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陵山阳河起始于西汉
(2022-09-25 18:14:33)
标签:
杂谈 |
山阳河,在宜陵镇从东西向转为南北向,是沟通江淮的一条人工河道。
据《嘉庆·扬州府志》所载“山洋河”云:“在城东北六十里,濒宜陵镇,一名山阳河,南接江潮,北至樊汊,达高邮界”;于“高邮三阳河”云:“在州东四十五里,南通樊汊镇,接江都山阳河界,北至三垛桥子口,入射阳湖”;于“山阳沟”又云:“一名山洋河,又名山阳渎,隋文帝开皇七年扬州开山阳渎以通漕”。山阳河是在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开挖的,它的走向是:从茱萸湾向东至东陵(今宜陵),再折向北,经樊汊(今樊川)、高邮三垛、宝应达于“淮阴之阳”,注入射阳湖,故名。当时隋文帝为了实现灭陈的统一大业,接受吴州(治所在今扬州)总管贺若弼的建议,由后任尚书右丞的皇甫议组织实施山阳河开挖工程。
其实,如果纵论历史,宜陵镇的山阳河并不自隋始,它还应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据宋代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广陵目”记载:“茱萸沟,在县东北一十里。西从合渎渠,东过茱萸湾七十里,至岱石湖,入西四里,对张纲沟,入海陵县界。”后阮昇之记云:“吴王濞开此沟,通运海陵仓”。西汉初,盐场分布在江淮东部沿海地区,海盐转运缺少便捷的水上通道。吴王刘濞借鉴夫差的做法,于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发起开凿自扬州至如皋的运盐河,以与江淮水道通连,可把海盐和其他物资集中运到扬州,再分运全国各地。汉文景年间,这条运盐河西段开通茱萸沟,西接合渎渠,东过茱萸湾,再东延70里至宜陵岱石湖,入海陵县(今泰州)界。在岱石湖西四里,茱萸沟与从岱石湖引水的张纲沟相对。吴王濞所开茱萸沟的走向,与后来隋文帝所开山阳渎南段的走向是完全一致的。
《宋史·卷九十七》对此也有同样记载:“汉吴王濞开邗沟,自扬州茱萸湾通运海陵仓”;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载:“汉吴王刘濞开邗沟,自茱萸湾通海陵仓。濞以诸侯专煮海为利,凿河通道运盐”;明陆君弼《扬州府志》亦载:“吴王濞开邗沟,自扬州茱萸湾通海陵仓及如皋蟠溪”。根据这些史料证实,吴王濞确曾开挖过一条从茱萸湾至海陵的人工河道。其时,刘濞的文学侍从枚乘(?—公元前140)亦曾对茱萸沟有过“转粟向西,陆行不绝,水行满河”的描述。
刘濞开凿的这条人工河道,开始叫“茱萸沟”,后来则又被叫做“邗沟”。当然,刘濞开挖的邗沟与夫差开凿的邗沟是两回事。夫差开的邗沟是南北走向,沟通江淮;刘濞开的邗沟则是东西走向,连接通扬。但它们又是相通的,共同交汇于茱萸湾。因刘濞开的邗沟“西从合渎渠”,而据《太平寰宇记》“江都目”云:“合渎渠,在江都县东二里,昔吴王夫差……下掘深沟……亦曰邗沟。”
既然刘濞所开邗沟与隋文帝于公元587年所开山阳河南段走向是一致的,那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
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1230-1302)在注《资治通鉴》的《通鉴音注》的“祯明元年(587)夏四月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的注中云:“扬州治广陵,山阳县属焉。按春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山阳渎通于广陵尚矣。隋特开而深广之,将以伐陈”。“尚”者,久远之意也。它是说:山阳河南段的河道早就通向广陵了。隋文帝为了伐陈,只不过是在旧道基础上“开而深广之”。
原来,刘濞所开茱萸沟(亦名邗沟),受东汉末年战乱的影响,河道年久失修,至三国时期,就逐渐淤塞了。开皇七年(587)隋文帝为伐陈的需要开山阳渎时,只是将淤塞了的茱萸沟旧道加以疏浚、挖深、拓宽而已,并又由此折向北开凿至射阳湖。所以,《扬州水道记》云:“宜陵之山阳河吴王濞时已开通,专以运盐,非南北通行之路,隋文帝始由此道入樊汊,以通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