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将桓齮之死新考
(2022-08-21 18:37:46)
桓齮自秦政十年拜将,其后十一年、十三年、十四年数攻赵邑。
《史记》中有明确纪年的桓齮活动的下限为秦政十四年,见于《秦始皇本纪》和《六国年表》,这一年桓齮“定平阳、武城、宜安”;又《李牧传》载“走秦将桓齮”,虽未记年份,但因这一记述发生于李牧大破秦军、获封武安君之时,对照《赵世家》可知亦当系于秦政十四年。然而十五年秦“大兴兵”及以后,《史记》中已全然不见桓齮身影。
总之,《史记》并没有关于桓齮其人结局的明确记载,我们只知道他秦政十四年时尚活跃在秦赵战争中,这一年他虽获得了多次胜利却又为李牧所败。唯一提及桓齮死亡史事的传世文献是《战国策》: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王翦恶之,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使为反间……(《赵策·秦使王翦攻赵》)《战国策》明确说桓齮为李牧所杀,但并未记载其死亡的年份。结合《史记》来看,只能肯定桓齮死于秦政十四年以后。
在《秦史》一书中,王蘧常先生依从《赵策》的记载,认为桓齮之结局的确是战死,并将“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之年定为秦政十五年。
《战国策·齐策·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里还有一段文字很可能从侧面反映了秦政十四至十五年这段战事的经过:
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是何故也?秦强而赵弱也。
《史记·张仪列传》: 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赵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又胜秦。
《齐策》中的“战于番吾之下”实际对应的是《赵世家》、《李牧传》等所记的秦政十五年番吾之战,而“战于河漳之上”也并非无迹可寻。《史记·苏秦列传》谓赵“南有河漳”,我们颇疑所谓的河漳之战正是肥之战,二者的地理位置正相合。这样一来,“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和“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分属秦政十四、十五年,为秦赵南线之战事,秦军皆以桓齮为将,皆被李牧击破,十五年的那次失败直接导致了桓齮的死亡。
综合目前已有的文献资料,我们认为王蘧常先生虽未于《秦史》一书中详加论述,但他将桓齮之死定于秦政十五年的说法最为合理。秦政十四年秦军攻赵,桓齮率军在南线肥一带为李牧所败,桓齮溃走,李牧因此次胜利而获封武安君。秦政十五年秦军再次攻赵,桓齮继续率军由南路至邺,但西线秦军在番吾一带又为李牧击破,南线秦军听闻西线失败,遂撤退。李牧迅速回军,桓齮在赵军的追袭中战死。以上两次战败《秦始皇本纪》等采自秦国的史料讳而不谈,但《赵世家》、《李牧传》等均有记叙,从《战国策》相关策文中也可窥见端倪。秦政十八年最后一次攻赵时,南线将领已改由杨端和担当,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桓齮此时已战死。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