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族谱
(2023-10-09 19:27:48)
标签:
杂谈 |
1,公子鲁【郑姓】→
幽公子。讳谓之。郑为韩并灭,公乃迁于陈之淮阳,号南里君,则于陈宋之间,以“郑”为姓自兹始。仕魏为新筑大夫。
2,璩公→
初袭南里君,魏拔韩,改为武扬君。妣王氏,生子二:长安平、次仲平。
3,安平公→
讳无悔。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妣王氏、李氏,生子二:长新筑、次新函。
4,徽公→
公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妣陈氏、廖氏,生子二:长绍、次龚。
5,绍公→
妣李、廖氏,生子二:长昌、次国。郑国为秦筑渠三百里,号“郑国渠”。国公妣韩氏、刘氏,生子如。又配言氏,谨征淑追封为一品夫人,生子四:渊、源、深、潜。
幽公子。讳谓之。郑为韩并灭,公乃迁于陈之淮阳,号南里君,则于陈宋之间,以“郑”为姓自兹始。仕魏为新筑大夫。
2,璩公→
初袭南里君,魏拔韩,改为武扬君。妣王氏,生子二:长安平、次仲平。
3,安平公→
讳无悔。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妣王氏、李氏,生子二:长新筑、次新函。
4,徽公→
公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妣陈氏、廖氏,生子二:长绍、次龚。
5,绍公→
妣李、廖氏,生子二:长昌、次国。郑国为秦筑渠三百里,号“郑国渠”。国公妣韩氏、刘氏,生子如。又配言氏,谨征淑追封为一品夫人,生子四:渊、源、深、潜。
6,昌公→
初为秦吴县令,后随项羽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汉王二年,刘邦使韩襄王孙信破公于阳城,以信为韩王(即韩王信)。公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附刘邦,助汉统一,征讨平中。子荣。
7,荣公→
号郑君。陈人,随父参与项羽起义,羽败,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公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汉文帝时忧愤而死。妣林氏、赵、谢氏,生子二:长当时、次怀久。
7,荣公→
号郑君。陈人,随父参与项羽起义,羽败,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公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汉文帝时忧愤而死。妣林氏、赵、谢氏,生子二:长当时、次怀久。
8,当时公→
陈人,名壮,字庄。以任侠自喜,声闻梁楚间。汉景帝时为太子舍人,结交天下名士。汉武帝时任济南太守,江都相,迁大司农。为人廉洁,喜荐士,为时人称道。后陷罪,赎为庶人,旋任丞相长史,迁汝南太守。卒官,家无余财。妣丁氏、邓氏夫人,生子三:长韬、次康、三嶺。《谱》:“汉武帝泰始元年,封新郑为荥阳郡,即今河南开封府新郑县。”《史记》卷120有传。荥阳郡:三国魏魏齐王曹芳正始三年(242)置荥阳郡,不久废。晋武帝泰始二年(266)重置荥阳郡,辖荥阳、京县(今荥阳京襄城)、密县(今新密市)、卷县、阳武(两县均在今原阳县境)、苑陵(今新郑东北)、中牟、开封八县,郡治在荥阳(今郑州市西北古荥镇)。荥阳郡也曾几度废立,北魏时同县治一起移今荥阳市,北齐时又改为成皋郡,隋大业年间炀帝杨广改郑州为荥阳郡。《元和姓纂》载:“幽公六代孙荣,号郑君,生当时,汉大司农。当时六代孙穉,汉末自陈徙河南开封,晋置荥阳郡,开封隶焉,遂为郡人”。
陈人,名壮,字庄。以任侠自喜,声闻梁楚间。汉景帝时为太子舍人,结交天下名士。汉武帝时任济南太守,江都相,迁大司农。为人廉洁,喜荐士,为时人称道。后陷罪,赎为庶人,旋任丞相长史,迁汝南太守。卒官,家无余财。妣丁氏、邓氏夫人,生子三:长韬、次康、三嶺。《谱》:“汉武帝泰始元年,封新郑为荥阳郡,即今河南开封府新郑县。”《史记》卷120有传。荥阳郡:三国魏魏齐王曹芳正始三年(242)置荥阳郡,不久废。晋武帝泰始二年(266)重置荥阳郡,辖荥阳、京县(今荥阳京襄城)、密县(今新密市)、卷县、阳武(两县均在今原阳县境)、苑陵(今新郑东北)、中牟、开封八县,郡治在荥阳(今郑州市西北古荥镇)。荥阳郡也曾几度废立,北魏时同县治一起移今荥阳市,北齐时又改为成皋郡,隋大业年间炀帝杨广改郑州为荥阳郡。《元和姓纂》载:“幽公六代孙荣,号郑君,生当时,汉大司农。当时六代孙穉,汉末自陈徙河南开封,晋置荥阳郡,开封隶焉,遂为郡人”。
前一篇:灵关:千年关隘展古韵今风
后一篇:翟强生平事迹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