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崇佛道
(2022-03-20 11:17:05)
标签:
杂谈 |
秦始皇是崇神论者,他信仰道、释、儒、教的长生不老,长命百岁,同时他由于受祖先熏陶崇遵多种信仰,由统一前各国的神教都非常好奇并能接受,他相信君权天授,君命天赐,他把君王和神仙混为一体,他崇拜老子修建楼观台,长生观,他宣传道家道回自然,天人合一的仁智、道义、圣德,礼仪的五德学说。他又崇拜仙家的长生不老,长命百岁。更欣赏法家的君主专制,法治形名。他把道教和佛教融为一体,自称神仙,自称真人,这遇周秦两代祖先们对神佛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据《太平广记》九三引《法苑珠林》记载,秦始皇的祖先秦穆公时,扶风获一石佛,穆公不识,弃马坊中,秽污此像。护像神瞋令公染疾。公又在梦游上帝极,被责疏。觉醒问待臣,由余答曰:“臣闻周穆王时(公元前976-921年),有仙化人来此土,云是佛神,穆王信之,于终南山建中天台,高十余尺,基址现在。又于仓颉台建神庙,名三会道场。公今所患,酷非佛为之耶?公闻大佈语由余:“吾今获一石人,衣冠非今所制,弃之马坊,得非此是佛耶?”由余闻,往视之,对曰:“此真佛神也。”公取得澡浴,安请安客静处,遂放光。公又佈,谓神瞋也,宰三牲以祭之。诸善神等擎弃远处。公又大佈问由余。答曰:“臣闻佛清静,不进酒肉,受重物命、果饼之属。”公大悦,欲造佛像,绝于二人。又向由余,“萌芽穆王造寺之侧应有工匠。遂于高台南村内,得以老人,姓王名安,年百八十。自云曾于三会道场见人造之。臣今年老,无力能作。所住村北有兄弟四人,曾于道场内,为诸匠热作,请追问共造,依次作之,成一铜佛。公悦,大赏责之。”
《关中胜迹图》记载更详细:“有天人姓陆名元畅来竭律师,云所闻高四土台者。本迦叶佛於此说法度人,至穆王时,文珠,图连来,即列子所谓化人者也。方高四多是迦叶说法处,因造三会道场。至穆公时(公元前659-621年)扶风获一石佛,穆公弃马坊中,秽污此像,公梦上帝责疏、觉、大佈,又欲造佛像于高四台,台上造重阁,高三百尺,人号,高四台高四楼。”
从上记载可以看出周穆王(公元前916-924年)至秦穆公(公元前659-621年)时期印度佛教还处在创教时期,就已经派文珠、目连来中国传教,到释迦牟尼(如来)公元前565年诞生,遇难,中国道教派弟子慈航去印度帮助如来度过难关,慈航后加入佛教为观音菩萨。证明中国道教和印度佛教已经成朋友而同敬药师神农,现各庙共同遵敬东方药师,名曰,前世药师东方,今世西佛如来,后世未来弥勒佛。所以在战国中期湖北江陵就有妙音鸟和莲花豆佛教造像出现。另外在秦代已经出现了羡门式和沙门式等书。
秦穆公获石佛造铜像的时代,正好是印度释迦牟尼还未诞生,此时印度正处在广泛传播的时代,佛学还未统一的阿育王时期,人们对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认为佛食素而不腻,不进酒肉,受重物命,喜欢清静,种过佛像而只供人间香火而已,以消除私心深念,欲想非想,贪梵,一心向佛,超度众生,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恃:戒、定、慧三学,以达成佛之目的到释迦牟尼时代。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称始皇的时代,正好是迦腻色迦当政王,他更加大力的扶持佛教的兴盛时期,这时的佛教已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东埔寨——老挝和中国的少数地区。这些地区为秦统一以后的象郡和海南郡管辖。
据《广宏明集》及《释迦方志》云:“秦始皇之时,有外国沙门释利房等十八贤者,赍特佛经来化始皇,始皇弗从,遂囚禁之。夜有金刚丈六人来,破狱而出。始皇惊怖,稽首谢焉。”那么何为沙门,沙门一词依梵文正音译应为:“室啰摩拿。”及译云:“沙门,作婆门、桑门,丧门、沙门自亦可译为羡门。沙、羡、丧、桑皆一音转同,以沙为羡,以浮屠为佛陀观或佛图,其事相同。”
据《汉书、五行志》载: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丈五尺,足覆六尺,皆夷狄服,凡二十人见于临洮……是岁秦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为祥瑞,销天下兵器,作十二金人以象之。置于咸阳宫外司马门前,端门后,以示天地之威严,咸阳宫之巍峨。十二金人皆夷狄服,以星位排列,东西各六尊。虽不完全和寺庙相同,但已具备中国佛教山门四大天王八大金钢之排列。十二铜人典礼这一天,分外隆重,数万百姓和文武大臣三公九卿诸博士依此站立,虎贲勇士保卫朝堂,秦龙旗招展,鼓角相闻,好不热闹。左丞相王馆司仪,秦始皇主祭,上过香,献上三牲,过三拜九叩首之大礼以后,由右丞相隗状宣布《立铜人祭天地祖先文》:“始皇二十七年三月浣,始皇乃立所铸铜人十二与咸阳宫前,躬祭天地暨大秦历代先王灵位前曰:“赢政丞志继位,先王遗志未忘。振长策御宇内麾军我武维扬。驰骋缰场十载,六国次第灭亡。普天之下一统,天地赐福赐祥。遂乃销锋铸鐻,铜人伟岸堂皇。屹立咸阳宫外,全日是护我朝堂。诸候余孽尽诛,大秦国祚永昌即改秦王称号,尊称为秦始皇。新纪元自我始,玄色为贵首倡。五行秦为水德,泽沛四海汪洋。特此为文纪事,朕躬祭祀上苍。祖德治谋长远,从兹更著辉煌。继我始创之业,千秋万代锦长。”
如《西京杂记》载:“秦咸阳宫中,有复铸铜人十二枚,坐皆高三尺,列一筵上。琴、筑、瑟、竽笙各有所执。皆诅缓华采,俨若生人。筵下有二铜管,上口数尺,出筵后,其一空营,营内有绳,大如指,使一吹空管,一人扭绳则琴、瑟、筑、竽、笙等皆作,与真乐不异焉。”
如《秦始皇帝传》载:“以次秦宫皋门中列坐之十二金人,依星位形式,应东西各五尊,中间二尊。不完全相同,但已具有了中国佛寺之山门天王殿的形式,即中间为弥勒,向内为韦驮,两旁四大天王,八大金刚。”
这就说明秦始皇铸金人,吸收西域佛教圣像而融化于中国神教之中,把佛教神化起来,始皇自称真人,求神佛来保护,这就将中国的佛教文化传入的时间提前了四个世纪。
又如《史记?秦始皇本记》截:“三十二年始皇至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而当时在中国最早的和尚就是羡门高誓。据《封禅书》证实:“卢生本为道教之流,秦始皇都派他去寻羡门高誓。”不难可以看出:“中国当时的民众中,已经有了佛教著名的和尚高誓,这是中国发展中佛教流入我国必然结果。在就是秦始皇与安期生,如《艺文类聚》载:安期生琅琊阜乡人,卖药海边,时人皆言千岁公。始皇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壁数万。出于阜乡亭,皆置去。留书以赤玉罖一量为报,曰:后千岁来,求我于蓬莱山下。始皇遣使者数人入海,未至蓬莱山,辄逢风波而还。立祠阜乡亭海边十处,也就证明秦始皇求神灵保护,已经把道教和佛教融合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