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议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陵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

(2022-08-21 18:37:21)
标签:

杂谈

《史记·苏秦列传》有一段策士劝说燕昭王不要前往秦的话:  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陵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晋国之祸,三晋之半,秦祸如此其大也。 此段话又见《战国策·燕策二》,只是“封陵”误作“封陆”。

    1.龙贾之战  《六国年表·魏表》:前333年,“秦败我雕阴”。 《秦本纪》:(秦惠文王)七年(前331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 《魏世家》:(魏襄王)五年(前330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围我焦、曲沃。予秦河西之地。 《苏秦列传》:(秦)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
    (1)较多学者认同的观点是:此战时间在前333年,即齐、魏徐州相王次年。  按:此年,楚威王战胜齐于徐州,秦则伐败魏于雕阴。似乎是两国合谋。《战国策·魏策二》中策士张丑曾劝谏齐相田婴不要掉入魏国“尊齐为王”的陷阱:  臣万乘之魏,而卑秦、楚,此其暴于戾定矣。且楚王之为人也,好用兵而甚务名,终为齐患者,必楚也。 说辞中谈到了秦国,应该不是随意为之。齐、魏称王,秦、韩、燕、赵等国在名义上都“卑”了两国一头,张丑特意提及秦、楚,楚国又在第二年兴兵伐齐,则秦国很可能是配合楚国行动而伐魏。
    (2)“公子卬”是“公孙衍”之误。“犀首”本是魏国为公孙衍专设的将军名号,后来成为他的专称。
    (3)“斩首八万”是秦军方面的宣称,“四万五千”大概出自魏国或其他国家的记载。这个军队数量应该是魏军的总兵力,“斩首”只是秦国的惯用词汇,秦军不可能真的杀掉八万人,按正常的战争损耗,魏军如果阵亡八万人,那受伤的得有二三十万,魏军总数就得达到五六十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至于为何会出现两种不同的魏军兵力记载,可能魏军直接参战兵力为四万五千,但秦国算上了集结但未参战的魏军,或者秦军情报就是魏军八万。


    2.岸门之战  《六国年表·魏表》:前314年,“秦拔我曲沃,归其人。走犀首岸门。” 《秦本纪》:(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樗里疾攻魏焦,降之。败韩岸门,斩首万,其将犀首走。 會注考證:楓、三、南本,萬上有「二十二」字。
    (1)秦国记录中,岸门之战斩首韩军二十二万。  依据《史记会注考证》列出的三个古代《史记》版本,“败韩岸门,斩首万”应该作“败韩岸门,斩首二十二万”。这也才符合文意,策士既然将岸门之战与其他三晋人员损失惨重的大战并列,就说明岸门之战韩国损失也必然惨重。
    (2)韩军主将是公孙衍。当时公孙衍可能是韩国相邦。
    (3)岸门之战位置在今河南许昌市西北。
    (4)综合《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记载,岸门之战的前奏是秦、韩浊泽之战。秦攻韩是利用了齐灭燕的时机,韩的重要盟国齐,忙于攻燕,无暇救韩,而赵、楚出兵救韩。实际上楚国扬言救援,却坐等韩国惨败。赵国救韩,结果第二年在赵庄之战中被秦国重创。岸门之战后,韩国倒向秦国。  此年秦攻魏,应该是为了逼迫魏国支持秦国。《战国策·齐策二》提到“韩、齐为与国,张仪以秦、魏伐韩”。


    3.赵庄之战  《六国年表·秦表》:前313年,樗里子击蔺阳,虏赵将。 《六国年表·赵表》:前313年,秦拔我蔺,虏将赵庄。 《秦本纪》:(秦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13年),庶长疾攻赵,虏赵将庄。 《樗里疾列传》:秦惠王二十五年(前313年),使樗里子为将伐赵,虏赵将军庄豹(“豹”疑为衍字),拔蔺。
    可以确定,此战役秦军主将樗里疾,赵军主将赵庄。交战地点在蔺(在今山西柳林县西北孟门镇),是秦、赵、魏交相争夺之地。《史记· 赵世家》: 成侯三年,“魏败我蔺”; 成侯二十四年,“秦攻我蔺”。  此役赵军总兵力史料未载,从这几场大战的规模来看,赵军至少五万人,多的话可能达到十万以上。


    4.封陵之战  《六国年表·魏表》:前303年,秦拔我蒲坂、晋阳、封陵。 睡虎地秦简《编年纪》:(秦昭王)四年,攻封陵。


    5.高商之战  高商应该不是人名,龙贾、赵庄等将领均见于文献记载。高商若是三晋将领,不应该不见于记载。那么,高商就是地名。
    高商之战发生的时间段在龙贾之战(前333年)和伊阙之战(前294年-前293年)之间,伊阙之战,秦击败韩、魏联军二十四万,而策士在文中却未提及,所以此战役应该在伊阙之战前。这期间,秦与三晋有两场大战:  前317年,修鱼之战,秦击败韩、赵联军八万二千。 前308年-前307年,宜阳之战,秦击败韩军六万。
    可能是某地误写,如封陵误写作封陆;  或者某地别名,如春秋晋、楚邲之战,因为泌水入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所以此战又可称为“两棠之役”。《吕氏春秋·至忠》和贾谊《新书·先醒》都写作“战于两棠”,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有《两棠之役》;  或者是交战的具体地点,之所以用龙贾、赵庄命名战役,应是两人均在对秦作战中阵亡。两人是魏、赵将领,与秦作战应该不止一次,不用雕阴之战、蔺之战命名,而用龙贾之战、赵庄之战命名,显然是两场战役中两人有特殊之处,最明显的特殊之处就是两人均阵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