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村:原名距村。古有集市。【曲村镇志】载:曲村称镇始于元代之初,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八月辛卯地大震,村堡迁徙,地裂成渠,破坏民房不可数计,连续二年余震不止,重建庐舍复又塌毁,民不堪其苦。敕赐朝列大夫靳用(靳强后裔)奉诏归里,遂以德扶众。会合六庄:北张氏(今之三张)、南刘村(今阎家河)、距村(今曲村)、靳家院(今曲村东南隅)、寺庄(今大悲院北)、寨子里(今曲村东寨里院)攒为一镇,人户千余,因村大冢曲,取名曲村。从此建制为镇。
方城:据考金代碑碣,记为丰城。后演化为方城。村傍尧都沟,地形北高南低。汉汾阳侯靳强墓在该村南,据考该墓碑为靳氏后裔于清乾隆四十二年所立,可能为疑冢。
尧都:【春秋】唐尧后裔封地,位方城村南尧都沟内,故名。八七年统计时只有两户人家。
北赵:古称三赵。在明代曾设驿站。弘治年间邑人赵铎任豫怀庆府知府时,奏准将驿站撤销,更名为赵村。后因重名,更名为北赵。
南容裕:古称南容寓,据考,南容为孔丘弟子。【史记仲尼弟子传】:“南宫括字子容”。【论语.公冶长.先进】作南容。该村南门外昔有古槐一株,径粗丈余。现没。
东容裕:为南容裕派生村。建村时间无可考。
北容裕:为南容裕派生村。建村时间,据考该村在清康熙37年建天池碑记载:“乔岳之差,相去数里,有北容裕村”。其村初兴应在明代。
白冢:相传因战国时秦将白起墓而得名。现墓冢犹存。据考【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白起于秦昭王50年自杀于陕咸阳之杜邮”。不可能葬于此。此恐为疑冢。西白冢:为白冢派生村。
上陈:相传秦将白起伐赵时在此布阵,古时“陈”“阵”通用,故名。
下陈:地名来历与上陈相同,与上陈隔沟相望,位居于下,故名。
北白集:相传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集兵的地方,白集昔日有五个,现仅留北、西两个。该村距县城西北10公里,北傍滏河沟。西白集:其名称来历同北白集。
秦岗:古称寻岗,战国时为秦晋通燕赵之要冲。元代曾设置为镇。后因居民秦姓居多,遂演称为秦岗。
张范:因姓氏得名,曾名张范庄。后演化为张范。
东吉必:古称棘璧。春秋时当地曾产美玉,故名。《左传》“鲁成公五年八月郑伯及晋赵,同盟于棘璧”。(杜预传)垂棘晋地。“僖公二年春,晋献公欲伐虢,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县志》“金主完颜亮求璧于浍氺,一无所得,民不堪其苦,遂更名吉必以乱之。该村位居浍氺之滨,1958年兴修浍河水库时,村址划入库内,全部居民迁居于水库北原。
西吉必:古称棘璧,其名称来历与东吉必同。
贺村:因姓氏得名,位于县城东10公里处。村傍浍河水库,为曲、翼、绛三县交界处。地形北高南低,多沟壑。
卫范:因姓得名。位于县城东13公里处,村傍浍河水库,地形起伏多沟洼。
卫村:古称太尉村。简称尉村。后演化为卫村。相传汉绛侯周勃食邑在此,周勃官居太尉,故名。
盈村:俗称姑姑盈村。相传为春秋时晋大夫栾盈故地,故名。据考栾盈晋平公时为大夫,《史记.晋世家》:“晋平公八年,栾盈有罪奔齐,齐庄公迁盈于曲沃,并以兵驻太行而助之,盈从曲沃中反,袭入绛,范献子以兵击盈,盈败走曲沃。盈战死,遂灭栾氏族”。后人曾镌石“栾盈大夫故地”以记之。
望绛:古老的村庄。古多文士。相传春秋时晋赵孟曾在此访望绛县老人,故名。据考《左传》:“鲁襄公三十年三月,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绛县人,或年长者,无子而往与食。有与疑年,使之年”。曰:“不知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已四百四十五甲子矣”。师旷曰:“已七十三岁矣”。赵孟闻其贤即往访。遂给其俸田,任衣服官。
交里:因地当浍河、沸水相交之处,故名。有名的交里桥横跨浍河之上,古今为晋豫要津。
窑院:古称陶院,相传春秋时晋国曾在此烧制陶器,故名。沿至南北朝时期北魏拓拔氏统一北方后,始光三年(公元426年)为避太武帝名讳焘,从此更名为窑院。该村原六圣庙中有碑文记载。
安鸪:因史得名。据考《诗经•唐风》“从子于沃”,“从子于鸪”。朱熹注:鸪。沃邑也。即安鸪。又传春秋时晋国公侯曾在此围猎,设有校场,安靶射击,靶中央以红圈代鸪,遂得名安鸪。
西周:雅化名。古称西周,《县志》清代改称西州,民国时又复原名。取义于《诗.大雅.绵》:“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周原指西周岐南之地,膴膴指土地肥沃之意)。据古碑记载:“宋、元村为千户,位临绛水,村南清泉,灌田数顷,泉甘土肥,原田膴膴”。该村在县城东南5公里处,天河环绕,地形北低南高,为梯田状。
东马庄:原名马庄。相传古晋国曾在此养马,村西昔日有成行的拴马石桩,故名。后因重名,有冠以方位名东马庄。
安居:以意得名。取安居乐业之意。在县城西北5公里之太子滩北沿,位荀王、神泉两村之间,昔日有“神波落雁”一景。
荀王:因史得名。《县志》荀王为晋大夫荀息故里及其墓葬所在地。后世尊称荀息为荀王,故名。
神泉:因泉得名。《县志》载:神泉为太子浒之源,泉水注其间,汇而成浒。后因地震泉水断源。
周庄:昔名西县册。后以汉绛侯周勃墓葬在此而更名周庄。更名年代无可考。南依绵岭,北部平坦。
县册:《后汉书.百官志》"魏黄初五年改以县封诸王"。册,古时为文体名,系帝王封赠臣下的诰命文字的一种。后世应用渐繁,故有祝册、谥册、增册、献册、赐册等。顾名思义,县册或以史册得名。
羊舌:故名西阳城。相传为春秋晋大夫羊舌肸故里。位绵岭之腰,地势北高南低。
河上:因史得名。相传汉文帝曾到此访问河上公。《神仙传》河上公不知其姓氏,汉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上,文帝喜读《老子经》,常有不解,闻河上公能解经义,遂往访于河上,因此,河上村东曾建有汉文帝庙。(现已没)
靳庄:故名司徒庄。《靳氏家谱》唐代大司徒金紫光禄大夫靳孝谟祖(汉汾阳侯靳强五世孙)徙居于此。该村西有古墓碑镌书"大宋钦封司徒怀远大将军靳氏祖,讳六*之位"。后因靳氏世居遂更名靳庄。
靳庄沟:为靳庄之派生村。
听城:因史得名。故名陉庭。西周时即为曲沃邑,春秋战国尤为河东重地。《左传》桓公二年,晋哀侯侵陉庭之田,陉庭与曲沃武公谋,伐晋虏哀侯于汾旁。延至明代始呼庭城,民国时又改书听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