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生平事迹年表上
(2022-03-25 06:50: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先秦名人 |
商王武乙二十四年【公元前1122年】
商王帝辛(纣)八年【公元前1071年】
相传至夷、齐之父,名初,字子朝。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解者云夷,齐,谥也;伯,仲,又其长少之字。【史记伯夷列传索隐】
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也。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春秋少阳篇】、【困学纪闻】
伯夷、叔齐并孤竹君之子也。孤竹,神农氏之后也,姜姓。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庄子疏】
伯夷、叔齐,殷孤竹君之二子也。《史记》云:孤竹君,殷汤所封。相传至夷、齐之父,姓墨胎氏,名初,字子期。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智,字公达。夷齐,其谥也。【永济县志】
孤竹君,讳初,字子朝,姓墨胎氏。袭孤竹君国,在辽西。伯夷,讳允,字公信,谥曰夷。伯其长子之称,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叔齐,讳致,字公达,谥曰齐。文嗣君,字公尚,国人立以为君。【竺氏家谱】
孤竹古城,在卢龙城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姓墨胎氏。【括地志】
首阳山,原名洞山,是夷、齐故里。【永平府志】
县西四十五里,两冈合抱,环列石屏,屏下朝阳洞,覆石如厦。一小井,深不满尺,钳入石屏,冬夏不竭。井西大石壁立,镌‘夷齐读书处’五字,苔痕剥蚀,摩挲可辨。【永平府志】
夷齐书院,书院山,乃夷、齐读书之所。【昌黎县志】
城东南十里外孤山,特起一峰,壁立千仞,为邑东保障,城脉盖由此焉。【昌乐县续志.山川志】
孤山后十里堡,即伯夷待清处。【昌乐县志】
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孟子.万章下】、【韩诗外传.三】
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孟子.公孙丑上】
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孟子.公孙丑上】
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孟子.告子下】、【说苑.杂言】
伯夷,圣人之清者也。【孟子.万章下】、【韩诗外传.三】
商王帝辛(纣)十一年、周文王三十二年【公元前1068年】
伯夷、叔齐自孤竹归于周。【今本竹书纪年】
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史记.周本纪】
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试往观焉。”至于岐阳。【庄子.杂篇让王】
周之将兴也,有士二人,处於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偏伯焉,似将有道者,今吾奚为处乎此哉?”二子西行如周,至於岐阳。【吕氏春秋.季冬纪诚廉】
西伯致太平,伯夷自海滨而往。【吴越春秋.吴太伯传】
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孟子.尽心上】
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於天下矣。”【孟子.离娄上】
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皆率其党,曰:“盍归乎?吾闻西伯昌善养老。此二人者,盖天下之大老也,往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歇往?”【尚书大传.二】
首阳山,在蒲州古城南二十公里,位于中条山西端,黄河东岸,又名首山。世传夷、齐逃于此,饿死不食周粟。【永济县志】
首阳山,在蒲州东南三十里,即《禹贡》雷首山也。殷伯夷、叔齐隐此上。【大明一统志】
商王帝辛(纣)二十九年、周受命九年【公元前1050年】
武王兴师伐纣,伯夷、叔齐拔剑扣马,曰:“父死不葬而争天下,非孝也。执贽而事之,举兵而伐之,非义也。”武王以告太公望,太公曰:“循大行者不顾细礼,立大功者不恤后愆。”【太平御览.578】
武王伐纣,诸侯已至,未知士民何如。太公曰:“天道无亲,今海内陆沉于殷久矣,百姓可与乐成,难与虑始。”伯夷、叔齐曰:“杀一人而有天下,圣人不为。”太公曰:“师渡孟津,六马仰流,赤乌降,白鱼外入,此岂非天非命也?师到坶野,天暴风电,前后不相见,车盖发越,辕衡摧折,旌旄三折,旗帜飞扬者,精锐感天也。雨以洗吾兵;雷电,应天也。”【太平御览.329】
文王殁,武王伐纣灭之。伯夷、叔齐叩马谏曰:“父死不葬,而起大事、动大众,非孝也;为臣弑君,非忠也。左右欲兵之。武王义而释之。伯夷、叔齐乃反隐首阳山,号首阳子。【无能子.首阳子说】
扣马村,在孟津县东三十五里。相处周武王伐纣,师会孟津,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即其地。【古今图书集成】
河南府偃师县西北二十里首阳山,世传夷、齐隐处。【论语类考】
首阳山,在河南府偃师县西北二十五里,商伯夷、叔齐隐此。【大明一统志】
伯夷叔齐,贞廉之师。以德防患,忧祸不存,声芳后时。【焦氏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