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垣古匡城在常村东南

(2023-05-02 10:14:12)
《论语·第九章子罕篇》:子畏于匡。

《史记·孔子世家》:“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

匡,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十五里之匡城,原属卫,后为郑所占。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率弟子数人“将适陈,过匡”。由弟子颜刻驾车。颜用马鞭指之说:“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视孔子酷似阳虎,遂“拘焉五日”(见《史记·孔子世家》)。

夏商之后,长垣的历史才真正进入有史可考的准确年代,当然,那时候的长垣还不叫长垣。

西周时期,长垣这个地方属于卫国,卫国在长垣境内设立了两个邑城,一个是蒲邑,大致位置在今天的长垣县城一带;另一个是匡城,大致位置在今天长垣县城西南10公里的张寨乡孔庄村一带。

春秋时期,蒲邑和匡城既不是豪华的都市,也不是军事战略要冲,名气不大,写入史书的大事也不多。  

公元前496年,孔子带着弟子从卫国铩羽而归,决定到陈国碰碰运气。路过匡城时,为孔子赶车的颜刻显摆了一下,指着匡城说:“当年我来过这地方,从城墙那个缺口进来的。”匡城百姓听见了这句话,看了看孔子的身材容貌,大喊一声:“阳虎来了,别让他跑了。”顿时跑来一群人,把孔子一行人围困起来。

阳虎是鲁国人,曾经残暴地对待过匡人,匡人对其恨之入骨,把孔子误认为是阳虎。阳虎,春秋季孙氏(季平子、季桓子)家臣。

由于无法脱身,弟子们非常着急,孔子满不在乎地当场抚了一段琴,并说了一段气吞山河的名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路问他怎么有如此雅兴,孔子说,“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而关于匡亭的记载有:

《春秋》:桓公三年夏天,齐候、卫候胥命于濮。杜预注:匡,卫地,在长垣西南。

《春秋》:僖公十有五年三月,盟于牡丘,遂次于匡。杜预注:匡,卫地,在长垣西南。

明嘉靖《长垣县志》:匡城,在城西。孔人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孔子命子路歌,曲终,匡人解甲而罢。

《一统志》:匡城在长垣县西南,“子畏于匡”,即此。

万历康熙版本关于匡城记载资料:

匡城,在今县西南十二里。《括地志》云:本汉长垣县。比征记城周三里,正德十二年,土人掘地得石,有“匡城”二字。按东汉《陈留志》长垣侯国有匡城。注曰:孔子围此。宋儒冯氏又曰:匡,宋地,阳虎曾暴。颜克俱孔子自宋适陈过匡,克御,匡人识克故围。《一统志》:匡城在长垣县西南,“子畏于匡”,即此。又有睢州,即子畏处。据《一统志》有二说也。然云垣地者近是。《琴操》云:孔子到匡郭外,颜渊举册指匡穿垣曰:“往与阳货正从此入。”匡人闻其言,告君曰:“往者阳货今复来。”乃率众围孔子数日。乃和琴而歌,音曲甚哀,有暴风击军士僵仆,于是匡人乃知孔子圣人,自解也。《家语》:子路弹剑而歌,孔子和之,曲三终,匡人解围而去。《三国志》:汉献帝初平四年正月,曹操破袁术于匡人之亭。《纲目》书正月,袁术屯兵封丘,曹操破之,与上文系一事。王莽长固县亦即此地。

《畿辅通志》记载,匡城故城,在长垣西南十二里。

《元和郡县图志》:故匡城,在匡城县西南十里。

《太平寰宇记》:隋置匡城县。以县南有古匡城为名。匡邑城在县西南十里。

长垣县自有历史记载以来,经历过几次县治搬迁,分别是:

显王九年(前360年),匡、蒲之地为魏国所并,置首垣邑,邑治在今陈墙—带。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设郡县。改首垣邑为长垣县,属东郡。始有长垣名。陏.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改长垣县为匡城县,县治移至妇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带)。金泰和四年(1204年),因避水患,将长垣县城移至今县东北柳冢—带(地名鲍固)。洪武二年(1369年),因水围县城 蒲邑旧址重建,县治自柳冢迁至占蒲邑旧址重建。

而杜预(222-285年)是魏晋时期的学者,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当时的长垣县治所正是秦汉设置的蒲城县治所,并且称之为长垣县。而现在的常村地域正是属于长垣西南的位置。他所提出的一切注解不由的与匡城的在常村地域契合。


而《三国志》为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长垣县治所依然是蒲邑旧址;

《元和郡县图志》为唐李吉甫撰,时县治所正是今长垣县城。

《畿辅通志》为清代官修省级地方志,大明大清《一统志》成书时,长垣县治所依然是蒲邑旧址,也就是现今长垣县城。

常村今行政区域恰在长垣县城十二里,并且区域内前后孙东与《县志》记载古匡城为南蒲办事处孔庄一带,而前孙东位置紧邻孔庄不足一千米距离,况自古以来孔庄前后孙东有史以来归属同一区域,春秋时候同隶属匡城,后来一同隶属过鸣条、陈留、平丘、鹤丘、直到解放前还同属于卫南县。

至于孔庄一带说法,足以证明孔庄仅为古匡城一部分。而古匡城应该包括孔庄、前孙东,甚至周边其他村庄。换句话说,当年孔子站的那个城墙豁口,在现在谁的地盘上,谁说的清?几个村庄在古代原属于同一区域,过于更正,也是自家院子里转圈,弟兄俩分老家。现今流氓打个架还跑十几里地,何况当年孔子还赶着马车,一不留神跑到匡亭(常村区域)这一片被围住了,搞不好那一片地方,多少年后建立了一个村庄,叫做常村集或者高村、营里的,也不是啥稀罕事?钻城里挨打,傻子才去干,孔老夫子的心眼可是一兜一兜滴。

中原素来兵家必争之地,黄河水患屡禁不止,而我们生长在这块久经苦难的土地,那些尘埃埋起来的往事,谁能说得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