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荆州胡家草场西汉简牍选粹》岁纪简初读上

(2022-09-14 10:56:53)
标签:

杂谈

分类: 简牍
    摘 要:通过对《选粹》所收录的九枚岁纪类简文的逐一分析,本文就简文所涉战国后期至汉初的诸多史事进行了新解读。同时指出,目前可见的年世记事类秦汉简牍的起始年份均为秦昭王元年,应与秦昭王时期周王朝覆灭,秦汉官方着力建构以秦代周、以汉代秦的书写体系有关。
    秦人史事考析
    1、昭襄王元年,立五十六年。生孝文王。取宜阳。1532

秦昭襄王,昭襄为双谥称,又常省称为昭王。睡虎地秦简《编年记》作昭王,《史记·秦本纪》作昭襄王,《六国年表》作昭王。双谥省称现象在战国时期十分常见,又如秦庄襄王,《编年纪》中省称为庄王;楚顷襄王在《战国策》等史书中常省称为楚襄王等。

昭襄王为孝文王之父,在位五十六年,《史记·秦本纪》载:“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简文与史载相合,概无疑义。值得注意的是,简文在记叙帝王纪年之时,往往在该帝王的第一支“元年”简上注明在位年数及继位者。秦昭襄王元年如此,汉高帝元年亦如此,如下文所论“高皇帝元年”简文下,亦明记“立十二年,孝惠皇帝立”。这大概是这批简牍的通行体例。

简文称昭襄王元年(前306年)“取宜阳”。宜阳为韩国旧都,是战国时代韩国的西部重镇,史籍记载秦韩宜阳之战发生在秦武王时期,以武王四年秦攻占宜阳告终。《秦本纪》载:“(秦武王)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韩世家》:“(韩襄王)五年,秦拔我宜阳,斩首六万。秦武王卒。”《六国年表》亦系之于秦武王四年。《甘茂列传》所记较为详细:“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简文称昭襄王元年“取宜阳”,比史籍所载武王四年“拔宜阳”晚一年。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载“(昭王)二年,攻皮氏”,《六国年表》等史籍将这一事件系之于昭王元年,简文也是比史籍所载晚一年。学界或归因于列国历法差异,或归因于战争持续两年以上。从胡家草场简文与睡虎地简文所记秦昭王元年、二年事件不约而同地比传世文献晚一年来看,或许是由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

    2、四年,攻韩,取蒲反、武?(遂)、阳晋。1437
这条简文记载的是昭襄王四年(前303年,韩襄王九年,魏哀王十六年),秦伐韩,攻取了蒲反、武遂、阳晋三地。蒲反,又写作蒲阪、蒲坂。《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四年,取蒲阪。”《韩世家》:“(襄王)九年,秦复取我武遂。”《魏世家》记载这一年“秦拔我蒲反、阳晋、封陵。”《六国年表》有大约一致的记载。司马贞《索隐》引《竹书纪年》也记载了秦攻魏之事,作“晋阳、封谷”。睡虎地秦简《编年纪》则称:“四年,攻封陵。”

简文称攻伐韩国,取此三地。而据以上史料,特别是《竹书纪年》等出土魏国文献,可知三地之中仅有武遂为攻韩所得,蒲反、阳晋皆原属魏,应因攻魏而得。考之地望,蒲反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一带;阳晋、封陵两邑距蒲反不远,三者均在黄河以东的秦魏要冲之地。武遂属韩,约在今垣曲县东南,在蒲反、阳晋以东较远处。秦军东攻,当先攻魏,占领蒲反、阳晋、封陵一带,再向东侵韩,取武遂。这条简文称攻韩,取蒲反、武遂、阳晋,省略了先伐魏之事,直接记载了攻韩之后,实际完成了对魏、韩三邑占领的情形。因此,不能依据简文,简单地推测蒲阪、晋阳曾属韩国。

    3、十四年,大胜韩、魏,杀公孙喜伊阙。1415
这条简文所记韩魏联军与秦军的伊阙之战,与传世文献以及睡虎地《编年记》所载相合,整理者已有论述。《秦本纪》《白起王翦列传》俱作“虏公孙喜”,公孙喜即犀武,《战国策·魏策一》载“秦败东周,与魏战于伊阙,杀犀武”,与简文之“杀公孙喜”更一致。

关于伊闲(阙),《选粹》注曰:“‘闲’、‘阙’上古读音接近。又,《水经注·伊水》:‘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将‘闲’读为本字,似亦通。”

今按,“伊闲”亦见于清华简《郑文公问大伯》,作“洢()”。孟跃龙先生已有详细论证。传世文献中的伊阙,在先秦秦汉出土文献中一般写作伊(洢、)闲(),概无疑义。

    4、十六年,始为丽邑,作丽山。初书年。破韩,得其王,王入吴房。1538

十六年指秦王政十六年,整理者对简文所记置丽邑、作丽山的情形已有细致讨论,称:
相关内容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初令男子书年。魏献地于秦。秦置丽邑”,“(三十七年)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一般据此认为始皇即位就开始营建丽山,营建时间前后近四十年。有学者根据考古遗迹与文献记载怀疑丽山营建时间只有十年左右。据简1538,丽山营建始于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至始皇入葬大概有二十一年,为确定丽山营建的时间提供了新的依据。

“初书年”,《秦始皇本纪》作“初令男子书年”,即首次令男子申报、登记各自的年龄。从其他出土材料来看,这项政令得到了贯彻实施。如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载:“十六年,……自占年”(简23贰),说明墓主喜在这一年自行上报了自己的年龄。岳麓书院藏秦简载:“爽初书年十三,尽廿六年年廿三岁。”(简0552)爽在“尽廿六年”之时满廿三岁,初书年的十三岁正好也是秦王政十六年。破韩,得其王,王入吴房”讲的是十六年秦攻韩之事,与十七年的秦灭韩记载密切相关。


     5、十七年,十二月,太后死。五月,韩王来。韩入地于秦。1535
简文与史籍基本相合。太后指孝文王夫人华阳太后,卒于秦王政十七年。《秦始皇本纪》载:“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地动。华阳太后卒。”《六国年表》:“内史腾击得韩王安,尽取其地,置颍川郡。华阳太后薨。”睡虎地秦简《编年记》也讲到了灭韩前后的事件:“十七年,攻(韩)。……廿年,……(韩)王居山。廿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其处,有死属。”(简24贰、27贰、28贰)

综合两种简文可知,十六年秦攻破韩军,俘虏韩王安,王入吴房;至十七年,攻灭残馀韩军;十七年五月,韩王来,韩地归于秦;二十年,韩王居住于山;二十一年,韩王死。曹旅宁先生曾分析称:

被俘的韩王安迁徙居吴房。吴房今河南遂平,在京广线漯河、驻马店之间,为古汝水流经之地,想必战国末期亦为交通便利之地。……秦王确实有为收韩人之心安置韩王安于韩地之举。由此韩王安居山、昌平君居其处可能为吴房之山。
今按,吴房本为古房国地望所在,又因吴王阖闾弟夫概奔楚后曾居于附近,因而得名,秦汉曾置吴房县、吴房侯国。《读史方舆纪要》载:“吴房城,今县治。故房国,楚并其地。《春秋》定五年:吴王阖闾弟夫概奔楚,封此,故曰吴房。汉置县,高帝封功臣杨武为侯邑。……元和十二年李愬攻吴房,克其外城而还。既平吴元济,因改县曰遂平”。吴房故城在今河南遂平县城关,城址仍见存。

吴房故城在汝水以西不远,从战国晚期秦、楚、韩、魏等国在汝水流域的控制范围来看,吴房当属秦南阳郡,未曾属韩,所谓“秦王确实有为收韩人之心安置韩王安于韩地之举”之说大概不妥。

战国晚期,秦人占领了从南阳盆地到江汉平原的楚国腹地,楚都东迁陈城。随着战事的发展与推移,形成了秦、楚、韩、魏在汝水中上游对峙争夺的局面。战国末年,韩国疆域的南界在襄城、应一线(今河南鲁山至襄城一带),不可能管辖到距离襄城以南颇远的汝水中游以西的吴房一带。汝水中游以东的上蔡、平舆一带为魏、楚控制,以西的吴房属秦,秦人因楚之宛郡而置南阳郡,其范围涵盖了南阳盆地至汝水中游以西的大部地区。

观之地理形势,战国后期的吴房北邻韩魏,东接于楚,应当是秦人在东部的重要军事据点。“破韩,得其王”之后,虏韩王入吴房,是将韩王置于附近的秦国边境据点,确保在秦人强有力的管控之下,以防生变。至十七年,攻灭残馀韩军之后,“韩王来”,应当是指韩王从吴房“来归”,表示降服于秦。韩王来秦的目的,估计与昭襄王时秦灭西周之后西周君来秦的行为近似,《秦本纪》载:“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于周。”《秦始皇本纪》载:“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韩王来秦,大概也是履行顿首、受罪、献邑、纳地效玺等仪式,从礼仪上完成韩入地于秦的各项程式。

十七年“韩王来”之后,韩王就已离开了吴房。睡虎地《编年记》中的“廿年,韩王居口山。廿一年,韩王死”,已与十七年相隔三、四年,依此推测,韩王所居之口山自然当与吴房无涉。前引《秦本纪》称秦王受西周君之献后,“归其君于周。”又载秦灭东周后,不绝其祀:“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韩王居山,大概也有奉其祭祀之义。廿一年,韩王死,田馀庆先生推测与《秦始皇本纪》所记的这一年的“新郑反”,即韩国故都的反叛有关。此说或是。估计因新郑之地反秦,韩王受牵连而被处死,不再如两周之君一样能够继续奉其祭祀,韩国祭祀也至此断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