望幼儿学到的东西是否有意义?
幼儿还学到了哪些在活动中没有涉及却富有意义的东西?
如何改进所设计和实施的教育活动?
反思可以让教师有效的教,让孩子真正的学,真正的发展。
7、观察评价教学与儿童发展
(1)活动前,儿童已经有的经验是什么?
(2)活动后,儿童获得了什么新经验?
(3)活动中,教师采取了什么教学方法、运用了哪些教育资源、策略支持帮助幼儿获得经验与发展?
这也是明天我们要带着这三个任务去观察教学活动。
最后,组织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多位教师的看家本领,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们永远在路上,愿各位教师都拥有“工匠”精神,认真钻研、学习五大领域的核心经验,积极思考、悉心设计每一节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真学习、真探究、真互动,帮助幼儿获得真正有意义的新经验,并得到真发展!
回归本真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谢谢聆听!
2018.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