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骑旅寻圣踪之歌十一首(古风.新韵)
(2023-09-18 19:13:16)
标签:
杂谈 |
﹙一﹚ 引吭
春秋无义战, 周礼荡然颠。
力挽狂澜志, 游说不懈鞍。
楚游丁未岁, 过叶载《论》篇。
圣迹流芳地, 寻踪献韵坛。
注:丁未即公元前494年。《论》即《论语》。
补述:公元前496年,孔子辞鲁相,带领门徒离开国土,确立以仁道易天下的鸿图壮志,抱着救民生出水火的理想,走上了周游列国,遍访明君,传道游学,长达十四年的羁旅生涯。据《列国志》载,公元前494年,孔子师徒困于陈蔡旷野之中,子贡突围求楚,楚昭王发兵营救脱难,遂决计赴楚。因慕楚封疆大吏、食于叶邑沈褚梁的政风,故取道经过叶境,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美谈和圣迹,《论语》一书多有记述。关于孔子过叶史实,史书多有记载,无可非议。但过叶的时间争议颇多,史书没有确切的著述。笔者推理,应为公元前494年孔子游楚之时。2011年春,吾骑车追踪圣迹,一路古风新韵,沁人心脾,故涂数韵,直抒见闻观感,以飨读者。
﹙二﹚入叶地溺车
素王临叶邑, 车驾陷沙西。
泥水深难逾, 村民助力支。
可惜湿简册, 凉晒有遗墟。
自此村庄筑, 溺车留圣迹。
补述:孔子师徒走出陈蔡困境,顺着偃城大道,往叶县迤逦而来。他们从舞阳县北舞渡过沙河,便进入了今日的叶县邓李乡溺车村。相传在此渡河时,车陷于泥潭之中,书简被浸,村民闻讯下水帮助推车上岸,便择高地凉晒书简。后人为纪念这一史实,便于此地建村,名曰溺车,又名泥车。村之东南500米处,有高约2米,方圆60平方米的晒书台遗址。据了解,自古以来,周边不管洪水有多大,都没有漫过这个地方。这里成了人杰地灵之区。
﹙三﹚妆头村
南行千米远, 天晚宿荒原。
赏月传经典, 清晨镜正冠。
妆头村始建, 银杏肇千年。
唯见圣阁物, 《晒书回顾》岩。
注:圣阁即圣人阁。:《晒书回顾》岩即圣人阁上方的石刻匾额。
补述:师徒一行从溺车处,沿沙河堤南行千米,便来到了现在的妆头村。因天色已晚,便在这里露宿,赏月观星,讲经论道。次日清晨,更衣梳妆。后来,人们在此建立了妆头村,并栽植了一棵银杏树。明代,有一官员在孔子梳妆的地方,始建圣人阁、赏月台,毁于文革时期。唯有遗物是圣人阁上方的石刻匾额,长约0.5米,宽约0.9米,上书“晒书回顾”四个大字,现存于退休教师任国欣家中。
﹙四﹚揽车李师项橐
顽童垒土城, 揽阻圣车停
夫子请开道, 项橐辞辩雄。
城车何为大? 理应绕垣行
赞诺扶銮过, 尊师畏后生。
补述:次日上午,孔子师徒离开梳妆地,风尘仆仆驱车赶路,走约4千米处,一群顽童在路中间做垒土城游戏,拒不让路。有一名叫项橐的少儿,反问孔子,是城该为车让路,还是车应绕城而过呢?孔子闻之有理,赞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并尊之为师,下车扶銮,绕城而过。《三字经》云:“昔仲尼,师项橐”,即此典故。从此,村子易名揽车李,又名銮场李。孔子这种宽容大度,择师不分长幼的精神,渐化为叶县人的传统美德。
﹙五﹚叶公问政处
孔叶双贤会, 恢弘问政门。
治国何为道? 近悦远来尊。
岐见法伦理, 人格愤乐云。
南行辞叶去, 宏论炳千春。
补述:孔子过揽车李南行,经廉村、仙台、龙泉等乡,到达叶邑,拜见叶公。叶公出迎,盛情款待,在这里坦诚论政。叶公问政于孔子。子曰:“政在来远附迩;近者悦,远者来。”叶公认同。在谈及儒、法的率直观点时发生了分岐。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人格。子路不便回答,请示夫子。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叶邑有问政门遗址可鉴;文庙有古建愤乐亭可赏。孔子在叶作短暂休整后,便离叶赴楚都。楚昭王欲以书社七百里封孔,被令尹子西劝阻,故不得重用。是年秋,昭王去世,孔子师徒离楚返卫,二次北上过叶。
﹙六﹚狂人凤歌处
返卫过方城, 狂人凤歌迎。
冷嘲叽讽谏, 虽圣审时行。
政殆雄争霸, 谁法复礼风?
子闻知隐者, 礼访却回程。
注:方城,河南叶县境内之楚长城古称方城。:狂人即陆通,又名接舆,别号楚狂人。精通水利与造车,隐居叶县方城山中,曾助叶公修筑二陂水利工程。
补述:孔子返卫过叶于方城山道中,佯狂不仕的隐者接舆,出山林高歌而迎:“凤兮!凤兮!何惠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知其隐者,急忙下车拜见。接舆却快步走入山林,避而不答。接舆想以这首《凤歌》劝孔子认清形势,不要再为推行仁政而奔走了。我矗立在当年凤歌迎圣的地方,望着陆通遁去的那片山林,想告诉他:你知道吗?没有改革,哪里能有中国二十一世纪的盛世呢?你应走出茅庐那块小天地,到改革的大潮里去搏击了。
﹙七﹚尤潦铺子路遇荷条丈人
师徒涉澧阳, 子路逐群芳。
询问荷条丈, 知吾夫子方?
老人虽冷视, 止宿置肴浆 。
千古留由处, 乡风醇朴扬。
注:尤潦铺村古称留由处村,隶属田庄乡。由即子路别名。村有丈人祠堂,堂内龙碑刻有:“子路遇荷条丈人,丈人杀鸡为黍作食”的记载。村西北有荷条丈人之墓地。村内有“止子路宿处”碑。
补述:师徒们过澧河时,子路因事掉队。一路追到灰河南岸,遇一用杖挑草的老者,问道:“子见夫子乎?”老者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然而,老者见天色已晚,却留下子路住宿,杀鸡置酒,并引二子相见。次日,子路赶上孔子,悉述此事。孔子让其回访,老者已遁走了。这则往事,足见叶人惜贤尊贤之风。
﹙八﹚四眼圣井
昆阳古道东, 四眼醴泉盈。
夫子躬吸水, 甘甜赞口称。
依井文庙筑, 雄伟圣源名。
崇儒文明地, 播芳孕古城。
注四眼井即井上盖一四孔石板。这口井位于叶县老城区的中心街路南,深3米,泉旺质甜。
补述:相传,孔子师徒沿京师至云贵古道行于昆阳南北大街,便在路东的四眼井旁小憩,吸水止渴,盛赞井水甘冽宜人。叶人为怀念这一史实,易四眼井为圣人井。井之东侧,有一古老的文庙,是一处寓乐于园,寓德于庙,富有园林风光的古建群,是旅游者难得的涉足胜地。吾今日游览重修的叶县文庙,果真一处名园雄观也。
﹙九﹚子路问津渡
沙河有问村, 沮溺耦耕耘。
子路咨询渡, 知津是圣人。
滔滔天下事, 难易应随循。
圣志凌霄汉, 何同隐者群?
注:问津处即今叶县城关乡问村,因子路在此问津而得名。村东有长沮和桀溺之墓,不远处,立有“子路问津处”碑。陶潜、鲍照、李东阳、牛凤、王仕祯等历代文人骚客,曾来这里追踪圣迹,泼墨高歌。
补述:黄柏山沙河渡口是京师至云贵的亘古之津,这里因黄柏山兀立而形成河道曲折,漠大林密,水势深旷。人们经过这里往往有迷津的感觉。师徒们更是陌路,岂不茫然无措?据《论语》载:子路便向水田的耦耕人问津。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长沮曰:“是鲁孔丘欤?”对曰:“是也。”长沮曰:“是知津也。”长沮乃耕,不指渡口。子路又问桀溺。桀溺曰:“子为谁?”子路曰:“为仲由。”桀溺曰:“滔滔者,天下也,而谁易?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亦然耕而不语。子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今日,我站在这绿杨金沙碧水的河曲里,仿佛聆听着圣人的这一腔悲壮心声。
﹙十﹚张村晒书遗址
沮溺不言津, 百折志更贞。
忍叽踏浪进, 不畏滍曲深。
简漫中流水, 疼煞夫子心。
张村石硕秀, 曾凉圣经论。
注:张村位于黄柏山北千米处,属叶县遵化镇。
补述:天色已晚,沮溺乃不给指明渡口,孔子师徒无奈的循辙而渡。结果,水漫简车,衣衿溅湿,几经周折,才渡过了沙河。他们簇拥着湿淋淋的简车,登岸跨堤,攀爬山路,来到了黄柏山北麓的张村,择一硕大盘石,摊开书简,凉晒经典。《叶县志》曾有记载:孔子晒书于此,此处乃有遗址。我目睹这块巨石,恭听着村民们讲述这段故事,心中不由地叹吟道:“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也”。这次骑车之旅,使我辨清了叶县两处晒书台的不同点:张村的孔子晒书台是一块盘石,溺车村的晒书台是一块高地。
﹙十一﹚尾声
拙翁步圣踪, 若伴素王行。
遗址蓄灵气, 昭然大儒风。
愤发食寝废, 乐而患忧扔。
风采传千古, 光华照万冬。
补述:我经过这次沿圣迹的骑车之旅,不仅欣赏了叶县山水的旖旎风光和厚重的人文景观,而且亲身感悟到一代圣贤的大度风范和赤诚救世精神。尤其是,他身处乱世,挺身而出,忍辱负重,坚韧不拔,为达天下大治而奋斗终生的思想境界,实在令人钦佩至之。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在叶县的活动,对叶县的文明进步仍产生着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它不仅是研究孔学的重要史料,也是叶县古老文明之区的重要象征。
春秋无义战,
力挽狂澜志,
楚游丁未岁,
圣迹流芳地,
注:丁未即公元前494年。《论》即《论语》。
补述:公元前496年,孔子辞鲁相,带领门徒离开国土,确立以仁道易天下的鸿图壮志,抱着救民生出水火的理想,走上了周游列国,遍访明君,传道游学,长达十四年的羁旅生涯。据《列国志》载,公元前494年,孔子师徒困于陈蔡旷野之中,子贡突围求楚,楚昭王发兵营救脱难,遂决计赴楚。因慕楚封疆大吏、食于叶邑沈褚梁的政风,故取道经过叶境,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美谈和圣迹,《论语》一书多有记述。关于孔子过叶史实,史书多有记载,无可非议。但过叶的时间争议颇多,史书没有确切的著述。笔者推理,应为公元前494年孔子游楚之时。2011年春,吾骑车追踪圣迹,一路古风新韵,沁人心脾,故涂数韵,直抒见闻观感,以飨读者。
﹙二﹚入叶地溺车
素王临叶邑,
泥水深难逾,
可惜湿简册,
自此村庄筑,
补述:孔子师徒走出陈蔡困境,顺着偃城大道,往叶县迤逦而来。他们从舞阳县北舞渡过沙河,便进入了今日的叶县邓李乡溺车村。相传在此渡河时,车陷于泥潭之中,书简被浸,村民闻讯下水帮助推车上岸,便择高地凉晒书简。后人为纪念这一史实,便于此地建村,名曰溺车,又名泥车。村之东南500米处,有高约2米,方圆60平方米的晒书台遗址。据了解,自古以来,周边不管洪水有多大,都没有漫过这个地方。这里成了人杰地灵之区。
﹙三﹚妆头村
南行千米远,
赏月传经典,
妆头村始建,
唯见圣阁物,
注:圣阁即圣人阁。:《晒书回顾》岩即圣人阁上方的石刻匾额。
补述:师徒一行从溺车处,沿沙河堤南行千米,便来到了现在的妆头村。因天色已晚,便在这里露宿,赏月观星,讲经论道。次日清晨,更衣梳妆。后来,人们在此建立了妆头村,并栽植了一棵银杏树。明代,有一官员在孔子梳妆的地方,始建圣人阁、赏月台,毁于文革时期。唯有遗物是圣人阁上方的石刻匾额,长约0.5米,宽约0.9米,上书“晒书回顾”四个大字,现存于退休教师任国欣家中。
﹙四﹚揽车李师项橐
顽童垒土城,
夫子请开道,
城车何为大?
赞诺扶銮过,
补述:次日上午,孔子师徒离开梳妆地,风尘仆仆驱车赶路,走约4千米处,一群顽童在路中间做垒土城游戏,拒不让路。有一名叫项橐的少儿,反问孔子,是城该为车让路,还是车应绕城而过呢?孔子闻之有理,赞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并尊之为师,下车扶銮,绕城而过。《三字经》云:“昔仲尼,师项橐”,即此典故。从此,村子易名揽车李,又名銮场李。孔子这种宽容大度,择师不分长幼的精神,渐化为叶县人的传统美德。
﹙五﹚叶公问政处
孔叶双贤会,
治国何为道?
岐见法伦理,
南行辞叶去,
补述:孔子过揽车李南行,经廉村、仙台、龙泉等乡,到达叶邑,拜见叶公。叶公出迎,盛情款待,在这里坦诚论政。叶公问政于孔子。子曰:“政在来远附迩;近者悦,远者来。”叶公认同。在谈及儒、法的率直观点时发生了分岐。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人格。子路不便回答,请示夫子。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叶邑有问政门遗址可鉴;文庙有古建愤乐亭可赏。孔子在叶作短暂休整后,便离叶赴楚都。楚昭王欲以书社七百里封孔,被令尹子西劝阻,故不得重用。是年秋,昭王去世,孔子师徒离楚返卫,二次北上过叶。
﹙六﹚狂人凤歌处
返卫过方城,
冷嘲叽讽谏,
政殆雄争霸,
子闻知隐者,
注:方城,河南叶县境内之楚长城古称方城。:狂人即陆通,又名接舆,别号楚狂人。精通水利与造车,隐居叶县方城山中,曾助叶公修筑二陂水利工程。
补述:孔子返卫过叶于方城山道中,佯狂不仕的隐者接舆,出山林高歌而迎:“凤兮!凤兮!何惠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知其隐者,急忙下车拜见。接舆却快步走入山林,避而不答。接舆想以这首《凤歌》劝孔子认清形势,不要再为推行仁政而奔走了。我矗立在当年凤歌迎圣的地方,望着陆通遁去的那片山林,想告诉他:你知道吗?没有改革,哪里能有中国二十一世纪的盛世呢?你应走出茅庐那块小天地,到改革的大潮里去搏击了。
﹙七﹚尤潦铺子路遇荷条丈人
师徒涉澧阳,
询问荷条丈,
老人虽冷视,
千古留由处,
注:尤潦铺村古称留由处村,隶属田庄乡。由即子路别名。村有丈人祠堂,堂内龙碑刻有:“子路遇荷条丈人,丈人杀鸡为黍作食”的记载。村西北有荷条丈人之墓地。村内有“止子路宿处”碑。
补述:师徒们过澧河时,子路因事掉队。一路追到灰河南岸,遇一用杖挑草的老者,问道:“子见夫子乎?”老者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然而,老者见天色已晚,却留下子路住宿,杀鸡置酒,并引二子相见。次日,子路赶上孔子,悉述此事。孔子让其回访,老者已遁走了。这则往事,足见叶人惜贤尊贤之风。
﹙八﹚四眼圣井
昆阳古道东,
夫子躬吸水,
依井文庙筑,
崇儒文明地,
注四眼井即井上盖一四孔石板。这口井位于叶县老城区的中心街路南,深3米,泉旺质甜。
补述:相传,孔子师徒沿京师至云贵古道行于昆阳南北大街,便在路东的四眼井旁小憩,吸水止渴,盛赞井水甘冽宜人。叶人为怀念这一史实,易四眼井为圣人井。井之东侧,有一古老的文庙,是一处寓乐于园,寓德于庙,富有园林风光的古建群,是旅游者难得的涉足胜地。吾今日游览重修的叶县文庙,果真一处名园雄观也。
﹙九﹚子路问津渡
沙河有问村,
子路咨询渡,
滔滔天下事,
圣志凌霄汉,
注:问津处即今叶县城关乡问村,因子路在此问津而得名。村东有长沮和桀溺之墓,不远处,立有“子路问津处”碑。陶潜、鲍照、李东阳、牛凤、王仕祯等历代文人骚客,曾来这里追踪圣迹,泼墨高歌。
补述:黄柏山沙河渡口是京师至云贵的亘古之津,这里因黄柏山兀立而形成河道曲折,漠大林密,水势深旷。人们经过这里往往有迷津的感觉。师徒们更是陌路,岂不茫然无措?据《论语》载:子路便向水田的耦耕人问津。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长沮曰:“是鲁孔丘欤?”对曰:“是也。”长沮曰:“是知津也。”长沮乃耕,不指渡口。子路又问桀溺。桀溺曰:“子为谁?”子路曰:“为仲由。”桀溺曰:“滔滔者,天下也,而谁易?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亦然耕而不语。子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今日,我站在这绿杨金沙碧水的河曲里,仿佛聆听着圣人的这一腔悲壮心声。
﹙十﹚张村晒书遗址
沮溺不言津,
忍叽踏浪进,
简漫中流水,
张村石硕秀,
注:张村位于黄柏山北千米处,属叶县遵化镇。
补述:天色已晚,沮溺乃不给指明渡口,孔子师徒无奈的循辙而渡。结果,水漫简车,衣衿溅湿,几经周折,才渡过了沙河。他们簇拥着湿淋淋的简车,登岸跨堤,攀爬山路,来到了黄柏山北麓的张村,择一硕大盘石,摊开书简,凉晒经典。《叶县志》曾有记载:孔子晒书于此,此处乃有遗址。我目睹这块巨石,恭听着村民们讲述这段故事,心中不由地叹吟道:“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也”。这次骑车之旅,使我辨清了叶县两处晒书台的不同点:张村的孔子晒书台是一块盘石,溺车村的晒书台是一块高地。
﹙十一﹚尾声
拙翁步圣踪,
遗址蓄灵气,
愤发食寝废,
风采传千古,
补述:我经过这次沿圣迹的骑车之旅,不仅欣赏了叶县山水的旖旎风光和厚重的人文景观,而且亲身感悟到一代圣贤的大度风范和赤诚救世精神。尤其是,他身处乱世,挺身而出,忍辱负重,坚韧不拔,为达天下大治而奋斗终生的思想境界,实在令人钦佩至之。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在叶县的活动,对叶县的文明进步仍产生着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它不仅是研究孔学的重要史料,也是叶县古老文明之区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