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公冶长懂鸟语
(2023-09-16 20:32:21)
标签:
杂谈 |
一天,他正在院里朗诵诗文,鹞鹰飞到门前的大梧桐树上,冲他唤道:“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个虎拖羊,你吃肉,我吃肠!”开始,公冶长由于太专心,没有听见。鹰又飞得低一些,又叫了一遍。这次,公冶长听见了。
鹰是告诉公冶长,南山上有只老虎咬住了一只羊,要拖到暗处吃掉。鹰在空中盘旋,看见后,赶忙来给公冶长报信,让公冶长去赶走老虎,把羊弄回家,好肉吃掉,羊肠留给鹰。彼此都能美餐。这叫各享其成,要不然老虎把整个羊吃掉,鹰什么也吃不着。公冶长拿弓箭和铁叉赶过去,射伤并赶跑了老虎,把羊弄回家了。
公冶长和鹰交往多了,自然会有不愉快发生,导致他锒铛入狱。
事情是这样的:
一日,鹰给公冶长报信说,南山又有了“虎拖羊”。公冶长去了之后,远见有一群人围在一起,以为别人是抢夺他的东西,忙喊到:“那是我的,那是我的!”等他到跟前时,人们不由分说就把他捆了起来,送进了监狱。后来他才知道发生了凶杀案,人们以为他喊是主动投案的举动,把他关了起来。
邑令审他时,他不承认犯了罪,但也无法说清楚。后思来想去,才想起来可能是鹰报复自己所致。那是因为上一次,他把羊弄回家处理后,把肠子给了比他穷困的人。鹰没吃到,很是恼火,就想报复他。
这就是公冶长“在缧绁”的由来。细品起来,山东的传说和襄城的情节相比几乎雷同。只不过两者故事中,鹰给公冶长所报的动物是“羊”和”獐”罢了。根据山东的故事,我们只知公冶长被邑令审问时,是“无以对”。没下文说清楚公冶长怎样洗脱罪名的。而在我们襄城的故事里,公冶长却“有以对”。情节更动人,请看下文:
当时,公冶长入狱正值麦收后的夏天,街坊邻居们都去探望他,且到邑令那里替公冶长讲情辩冤。说公冶长懂鸟语,是个正人君子,不会害人命,那天去山上一定是巧合。
邑令也听说公冶长知书达理且懂鸟语,十里八乡也算是个名人,只不过不认识。通过了解案情,也感到蹊跷,一个杀人犯杀了人,怎么可能折回,当众说是自己杀的呢?即便是自首,又为什么辩解说自己没杀人?另外,现场并没发现公冶长犯罪的物证能证其杀过人,邑令想释放他,但迫于受害人家属的压力,感到左右为难。左思后想,终于想出了办法。他要说服受害人的家属,让他们相信此案中公冶长被绑纯属巧合。
在一次审问公冶长时,堂审陷入僵局。邑令借机将公冶长和受害人家属下堂休息,然后再升堂,却悄悄地命差役把堂檐下的一窝雏燕捉住,关进案桌的抽屉里。
一切办妥后,邑令又传唤受害人亲属和公冶长重新上堂,看一对燕子在堂内叽叽喳喳地叫着,让受害者家属说一说燕子在叫什么。受害人的亲属说不上来,当问到公冶长时,他脱口而出:“知否?知否?邑令知否?一无冤,二无仇,为何把我儿关进你抽斗!”话音落地,邑令将抽屉打开,把雏燕放于案上,即鼓掌称赞:“神了,真神了!”随之,堂上的其他人也鼓起掌来,“啧啧”声连连。于是邑令就顺情顺理地把公冶长释放了。
从此以后,公冶长誉满城南。这件事过后,鹞鹰再也没有为难过公冶长,彼此相处更加和睦,情感更深,交流更多,分享也更多。不仅如此,公冶长在其他鸟的帮助下办了许多好事。
一天,一只鹦鹉给公冶长报信:“快点去!快点去!城东撒了米,城东撒了米!”意思是说城东有个牛拉的米车,不知为什么,走着走着,米撒了好长一截路。鹦鹉看到了,报信于公冶长,让他去告诉车主,把车子停下来收拾一下再走。公冶长急赶过去,帮车主收拾好了米车,并捡起来一些好捡的米,车主非常感谢,要送给公冶长一些,被公冶长拒绝。
车主走后,公冶长觉得车主急赶路,把难捡的丢弃在路上怪可惜的,看有的带回家淘一淘还可以下锅,于是又重新捡了一遍,特别难捡的让鹦鹉及其伙伴们叨吃了。
再有一次,鹞鹰来报:“快点走!快点走!城西撒了油,城西撒了油!”公冶长忙奔城西而去。原来有一段路,刚下过雨,泥泞难行,一辆拉油车不小心歪在路边,险些翻到沟里,车主费了好大劲,也无济于事,无奈只好坐等路人相助。鹰见后就通知公冶长,让他去帮忙。公冶长去了以后,最终和大家一起把车推出了那段泥泞路。
公冶长也和其它鸟儿有所对话。传说他看见斑鸠一身灰色羽毛,就问:“斑鸠,斑鸠,你咋一身灰不溜秋?”斑鸠冲他叫道:“咕咕,咕咕,坏人总有!不然冬天,遇弓命休。”公冶长明白了,这是斑鸠的保护色,冬天人们食物短缺,就会用弹弓等打斑鸠这些做窝比较低的鸟解馋。
公冶长又问乌鸦:“喳喳的乌鸦,你为什么穿黑衣呀?”乌鸦回答:“子长啊,子长,一介书生,您忘了吧,我们秋天走,夏天达,我们怕冷,着黑暖呀!”
公冶长看见黄鹂平时总躲在高高的椿树上,又问黄鹂:“黄鹂黄鹂,黄黄绿绿,好看稀奇,衣啥用意?”黄鹂沮丧着脸回答道:“冬天南方去,夏天来这里,待到开花时,我们正有子,花儿稠密密,有急躲过去。”
公冶长见大白鹅一身着白,就问:“鹅、鹅、鹅,总爱向天歌,终日游水中,白才干净么?”大白鹅回答:“我们呆水中,是个怕热样!白色会反光,解暑命久长。”
通过和鸟儿对语,公冶长明白了很多道理,鸟儿不管穿什么衣服,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他也受到一些启示,为什么人们冬天穿黑衣感觉很暖和,为什么夏天着白衣比较凉快些。他把这些道理教于街坊邻里,大家懂得了更多的知识,冬天不再着白色衣服,自然少了些寒冷,夏天不再用黑色装束,自然身体更爽,减少了许多疾病,身体更加健康。
后来,孔子一行人要拜访首山,从鲁国出发了。鹰即报给公冶长:“子长,子长!马鞭已响,师徒向西,将要来访!”真是个大好消息呀!公冶长听后,又高兴又激动,连忙告诉给母亲,母亲听到后,也非常高兴,语重心长地教导他好好准备,莫失良机。
当孔子渡过颍河来到化店(后因孔子修车停留教化百姓改为现在的化行街)时,鹰报:”子长,子长!化店已到,将要来访!化店已到,将要来访!”公冶长喜中有忧。喜的是朝思暮想的人将要到了;忧的是怕自己学识浅薄,让孔子一行人笑话。鹰见其有些为难,劝告他:“今若不见,学问怎长!今若不见,学问怎长!”公冶长知道鹰都为自己着急,增添了信心,母亲也告诫他不要自卑,“过这村,没这店。”
孔子进了城,受到邑令的隆重接待,稍歇,就往首山进发了。鹰叫:“孔子离城,即刻来访,准备相见,收拾妥当!”
没多久,公冶长即见到了孔子师徒。他们在村南的店里礼罢,公冶长就把拜师的想法讲了出来。当孔子听了公冶长对自己的简单介绍,知道公冶长通鸟语后,大为欢喜,一番称赞后,爽快地答应了公冶长的请求。
鹰见此情景,甚是激动,从南山叼来一只大山鸡,送进店里,表示祝贺:“子长,子长,学海茫茫。今得相见,有礼奉上!”这使得孔子更是称奇。就这样,公冶长成为了孔子的弟子。晚上,大家一起去七迷店住宿。第二天,公冶长陪恩师饱览了首山风光。
第三天,孔子又要南行去楚国了。公冶长多么想跟随恩师去列国周游呀!怎奈母亲身体每况愈下,需儿子照顾,公冶长只好含泪拜别了老师。
日子一天天过去,公冶长的母亲也将终老。有一天上午,他在山上巡查后,正在砍柴,鹰急唤:“子长,子长,母亲将亡。快快下山,后不悔肠!”公冶长扔下手里的东西就往山下跑,他心里清楚,母亲身体最近急转直下,遍访名医无济于事,说不定哪个时候就撒手人寰。
到了家里,只见街坊邻居已围床边,默默掉泪。看母亲气息奄奄,公冶长泪流满面地拉住母亲无力的手,跪于床前。母亲强拉住公冶长的手,作最后的嘱托:“我走之后,你再无牵挂,大丈夫志在四方,随后,你就去鲁国寻找你的老师吧!去后一定要发奋苦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之人,这也是你父亲对我的重托。”说完,母亲就去世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