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七十二贤人生平系年四十
(2023-11-23 18:56:0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先秦名人 |
周敬王四十年,言子二十七岁,在鲁国,为武城宰。秋,孔子南巡武城,称赞言子的弦歌政绩。【言子年表】、【言子春秋】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古武城,费西滕东两县之间,子游弦歌旧邑。【齐乘】
子游治武城,仲尼发割鸡之叹。【刘子.均任】
子游为武城宰,郭门之垤,有鹳迁其巢于墓门之表。墓门之老以告,曰:“鹳知天将雨之鸟也,而骤迁其巢,邑其大水乎?”子游曰:“诺”。命邑人悉具舟以俟。居数日,水果大至。郭门之垤没,而雨不止,水且及于墓门之表,鹳之巢翘翘然,徘徊长唳,莫知其所处也。子游曰:“悲哉!是亦有知矣,惜乎其未远也。”【郁离子.惜鹳智】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论语.雍也】
澹台子羽渡河,赍千金之璧于河,河伯欲之,至阳侯波起,两鲛挟船,子羽左掺璧,右操剑,击鲛皆死。既渡,三投璧于河伯,河伯跃而归之,子羽毁而去。【博物志.七】
昔澹台子羽赍千金之璧渡河,阳侯波起,两蛟挟舟。子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操剑斩蛟,蛟死波休,乃投璧于河,三投而辄跃出,乃毁璧而去,示无吝意。【水经.河水注】
澹台子羽子溺水死,欲葬之,灭明曰:“此命也,与蝼蚁何亲?与鱼鳖何仇?”遂不使葬。【博物志.八】
一次,澹台灭明身带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从波涛中跃出,对渡船成夹击之势,欲夺宝玉。澹台灭明气愤地说:“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力劫。”遂挥剑斩二蛟于河内,并将宝玉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无吝啬之意。【括地志】
延津,在滑州灵昌县东七里。注水经云:‘黄河水至此为之延津。昔澹台子羽赍千金之璧渡河,阳侯波起,两蛟夹舟。子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操剑斩蛟。蛟死,乃投璧于河,三投而辄跃出,乃毁璧而去,亦无怪意。’即此津也。【括地志】
澹台灭明南游,在南昌钟陵县的钟陵山上授学,为纪念这位先贤的功德,钟陵县改名为进贤县,钟陵山改名为栖贤山。【进贤县志】
进贤,是因先贤澹台灭明他南游时,止于斯,而遂以进贤名其地。【进贤县志】
闵子骞始见于夫子,有菜色,后有刍豢之色。子贡问曰:“子始有菜色,今有刍豢之色,何也?”闵子曰:“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门,夫子内切瑳以孝,外为之陈王法,心窃乐之;出见羽盖、龙旗、裘旃相随,心又乐之;二者相攻胸中,而不能任,是以有菜色也。今被夫子之文寖深,又赖二三子切瑳而进之,内明于去就之义,出见羽盖、龙旗、旃裘相随,视之如坛土矣,是以有刍豢之色。”【韩诗外传.二】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论语.颜渊】
崇德山,相传,春秋末期,即有人在此生息。孔子曾在此给学生子张等人讲解‘崇德、辨惑’。故而人们将村西的山命名为崇德山,以为纪念。【曲阜地名志】
崇德山,在城东四十里夏宋村西。有碑志云:‘颛孙子张设教于此。’故名。【邹县续志】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诗》曰:‘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乐水之谓也。问者曰:“夫仁者何以乐于山也?”曰:“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嵷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诗》曰:‘太山岩岩,鲁邦所瞻。’乐山之谓也。【韩诗外传.三】
子张曰:“仁者何乐于山?”孔子曰:“夫山者,岿然高。”子张曰:“高则何乐尔?”孔子曰:“夫山,草木植焉,鸟兽蕃焉,财用出焉,直而无私焉,四方皆伐焉。直而无私,兴吐风云,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咸饗。此仁者之所以乐乎山也。”【孔丛子.论书】、【尚书大传.略说】
孔子弟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孔蔑曰:“自吾仕者未有所得,而有所亡者三,曰:王事若袭,学焉得习,以是学不得明也,所亡者一也。奉禄少鬻,鬻不足及亲戚,亲戚益疏矣,所亡者二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疏矣,所亡者三也。”孔子不说,而复往见子贱曰:“自子之仕,何得、何亡也?”子贱曰:“自吾之仕,未有所亡而所得者三:始诵之文,今履而行之,是学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禄虽少鬻,鬻得及亲戚,是以亲戚益亲也,所得者二也。公事虽急,夜勤,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亲也,所得者三也。”孔子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子路初见】、【说苑.政理】、【新序.杂事二】
孔子侄儿子蔑和学生宓子贱分别在邹邑和单父为官。一年后,孔子放心不下去看看。到了邹邑,孔子看到一片荒地里面站个人,就去问为何不种庄稼?那人讲:“邑宰有规程,交不上半数赋税,就不许耕种。去年发水,庄稼泡坏,没交上赋税。”又往前走,碰上了吵架的,一个比一个厉害,互不相让。子蔑摆上酒菜,孔子无心吃酒,狠狠批评了子蔑。孔子又去单父,见到捕鱼的人们把小鱼和母鱼放回河里。又见人们接济一个给母亲买药的小孩,心里很高兴。见宓子贱,虽招待很简单,但吃得很香。【孔子观政传说】
孔篾问行己之道。子曰:“知而弗为,莫如勿知;亲而弗信,莫如勿亲。乐之方至,乐而勿骄;患之将至,思而勿忧。”孔篾曰:“行己乎?”子曰:“攻其所不能,补其所不备。毋以其所不能疑人,毋以其所能骄人。终日言,无遗己之忧,终日行,不遗己患,唯智者有之。”【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子贱治单父其民附,孔子曰:“告丘之所以治之者。”对曰:“不齐时发仓廪,振困穷,补不足。”孔子曰:“是小人附耳,未也。”对曰:“赏有能,招贤才,退不肖。”孔子曰:“是士附耳,未也。”对曰:“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有二人,所师者一人。”孔子曰:“所父事者三人,足以教孝矣,所兄事者五人,足以教弟矣;所友者十有二人,足以袪壅蔽矣;所师者一人,足以虑无失策,举无败功矣。惜乎!不齐之所为者小也,为之大,功乃与尧舜参矣。”【韩诗外传.八】
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而众说,语丘所以为之者。”曰:“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曰:“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孔子曰:“欲其大者,乃于此在矣。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而神明之主也。不齐之所治者小也,不齐所治者大,其与尧、舜继矣。”【孔子家语.辩政】、【说苑.政理】
子贱为单父宰,反命于孔子,曰:“此国有贤不齐者五人,教不齐所以治者。”孔子曰:“惜哉!不齐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则庶几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翟也?”宓子曰:“君不知不齐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翟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翟,犹未有益。”【韩非子.内储说左上】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孔子谓子夏日:“汝知君子乎?”子夏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孔子日:“商,汝知之。”【尸子】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
曾参食生鱼甚美,因吐之。人问其故,参曰:“母在之日,不知生鱼味;今我美,吐之,终身不食。”【太平御览.862】
曾子食鱼,有余,曰:“泔之。”门人曰:“泔之伤人,不若奥之。”曾子泣涕曰:“有异心乎哉!”伤其闻之晚也。【荀子.大略】
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孟子.尽心下】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有。”【孟子.离娄上】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曾参、闵子无卿相之养,而有孝子之名。【盐铁论.孝养】
曾、闵以仁成大孝。【新语.道基】
孔子闲居,曾子侍。孔子曰:“参,今之君子,惟士与大夫之言之间也,其至於君子之言者甚希矣。於乎!吾主言其不出而死乎!哀哉!”曾子起曰:“敢问:何谓主言?”孔子不应。曾子惧,肃然抠衣下席曰:“弟子知其不孙也,得夫子之间也难,是以敢问也。”孔子不应,曾子惧,退负序而立。孔子曰:“参!女可语明主之道与?”曾子曰:“不敢以为足也,得夫子之间也难,是以敢问。”
孔子曰:“吾语女: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虽有国焉,不教不服,不可以取千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地治之,不可以霸主。是故昔者明主内脩七教,外行三至。七教脩焉,可以守;三至行焉,可以征。七教不脩,虽守不固;三至不行,虽征不服。是故明主之守也,必折冲于千里之外;其征也,衽席之上还师。是故内脩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主之道也。”
曾子曰:“敢问:不费、不劳,可以为明乎?”孔子愀然扬麋曰:“参!女以明主为劳乎?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政之不中,君之过也。政之既中,令之不行,职事者之罪也。明主奚为其劳也?昔者明主关讥而不征,市鄽而不税,税十取一,使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时,有禁而无征,此六者取财之路也。明主舍其四者而节其二者,明主焉取其费也?”
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民皆有别,则贞、则正,亦不劳矣,此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君先立于仁,则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璞、商悫、女憧、妇空空,七者教之志也。七者布诸天下而不窕,内诸寻常之室而不塞。是故圣人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而民弃恶也如灌。”
曾子曰:“弟子则不足,道则至矣。”孔子曰:“参!姑止!又有焉。昔者明主之治民有法,必别地以州之,分属而治之,然后贤民无所隐,暴民无所伏;使有司日省如时考之,岁诱贤焉,则贤者亲,不肖者惧;使之哀鳏寡,养孤独,恤贫穷,诱孝悌,选贤举能。此七者脩,则四海之内无刑民矣。上之亲下也如腹心,则下之亲上也如保子之见慈母也。上下之相亲如此,然后令则从、施则行。因民既迩者说,远者来怀。然后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十寻而索;百步而堵,三百步而里,千步而井,三井而句烈,三句烈而距;五十里而封,百里而有都邑;乃为畜积衣裘焉,使处者恤行者有兴亡。
是以蛮夷、诸夏虽衣冠不同、言语不合,莫不来至,朝觐於王。故曰:无市而民不乏,无刑而民不违。毕弋田猎之得,不以盈宫室也:徵敛於百姓,非以充府库也;慢怛以补不足,礼节以损有馀。故曰:多信而寡貌。其礼可守,其信可复,其迹可履其於信也,如四时春秋冬夏。其博有万民也,如饥而食,如渴而饮,下土之人信之夫!暑热冻寒,远若迩;非道迩也,及其明德也。是以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此之谓‘明主之守也,折冲乎千里之外’,此之谓也。”
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明主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得而用也。”
曾子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昔者,明主以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数;既知其数,又知其所在。明主因天下之爵,以尊天下之士,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天下之士说,则天下之明誉兴。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者也。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选天下之至良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于爱人,知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贤,有土之君脩此三者,则四海之内拱而俟,然后可以征。明主之所征,必道之所废者也。彼废道而不行,然后诛其君,致其征,吊其民,而不夺其财也。故曰:明主之征也,犹时雨也,至则民说矣。是故行施弥博,得亲弥众,此之谓‘衽席之上乎还师’。”【孔子家语.王言解】、【大戴礼记.主言】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
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礼记.檀弓上】
《曾子归耕》者,曾子之所作也。曾子事孔子十有余年,晨觉眷然,念二亲年衰,养之不备,于是援琴而鼓之,曰:“往而不返者,年也,不可以再事者,亲也。嘘唏归耕,来日安所耕,历山盘兮钦!”【琴操.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