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王十九年【公元前501年】
约本年,鲁人公明仪生。
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
戊午,二十一岁,从孔子叙《书传》、《礼传》,厘定乐章。公明仪之徒受业于门,传经自此始。【颛孙家谱】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
己未,二十二岁,有父丧,公明仪相焉,启颡之礼,一从其至。【颛孙家谱】
子张有父之丧,公明仪相焉,问启颡于孔子,孔子曰:“拜而后启颡,颓乎其顺,启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三年之丧,吾从其至也!”【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
周贞定王十四年【公元前455年】
丙戌,四十九岁,子张隐居不仕,惟与公明仪发明孔子之道,著书立言,藏之名山。【颛孙家谱】
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孟子.滕文公上】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各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牟子理惑论】
周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
子张卒年五十七。【掘坊志】
子张之丧,公明仪为志焉。褚幕丹质,蚁结于四隅,殷士也。【礼记.檀弓上】
周考哲王元年【公元前440年】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谓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以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故烹熟鲜香,尝而进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者,国人皆称愿焉,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
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宣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体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彊者,彊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殁,以哀,祀之加之;如此,谓礼终矣。”【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礼记.祭义】
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之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孟子.万章上】
公明宣学于曾子,三年不读书。曾子曰:“宣,而居参之门,三年不学,何也?”公明宣曰:“安敢不学?宣见夫子居宫庭,亲在,叱咤之声未尝至于犬马,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应宾客,恭俭而不懈惰,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居朝廷,严临下而不毁伤,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说此三者学而未能,宣安敢不学而居夫子之门乎?”曾子避席谢之,曰:“参不及宣,其学而已。”【说苑.反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