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峪烟云记——水利篇

(2022-05-15 14:08:09)
标签:

历史

图片

水利

分类: 故乡文脉

大峪烟云记——水利篇

       题记:历史的烟云总会停留在某一个时空,驻足的时间或长或短。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人和事、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看到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总会留在一代又一代曾经经历过的人的记忆之中。人总要离开这个世界,人离开了,记忆随之消失,曾经的历史烟云也会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空,唯有写出的文字、拍摄的影像、录制的音频、留下的实物会成为历史的档案、时光的记录、珍贵的文物。

    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波澜壮阔,难免泥沙俱下,有喜有忧,唯有沉淀的历史文化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代际之间认知、心理、观念、沟通、交流的鸿沟越来越深。但愿有关历史的文字、影像、音频、实物能够填平代际之间的鸿沟,也许这是一种奢望,填平代际鸿沟难上加难,任重而道远。历史的一丝丝微光能够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不忘曾经的坎坷路和历史的教训,保持本真的初心,汲取前人的智慧,我们会更加珍惜当下、脚步会更加坚实,我们的生活会更加温馨、祖国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水利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席卷祖国大地,大峪人民义无反顾,以巨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改造河山、兴修水利的时代洪流之中。

大峪水电站

千百年来,偏僻的大峪山区人民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非常简朴的农耕生活,妇女在煤油灯旁纺线织布,学生在煤油灯下读书学习,用上电灯是村民们的梦想。

大峪的水电站位于大峪沟牛王庙,距大峪沟口约十里,建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大峪最早建成的水电站,也是大峪唯一的小水电站。从此附近的村民告别了点煤油灯的生活,进入电灯照明的时代,不论大人,还是小孩,一个个心里乐开了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水电站之所以建在大峪沟牛王庙,是因为大峪沟最为宽阔,便于材料设备的运输,但大峪沟的水流并不大,水是从水眼沟的大水眼引来的,蓄水池建在大峪沟与水眼沟之间的山梁上,发电机房建在山脚下的龙王庙自然村。我的外婆就在水眼沟,每次入冬前、开春到山里砍柴,都要从外婆的村里和大水眼处经过,能看到高高山梁上的蓄水池,从大水眼到水电站蓄水池约五公里的路程。

为了修通这五公里的引水渠,男女老少齐参战,早出晚归,自带干粮,分段承包,在半山腰上摆开了战场。没有施工机械,全靠人工,凿石放炮,开挖水渠、架渡槽、修涵洞,修建蓄水池、铺设进站的引水管,历尽了千辛万苦,自力更生,完全靠人工建成了大峪水电站。

大峪水电站装机容量小,供电能力有限,再加上山区地形复杂,范围比较广,电压损失大,只能供大峪行政村的村民使用,难以满足大峪其他村民的供电需求。外婆家的水眼沟村离大峪水电站较远,虽然通上了电,但由于电压低,钨丝达不到完全发光的温度,电灯并不明亮,而是红黄色,比煤油灯的照明效果好一些,关键是污染小。

告别煤油灯时代,用上没有污染的电灯,是大峪人千百年来的梦想,在政府的支持下,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终于在大峪行政村率先实现了,可谓是一项开辟历史先河的成就。

卢氏人民经过六年的艰苦奋战,197211日火炎电站建成发电。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峪人民才用上了卢氏县城东部火炎水电站送来的电,彻底告别了依靠煤油灯生活的时代。

大峪引水渠

1974年至1976年,由于“左”倾思潮的干扰,卢氏县调集大批劳力,兴修水利工程。

南苏村公社集中引水渠沿线村队的力量,分段承包修建大峪引水渠,完全靠人工修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不分节假日和白天晚上,挖土凿石,修涵洞,架渡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绵延不断的水渠由东向西,镶嵌在北坡的半山腰上,从南坡的山巅眺望,宛如一条巨龙,甚为壮观,可惜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可以说是劳民伤财。记得东沟村修水渠的人员就在我家院子里做午饭,大概有两个月的时间,早上直接到工地,中午吃过饭后,继续施工,晚上收工后回家。

大峪烟云记——水利篇

大峪的引水渠东起牛王庙,北至大原村,全长约25公里。灌溉渠翻过东南方向的牛王庙山岭,沿大峪河谷向西,在河道中开挖深沟,一节一节,铺设钢管而出,翻越牛蛋岭,穿过沟口村,往北坡继续铺设钢管,至半山腰,开始修土渠、挖涵洞、架渡槽与水管,特别是架渡槽与水管,小的长度、高度五米左右,大的长度、高度十米左右,难度确实不小,荒山野沟,没有道路,挖地基、运石料、搬水泥、挑砂子,全部要靠人抬肩扛,一块一块的石头凿成四方四正,然后砌起来,承建的村民所付出的艰辛与汗水可想而知,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令人赞叹。

上坡生产队区域内水渠长度五公里左右,就挖涵洞4处、架渡槽与水管5处。上梁和窑凹之间架起的双通水管是工程量较大的一座,高度在十米左右,长度在八米左右,宽度两米左右,坚实的石砌地基,两端与土坡相接,中间是高高的泄洪通道,上架两根一米粗、五米长的钢筋水泥管,如同一座简易的桥梁,既解决了通水问题,也解决了通行问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大峪烟云记——水利篇

经过上坡生产队的前壕后,引水渠进入大峪峡谷上方的石头山区,要在山梁和峭壁上开凿水渠、通水涵洞,难度非常大。施工的村民们向修红旗渠的英雄们一样,身系绳索,在悬崖峭壁上,用榔头、钢钎一下一下地敲,打出炮眼,用炸药炸开巨石,一段一段地挖,开凿出了近五公里的石头渠、三座通水涵洞,这是最为艰难的一段,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段。引水渠经过孙家井生产队后,进入大原村,基本上是土渠,修建的难度小一些。

由于引水渠距离长,水源供水量不足,半途而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幸运的是,位于半山腰的渠畔成为沿线村民一条便捷、平缓的通道,为村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我上学、到沟口村代销点去的时候,常走渠畔路,方便快捷。

进入新世纪,科技进步,新材料质优价廉,缺乏饮用水的大原村在爱心人士的努力下,从水眼沟的大水眼,基本沿着当年的引水渠路线铺设塑料管,将甘甜的泉水引到了大原村,解决了人蓄饮水问题,实现了几代大原人的梦想。

如今灌溉水渠遗迹犹存,教训非常深刻,但这一壮举和重大工程确实是感天地、泣鬼神,深深地留在了几代大峪人的记忆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