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早期曹国历史研究
(2023-10-31 18:01:20)
标签:
杂谈 |
一、曹国的历史渊源
“曹”之名在西周以前就已存在。据《史记》“封叔振铎于曹”,隋代陆法言《广韵》载:“周文王第十三子叔振铎,武王时封于曹邑,建立曹国。”意为“曹”在叔振铎受封以前就已有其名,正如卫、霍、滕、莒、邾等国在西周以前就有其国一样。据《管蔡世家》,与叔振铎同时受封的有其他五国,分别是管、蔡、鲁、郕、霍。而《逸周书·世俘》所记述的武王伐纣之后随即征伐从属于商的卫、霍等国,可知至少卫、霍是在商代就是存在的。武王克殷之后,只是重新册立臣属于周的国君而已,曹应与卫、霍同时受封,故曹之名应当至少在商代就已存在。
“曹”字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和商代的金文。殷墟甲骨文中的“曹”都写作“ ”,甲骨卜辞(集成6942),内容释为:
“贞,猷伐 ,其 ”
“壬寅卜,在 贞。”
商代青铜器铭文内容释为:
“天父 乙”(集成08864)
“天父 癸”(集成08956)
甲骨文中的“ ”为国名或族名,金文“天 父乙”和“天 父癸”为商代青铜器上的族徽铭文,其中的“ ”即表明该青铜器为曹姓部族之器。曹或曹部族为高阳氏之后,以上古社会“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的传统分析,“曹”应是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的称号。
清康熙十年《曹州志·舆地》“商为曹国”条下注曰“汤伐桀,桀走保三朡,遂伐三朡,更其国曰曹”,其编篡者知州佟企圣认为周代曹国故城即是三朡故国。三朡国,为祝融后裔建立的董姓国,又作鬷、鬷夷、朡川。主要见于文献对“汤伐夏桀”的相关记载之中,《尚书序》“夏师败绩,汤遂从之,遂伐三朡,俘厥宝玉。”《史记·殷本纪》载:“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三鬷,俘厥宝玉。”《集解》孔安国曰:“三鬷,国名,桀走保之,今定陶也。”《水经注》言之更为确凿“(定陶)县,故三鬷国也。汤追桀,伐三鬷至此。周武王封弟叔振铎之邑,故曹国也。”郦道元认为周代曹国国都即为三鬷故国。据《定陶县志》载:“及振铎之封作三鬷亭。今县西南七里有堌存焉。”今定陶县城西南八里费庄西北有一土丘残存,世人多称之为三鬷故地。据以上文献记载,可见三鬷国确在今定陶附近。三鬷或鬷的建国甚早,其历史已不可考。从考古材料来看,鲁西南地区的安邱堌堆类型岳石文化可能为其遗存。
综上,本文认为周初武王封叔振铎之“曹”是在今河南滑县附近,周公东征以后,曹国迁徙到今定陶附近。后来为了加以区别,于是将商“曹”故地称为“漕”,即《诗经》中的“漕”。商代的曹国或曹部族,根据商代青铜爵的族徽铭文来看,曹部族在商代或更早的时期应当担有一定的世袭职务。据《逸周书·世俘解》所载,周武王伐纣之后,还派兵将陆续征服了商王畿附近的一系列原来臣属于商的方国,有方来、戏方、陈、卫、霍、厉等国。商代的“曹”应在此时被周人征服,而后周武王将叔振铎封于河南滑县“曹”地。
二、周初曹国初封时的历史
武王灭商以后,为了有效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将周王室子弟和异性贵族分封于各地。《史记》“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封叔振铎于曹,封叔武于成,封叔处于霍”,“余次皆就封,无为天子吏者”,从地望上看,周王室贵族的封地主要处于中原地区和殷商旧地。管叔、蔡叔、霍叔所领的邶、鄘、卫三国最为典型。当时今定陶地区仍为东夷势力和殷商旧族的传统区域,鉴于武王克商之后“天下未集”的形势,叔振铎的始封之地当在今河南滑县之商“曹”故地。
武王克商后没几年便去世,成王年少,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叛,乃践祚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疑周公,于是联合武庚作乱叛周,东夷的徐、奄、薄姑、熊、盈诸国也乘势而起。周公于是东征平叛,平定了管、蔡、武庚及东夷之后,营建成周雒邑。同时又大规模地封建诸侯。东征以后封赐诸侯的情况,文献记载颇为详细。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大夫富辰之语)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取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蒐。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墟。(《左传·定公四年》)
由《左传》的资料可见,周公东征以后,对各诸侯国进行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大批诸侯更徙至殷商故地甚至东夷腹地的淮河中游地区。“聃季授土,陶叔授民”中的“陶叔”即是曹叔振铎。“授土”、“授民”是周初封建诸侯的主要内容,此时,曹叔振铎改封至陶丘。此时曹叔振铎被“命以《康诰》而封于殷墟”,此“殷墟”并非是河南安阳殷商故地,而是今河南商丘附近的商代初期的传统区域。此时微子率殷民被封于宋,曹国在此时更徙至今定陶附近并非偶然,曹近宋,意在监临宋国殷民。曹国之东又有郜、茅、滕、魯诸姬姓国,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曹国及其他诸姬姓国的封地,具有包围和监视殷商遗族和东夷各部的重要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