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章贡小语网络教研群
章贡小语网络教研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9
  • 关注人气: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志祥老师群诗阅读《咏梅》课例资料整理——2018年9月章贡区小学语文网络教研活动(一)

(2018-09-12 19:52:51)
标签:

教育

分类: 网络教研活动
http://s11/mw690/0079WHuDzy7nzD6RrIu4a&690

【活动信息】短小精炼的古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版块,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根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的相关要求,小学生要在小学阶段掌握古诗词 70 多首。可是出现在教材中的古诗词仅有48首,要想达到目标,势必要进行一定数量的延伸与拓展,“群诗阅读”教学讲究的就是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正是帮助学生进行古诗词积累和感悟的好方法。

2018910日晚8点,章贡小语人齐聚在沪江交互平台的章贡小语网络教研群,走进群诗阅读专题学习。本次活动分两部分:一是观看由深圳市小学语文教研员赵志祥执教的群诗阅读课——六年级上册《卜算子·咏梅》;二是聆听厚德外国语学校周立平老师针对本堂课进行的交流点评。

【文本整理】

http://s5/mw690/0079WHuDzy7nzDksezi84&690
http://s13/mw690/0079WHuDzy7nzDlFJpy4c&690
http://s1/mw690/0079WHuDzy7nzDmyeQMb0&690

【文字交流】

水东严瑜:很轻松的氛围

20:10

沙石中心小学钟雅倩:万变不离其“读”

厚外曾美玲:老师声音很有吸引力

厚外郑媛璐:受教啊!

水东严瑜:围绕梅花,引出一首首诗词,读读,找句子诠释梅花。很妙啊

沙石中心小学钟雅倩:通过朗读来体悟诗词的大致含义和情绪,而不是死板地一个字一个字解释字义。

厚外周立平:欣赏图片,引入风和雨,情境中引出诗词群的主打一首《咏梅》,感受梅花的品质。

厚外韩家霖:引出‘主角’很新颖

文实张燕芬:从词牌名入手,了词牌名的基本知识,也解卜算子原意。

文实张燕芬:韵律押韵很难讲,佩服赵老师竟能讲清楚

厚外周晶晶:赵老师古典文学底蕴特别高

水东严瑜:具体诗词中体验刚才所了解的词牌名,感受格律的押韵

津小肖蓓:佩服佩服,我感觉自己回到大学课堂在恶补诗词格律

水东严瑜:学生吟诵得很好听,训练有素

文实张燕芬:以势态语帮助读出词的韵味,确为好方法

沙石中心小学钟雅倩:哇,这一段吟诵真美

文实张燕芬:以平仄的韵律吟诵确实好听。吟诵还是陈琴的好听些

厚外钟赣英:孩子们大胆、自信,敢于表现和展示,这些学习品质需要老师不断培养,不断激扬!

20:53

Ufc33c:孩子理解到位

水东严瑜:通过意象,引导学生感受“香如故”

21:04

沙石刘彩莹:老师的问题:是否能改成“愁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回答由“梅”的意象到人物的品格,老师借助作者的生平简介,把“借物喻人”这一写法很巧妙地教于学生。

厚外周立平:@沙石刘彩莹 棒!谢谢您在学校群里宣传,进行爱的传递。

沙石中心小学钟雅倩:是的,这样一下子就能让学生体悟到词人对“梅”的态度。

沙石刘彩莹:@天竺山周立平 客气了,向您学习!

文实张燕芬: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意思,再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层体会诗人博大爱国情怀,这就是陆游""的志向,托物言志,妙哉巧哉。诵《示儿》升华陆游的爱国情。

厚外周立平:这所学校语文课一个老师、吟诵一个老师,阅读一个老师,分工很细的,师资很强,所以学生好全面,当时我们参加活动时候,特意问了学生,实在不敢相信。

赣州市天竺山陈林:术业有专攻

沙石刘彩莹:赵老师的课不仅体会“卜算子”的吟唱特点,带着孩子们感受了作者陆游爱国情怀,还复习了关于“梅花”的诗词,孩子们收获颇丰!

厚外周立平:引入《离骚》的句子,互相印证。

21:30

津小肖蓓:主持人的声音好好听

沙石刘彩莹:周老师、雅倩老师辛苦了!

厚外周立平:大家辛苦了,再次祝大家教师节快乐

水西石甫小学唐燕:辛苦老师们了,教师节快乐

【优秀听课笔记】

http://s13/mw690/0079WHuDzy7nzDsyVpG2c&690

                             来自邓伊老师

【课堂实录】

 

《咏梅》课堂实录

PPT出示课题

师:咱们就潇洒地上课,一起读课题。

生:咏梅 【宋】陆游

师:果然是我徒儿的学生,训练有素!读课题时没有单独读咏梅二字,而是将“宋 陆游”一起读了下来这是一种学习的好习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方面的美德。再读一遍。(生再读)

师:这只是陆游写的一首词,叫《咏梅》,但是古往今来上溯到几千年前的《诗经》,中国人的诗词当中,就对梅做了大量的咏叹之作。有多少呢?我不知道,没做过统计,但是在我手上大概有五六百首之多,而我最欣赏的有一百多首之多,而根植在我内心深处的,大概有三四十首。我让你们老师领着你们,也读了几首除陆游的《咏梅》之外的咏梅的诗、词,乃至小曲,我不知道你们读的怎么样了,咱们现在来做一个小小的检验。读好了,说明孩子有水平;读得不好,下课我把你们老师骂了个狗血淋头,总之,我骂他不骂你们。请问,可以吗?

生:可以!

师:(笑)看起来你们都恨你们老师是吧,让我骂他。不是,这是祖孙之间的互相调侃。请看大屏幕,第一首出现啦!

PPT出示陈亮《梅花》(节选)

生齐吟诵。(台下掌声)

师:听到没有,有掌声呢,尽管掌声不多,但是记着一句话: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也就是说,要向知己说,或曰货卖识家。刚才你们这样的诵读,已经打破了所谓的那一种节奏,打破了所谓的那种韵味儿,那都是假的,你们这才叫真正地读出了古典诗词的节奏和韵味儿,那些鼓掌的老师都是懂得的,他们是内行,他们知道你们的每一个都有讲究的——疏枝~横玉瘦(吟诵中),那个“枝”拖得特别长;小萼点珠光(传统式朗读)——一点光;小萼点珠~~(吟诵中)多长啊,多有味道啊!那光无限蔓延……那才叫美!最美的就是最后一句!你们再读一遍!

生: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香。(吟诵中)

师:多好啊!百花~(再读)才能读出许许多多的花!好极了,孩子们!就按这种方式,咱们再读一首!

PPT出示明代道源《早梅》

生齐吟诵。

师:果然是训练有素,真了不起!我最欣赏的还有一条,你们把“独”字,入声的味道都读出来了,没有一个人读成“独~”。入声哦,你们老师给你们讲没讲过什么叫入声啊?

生:讲过。

师很好,我先表扬你们老师,他把你们培养得非常好!后天我请他吃饭。好听,再来一首,好不好?

生:好!

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把声音降低一点儿会更美。

PPT出示元代王冕《白梅》

师:这首诗你们一定很熟吧?每个人都会读,齐读!

生吟诵。

师:哇,你们知道什么叫天籁之音吗?刚才你们读的就是天籁之音,远远胜过那个经典永流传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好啦!你们这才叫做把诗歌的节奏、韵律、韵味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才叫美!而不是改变了原诗原味道的那种乱唱。非常好!再来一首!

PPT出示宋代陆游《落梅》

生吟诵。

师:这是很有难度的一首诗,尤其是在哪儿呢?第二句“气节”的“节”,好多人读诗是这样读(示范传统读诗)那叫傻!你们读得多好听,多好玩,“节”它是个入声词。更妙的是第三句一个“合”字,(师范读“过时自合”)这样读就更好了!

师:(师按传统式读诗)那还叫诗吗?那叫糟蹋了经典作品呀!学了吟诵,你们觉得值不值得啊?

(毫不犹豫):值得!

师:以后就这样读诗,以后到了国外,到了日本,到了韩国,一定会对你肃然起敬!这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许许多多细胞的中国人!

PPT出示宋代李弥逊《十样花·梅》

师:难度增加了,不知道还会不会平长仄短、入短韵长,读!

生吟诵。

师:哇,真好听!那种自豪之气就出来了!读得好了,诗意根本不用解了。最傻的就是一句一句的再译。这样一读,什么味道都出来了,真好!再读一首。

PPT出示《生查子·重叶梅》

生吟诵

师:停!表扬!生查子的“查”字读得很对。

生再吟诵。

师:纠正一下。“重叶梅”的“重”字读zhong。据我考证,哪有叶子是重(chong),对,它是重(zhong)叶梅。没关系,瑕不掩瑜,错一个字而没有任何关系,况且还不是你们错的,估计是老师也教的念chong。回去向老师转达教错了一个字。

;再读!

生再吟诵。

师:真好啊!我们再读一首王安石的《梅花》。

PPT出示宋代王安石《梅花》

师:哇,太美了!你这样一读,一定不会出现一个问题是“为”是第二声还是第四声,因为你们读的时候里面饱含着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按照格律,“为”字绝对要读第四声—去声。

师:这首诗这么简单为什么要放在最后,我有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你们前面读了好几首关于咏梅的诗,你们仔细想想这个咏梅当中的“梅”字,或曰自然界当中的梅花,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生物特点,我不需要你说生理方面的知识,请用文学的语言,最聪明的,请你从王安石写的这一首梅花诗当中找到一句来形容梅花的特点。

生举手。

师:你是第一个举手的,你说。

生: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师:说得非常准确,但是不够精确。我是说一句,不是两句。古代一行不是一句。再请一名同学。

生:临寒独自开。

师:哇,太准确了,一起读。

生读。

师:哇!我现在,让你们没动手,是逼着你们不用手势。初级阶段用手势,高级班不能用手。(师带手势范读)墙角数枝梅~人家觉得有点傻。把手放起来,不伸手也可以。我看有的同学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晃动自己的身体,这才是古代人读诗文的根源所在。意思是随着诗的节奏、诗的韵律,不由自主地晃动自己的身体,这才叫入情入境,真正的有感情地朗读。真好!

师:其实到现在为止,我都可以让你们下课了,为什么呢?你们读了这么多诗词,而且让你们用一句文学的语言来概括梅花它的特点,你们马上知道了“临寒”两个字,“临寒独自开”。我不会傻到问你们“临寒”的“临”字是什么意思、“寒”字是什么意思、合起来是什么意思,那是最愚蠢的老师,我不能当。

师:可是还不能下课,主角好像还没有出场。这么多梅花,每一幅梅花图下面或者上面都有一首诗,咱们现在就不再出诗了,欣赏两幅梅花图。我想你们一定爱梅花,你们看赵老师养的梅花怎么样。我养了红梅、腊梅、游龙梅,白梅……养了五种梅花,梅花当中白梅开得最棒,你们看看。

PPT出示白梅图。

师:我曾到过满山遍野全是梅花的地方,看到一幅特别壮阔的红梅图。一起看红梅盛开的情景。特意选在什么时候呢?夕阳西下的时候拍下来,就是傍晚,傍晚,黄昏也,黄昏,再来点风(配乐大风声)此刻变得有点儿凄惨。随着风雨声,主角就出现了。

二、

PPT出示《咏梅》

师:我把它竖着拍的,还是行书,还是繁体,孩子们,会读吗,

生:会!

师:那我检查了,齐读。

生吟诵。

师:停!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你们一张口我也觉得你们了不起,不用检查了,进入下一个环节。

PPT出示《咏梅》(课文版)

师:读!

生读两遍。

师:刚才的看、题目只有“咏梅”,这遍加上了“卜算子”,为什么呢?因为这篇课文是初中生要学习的,你们又是小学生,是五年级的孩子,我怕你们有难度,你们学吟诵学到这个水平,我估计加上“卜算子”,也难不住你们,但我还是尊重你们:最简单的咱们就学《咏梅》,二是还可以增加一点难度学习“卜算子”,三是来最高难度的学习《卜算子 咏梅》,你们学习哪一个?

生异口同声选择第三种。

师:好,有难度哦。怕不怕?

生:不怕!

师:我就欣赏这样的孩子。其实啊,这些所谓的词牌啊什么东西都已经藏在你的大脑当中,甚至化作你生活当中、学习当中的每一个细胞,也可能老师没有帮你及时的拎出来而已。好,你们这么有信心,我们就开始学习“卜算子”。

PPT出示“卜算子”词牌释义

生读。

师:这个字可不是好(第三声)用,而是好(第四声)用。从这里你捕捉到什么信息?

:卜算子作诗好用数字做名。

师:那卜算子是谁啊?

生:骆宾王。

师:那为什么人家要叫他卜算子?

生:因为他好用数字取名。

师:对啊,那些作诗的人觉得“卜算子”挺好的,就变成一个词牌。于是“卜算子”这个词牌就应运而生。弱弱地问一句,“卜算子”是什么意思?原意是什么?

生沉默。

师:你们的白老师会什么?周易。

生:会算数,说对一半。

师:没这么复杂。“卜算子”猛一听没那么高雅,原来人们戏称他叫卜算子就是给他起一个外号,只是外号在俗人嘴里就变得粗俗不堪,到了雅人嘴里就变得格外高雅,卜算子就是算命的先生。

师:以后你们见了白老师可以悄悄地告诉他赵老师说你是算命先生耶。(玩笑)

师:请问“卜算子”还神秘吗?

生窃语。

PPT出示“卜算子”词牌韵律

生读。

师:读错一个字:上(第三声)去通押。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词一般情况下都是两片,当然也有一片的。一片的叫单调,两片的叫双调。三调、四调的也有,不多见。如果愿意,你们可以查一查。

师:那请问双调是什么意思呢?

生:词有两片的叫双调。

师:什么叫三调呢?

生:有三片的叫三调。

师:那为什么不叫片,叫调呢?记得一个常识,原来的词啊,这个不叫词牌,叫词谱,就是曲谱的谱,它是可以唱歌的。那个谱摆在那儿,但是没有歌词,怎么办呢,就把歌词往里面填,符合那个调。所以古人不叫写词,叫吟词;也不叫作词,叫填词。跟着我说——填词。

生:填词。

师:歌词也有歌调,这个叫调,一片的叫一调,两片的叫双调,三片的叫三调……这么貌似很复杂,你懂了吗?

生:懂了。

师:请问上去通押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押三四声的韵。

师:说得完全正确!就是第三声第四声。上声都可以押。什么叫通呢?一首《卜算子》中可以上下两片都可以押上声韵,也可以都押去声韵;可以上一个押上声韵,下一个押去声韵;也可以上一个押去声,下一个押上声。总之这个韵比较规矩,唯独不能押平声。来,我们来看几首《卜算子》,看看你们能通过几首?

PPT出示《卜算子 海棠为风雨锁损》宋 刘克庄

师:宋代刘克庄的这首《卜算子 海棠为风雨锁损》读过吗?

生:没有。

师:没读过也很关系啊,很简单的。(教师引读)

生吟诵。

师:哇,读得真的好美!回去以后把它读熟。在一个雨天,下雨之前看看那些花,不一定是海棠花,下雨后再看看那些花,然后开始背诵这一首《卜算子》,你真的越背诵越佩服刘克庄老先生,太厉害啦!

PPT出示苏轼《卜算子》

师:再来一首,读过吗?

生:没有。

师:没有也没关系,等你上了高中再读都没有关系。现在你读可能读不懂,可是这首词一定要读懂,这首词是“卜算子”当中的顶尖的,顶尖级人物,苏轼做了这一首以后,后来有人就直接将《卜算子》又叫做《缺月挂疏桐》,就用它的第一句。以后你们再看到一首名曰《缺月挂疏桐》,那就是《卜算子》另一个说法,可见这首词的影响力有多大。

PPT出示《卜算子 咏梅》

师:下一首一定非常熟。读!

生吟诵。

师:真好!孩子们看这四个红字(主、雨、妒、故),这就是这首词的韵脚。看上片的“主”、“雨”是上声还是去声?

生:上声。

师:下片的“妒”“故”是上声还是去声?

生:去声。

师:上片押的上声韵,下片押的去声韵,这就是所谓的上去通押。跟我再说一遍——上去通押。

生:上去通押。

师:就是这个意思。刚才你读的,也许有些老师也听不懂,其实你读的,就是它的词牌格律。好好的看一看,有点难度,其实你已经读出来了,你们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请注意的是,孩子们,看那件红色的了吗?以后你们按那个标准去衡量一首《卜算子》,他做的好还是不好。只有那些红色的,也可以是仄声,也可以是平声。其他那个蓝色的,必须按照该平的平,该仄的仄,一点儿都不能换,如果换了,我们就说他这首词出律了,基本上属于不符合规范,或曰,违反了交通规则,压了双黄线了。哎,我们来感受一下,对你们来说有点难,不过对吟诵的孩子来说就不难了,必须得掌握。

生齐读《卜算子》词牌格律。

师: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我们看到《卜算子 咏梅》有没有出律呢?

PPT出示《卜算子》词牌格律,将《卜算子 咏梅》填充。

生齐读,检查是否出律。

PPT出示《卜算子》手势符号图

师:让你们伸出禁锢的漂亮的双手,你可以打节奏来读一遍。你们是单手打还是双手打?

生:单、双手。

师:好,先单手打。

生单手打节拍读。

师:伸出你的双手,咱们优雅一点,声音低一点读。

生双手打节拍读。

师吟诵起来。(掌声不断)

师:这才是打拍子的目的所在。谁能像我这样诵读一遍?

生吟诵。(掌声)

师:我敢说比我的水平高!谁再来?

两生吟诵。(掌声)

师:非常的精彩!这首词经过同学们的吟诵,把这首词的高雅、高贵给含而不露的表现了出来。回去让你们的老师教你们一个固定的比较好的曲调或者名家的曲调或者来一点昆曲味道的。你会觉得更有味道。

(师吟诵昆曲、京剧风格的《卜算子 咏梅》)

师:好了,《卜算子》到此结束。接下来学《咏梅》就小儿科了。我想了又想,这些注释到底要不要让孩子看呢,说实在的,注释尤其是译文,对于学过吟诵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心灵的侮辱,但是没办法,这是教学流程规定的,必须先看注释,宝贝们,委屈委屈,看一下吧。

PPT出示《卜算子 咏梅》原文和注释

生默读。

出示《卜算子 咏梅》原文(“”驿外断桥边、黄昏、风、雨、泥、尘”标红)

师:立刻回到正题。请注意,词当中红色的部分,弱弱地问一句你们的老师有没有跟你们说过一个概念——意境?你拿笔写一下这两个字,你们一写我就知道你们掌握得怎么样了,就在词的旁边,想写哪写哪。

生书写,师巡视。

师:快一点,啊!古诗词要有意境,意境才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才能把这首诗或者词内在的那种深远含义,那种情感意义表达到位。那么构成意境的东西是什么呢?有一个词不知教没教过你们,叫做意象。教过吗?

生:没有。

师:师公教肯定比师父教更有水平,跟我写这两个字。

师板书“意象”

师:就这两字,很简单。如果你把这两个字写在了意境的上边,或者是前边就行了;如果没写或写在后边了,咋样啊?标一个数字一,把意境标准数字二,如果两个字比较远,我建议就从“意象”的“象”字那画一个箭头直指“意境”。啊。在上面就往上捅,下面见不着就往下钻。聪明的你们一定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师:那究竟是意象构成了意境呢,还是意境构成了意象呢?大声说!

;意象构成了意境!

师:没有意象谈何意境呢?意象又是什么东西呢?意象就是现象,自然现象。注意,孩子们,看待那些红色的字了吗?那些红色的都是意象。风雨雷电,山水花草,鸟兽虫鱼都可能被诗人写进他的作品当中。但是我们不能看到外边一个山——一个意象,水——一个意象,那是现象。只有被作者写进作品,加入了作者特殊的情感,加上作者理性的思考的用心,在这儿呢,又是用过意的那些自然现象,才能叫做意象。猛一看是意外,猛一看是断桥,猛一看是黄昏,又是风又是雨,但是,你再一看!它绝不是自然界的风雨黄昏,这样的才能称之为意象!以上解说具有高中乃至大学生的水平,各位宝贝儿,请问你们听得懂吗?感到难吗?

生:听得懂,不难。

师:真的吗?好了哦,那就行了,既然感到不难,孩子,你只在举手,有什么想说的?

生:那“零落”也说明那个梅的花瓣落下来了,应该也算一个意象吧?

师:可以,当然算了呀!你的脑袋抽象思维很好!我只把形象的东西弄出来了,你把抽象的动感的都想到了,不错!好了,请回答我一个有点刁钻的问题,你仔细看那个红色的,然后想象一下,这些意象构成的环境,如果你是这棵梅花,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那是一种什么感觉?然后我不是问这个问题,带着这种感觉,你替我想一想,我觉得陆游啊,其它的是诗和词都写的都挺好,这一首词啊,跑题啦!咏梅,最起码的意思是描写描述,上升一点儿,意思是赞叹赞美这个梅,遗憾的是这个词哪里有赞叹啊?我有一个想法,把手放下,我还没说完我的意思呢。这首词不应该叫《咏梅》,应该改一个字,叫《愁梅》,忧愁的愁,而且里面有个词——独自愁,有人说这是字眼,叫《苦梅》,或曰《惨梅》。请问我给他改了好还是不好,对还是不对,为什么?有难度哦。请你来。

生:我觉得是不能改的,因为就它这里有梅,其实的前面上半片是形容他当时那个景象是有多么的困难,和下片,但是说,他无意苦争春,就是说他并不想去得到很多的关注,然后,它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就是宁愿化成泥,但是它的香仍然是在那里,就是形容了它的志向还是不会去破灭的。

师:这是你的一个观点,但是好像说的稍微有点儿道理,还有点苍白,我说的上;片下片,你是最后说了他的一个道理,多数的意象还是在表现这个梅,好惨哦,好苦哦,好令人担心哦!你来说。

:我认为也不能改,因为呢,如果他改了的话,那他是《愁梅》,首先题目不好……

师:改成《愁梅》题目不好,为什么不好哇?

生:因为《愁梅》作诗一般是要向往好的。

师:你认为愁就不好了,是吧?

生:还有前面说它多么的无助,后面又说“无意苦争春”,说不跟他们争了,就代表它的这种行为就是好的,所以赞扬那个梅是这种的人,这种品行。

师:他有一个很关键的词——品行。好,你说!

生:我觉得品性没有秉性好。

师:我欣赏这个词。

生:品性只是单独地指某一个做事风范,但是秉性是指它全身的一个精神、一个气质。

师:是的,品行是指一种外在的做事的风范,而秉性是指一种内在的精神,甚至说一种气质,还可以说是一种气度。孩子,你越来越深刻了。你来!

生:我也觉得不能改,因为最后一句“只有香如故”,就是凋谢之后化作尘土,我相信香气依旧存在,就是在赞美它不管遇到了多少困难,它香气还是存在的。

师:他说道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无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它的香依然存在。所以我前面说的所有的艰难困苦,恶劣的环境,都是为了表现我最后一句,大声说一句!

生:绿叶衬托红花。

师:这是我听到的小学生评价古典文学作品最经典的一句。叶子很多,花却很少,点题之处,一比就有,其实有时候一个字也好。你来。

生:前面的三句,其中有一句“更著风和雨”,那个“风和雨”我感觉那个红色字的意思不仅仅是前面的意象,还有衬托不管遇到多少风和雨,咏梅它一直都在冬天里,雪越下越大,它却开得越有精神。后面“只有香如故”,它就比喻自己死去之后一定想着国家,想着国家太平和好,所以这个它只是在赞扬梅花,而不是在说梅花苦,实在说梅花的好。

;我知道你的意思,你说了很多,有关键的一点才几点:她说这首词明着是写梅花,其实是在写作者自己。按照这个方法来说,你们老师一定教过你们一个词,叫借什么喻什么?

生:借物喻人。

师:那自然环境中的梅和社会环境中的陆游到底有多少相似的程度呢?值不值得用梅花来自喻呢?

师:哇,你们小手抖举的高高,还有少部分人没有举手。我不是骂你们,是因为这个问题是大人的问题。太难了,你们看一看。看一看陆游老夫子的宦海浮沉。

PPT出示陆游“宦海沉浮”表格

师:你看他当官怎么升,怎么降的。1153年功名被取消了,因为进士第一名,超过秦桧孙子,秦桧生气,取消了他的功名。后来秦桧死了,刚当了官,劝皇帝抗金,被皇帝贬了,贬了还不服,又劝皇帝从杭州迁都。可能你们还不知道南宋建都在杭州,他的那个原来在汴州,有个词叫做“直把杭州作汴州”,就是这个意思:皇帝啊,迁都吧,别在这儿光想着开心生活了,别忘了我们还有两个皇帝在北方,别坐井观天哪!南宋中原大片疆土,都被胡人占领了,皇帝生气,想着“就你小子多事”,就又变卦了。再接着来,他在底下骂那些不愿意打战的人,只愿意围着皇帝过安乐生活的人,那些主和派,结果得罪了很多人,人一多就给皇帝上奏,我就不能跟你说那皇帝姓什么叫什么。

师:你知道,叫什么?

生:姓赵。

师:他叫赵构,比较昏庸。他一生气就把陆游的官给罢掉了。我撤了你的职。因为陆游水平太高了,当时敌人啊,因为苏轼早已作古多年了,他是北宋人,而陆游呢是北宋末年生的,主要在南宋生活,皇帝只能重新任用他啦,结果呢,刚一任用他又劝皇帝皇帝抗金,又得罪社会势力,有一首诗不知你读过没有,叫做《一树梅花一放翁》,那你知道陆游字什么,号什么吧?

生:字务观,号放翁。

师:好多时候人家不喊他陆游,直接喊他陆放翁。就那个时候来的。好,没有时间了,叫你简单的看一看什么叫陆放翁。

PPT出示《梅花绝句》

师范读。

师:他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PPT再次回到陆游“宦海浮沉”图

师:看到没有,贬官罢官、辞官罢官……你看他的一生,所有被贬官罢官撤官的理由全都是因为主张抗金,收复失地,要求祖国的统一。那么孩子们你再来看一看这首词,你注意那些黑色的字,又怎么理解“开无主”呢?

生:“开无主”的意思是自己的意志、理想都没有人去支持他。

师:说的非常好,自己的理想、意志一直没有人支持,那些主和派不支持,那个皇帝还昏庸,也不支持,对不对?你说。

生:“风和雨”我觉得就是那些不支持他的那些大官啊什么的……

师:对他的什么?

生:一个抗议,讽刺。

师:不是讽刺。

生:反对。

师:你说的太轻了。

生;否认。

师:你太文雅了。那些人对陆游的残酷的什么?

生:嗯,啊,攻击。

师:攻击、打击、迫害,排挤、妒忌,对不对?这就是所谓的“风和雨”。自然界的风和雨袭击了梅,社会上这些都坏家伙们,他们的打击迫害排挤陆游……你想说什么?

生:后面的那个“群芳妒”意思是他并不想与他们去争什么,然后他们却总是来打击他,前面说的“风和雨”,她们总是去讽刺他,排挤他,后面又说自己并不想去和他们争什么,争什么大官啊什么的。

师:说得多好!我不想对不对?我只想抗金。你说。

生:我觉得“群芳妒”他这个“妒”的意思应该不是嫉妒,而是那种怨恨,因为我们太平不好吗?一定要和别人打仗,打输了说明说不定自己小命还不保。

师:这些主和派不但是贪图享乐,而且怕死的对不对?你陆游去抗金,就你能!所以大家都去攻击他。这就叫“群芳妒”。可见还不是一个人攻击他,当时朝廷里的那些官员多数的人愿意收复失地呢还是少数的人?

生:少数的人。

师:极少数!只有陆游那些人。还是那么孩子们,此刻我问大家,无论别人怎么攻击,陆游者一颗爱国的心,收复祖国山河的情怀泯灭了呢还是更加的强大了呢?一起说!

生:更加强大!

师:所以写梅花,无论问别人怎么不主,不论风雨多大,无论群芳怎么妒,不论师零落成泥碾作尘,梅花的香依然存在,甚至可以说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自然现象。那么陆游内心的香是什么?

生:爱国。拿起笔,你就在那个“香”的旁边写上俩字儿,爱国。

生写“爱国”。

师:你们刚才说了,这叫“借物喻人。”现在你都知道了“香”是爱国,其实古人写诗不仅仅是借物喻人,更多的是……

生:托物言志!

师(赞叹):你们都知道!那告诉我这首词当中的“物”是什么?

生:梅。

师:那么这首词当中的“志”是什么?用一个字来形容

生:香。

师:两个字?

生:爱国。

师:真好。你又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呢?

生:可能他当时考试的时候就想到了秦桧让他落选就应该意识到了当时皇帝和祖国的昏庸或者懦弱。

师:你是研究了历史!从考试罢官就看到了秦桧和皇帝的昏庸。那时候就埋下了一颗种子——学习报效祖国,收复祖国大好河山。你来说。

生:白老师跟我们讲过他最后的遗书都说了他儿子如果去祭奠他的时候要把收复大好河山的好消息告诉他,说明他爱国的新有多么大。

师:你们清楚他说了什么吗?对,说到了陆游85岁死的时候遗书都是号召他的子孙把收复大好河山的消息告诉他。此时此刻我要是不背诵《示儿》就亵渎了你们这帮孩子的美好的灵魂。

师范读,生跟读。(两遍)

师:现在要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了。

PPT出示“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生读。

师:刚才我们读了许许多多的诗词,现在请你打开那些诗词,请你从当中找一句、两句描写梅花的诗词,给这两句诗做一个注脚,我看请你你划的是哪一句话,划下来就行了。你手上一定有许许多多的刚才我们描写梅花的诗和词,你找一句话下来。你觉得哪一句可以来描写“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呢?

师巡视。

;现在我发现了,有人跟我划的一样,画了这一句,“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为什么呢?你们想怎么妒忌就怎么妒忌,对吧?哎,我开完了以后你们在我的后面跟着,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我懒得理你们。好,划这一句的举手。

PPT出示诗句“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师范读。

师:我要逼着你们抄下来一句。

PPT出示“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生抄写。

师:高年级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字尽量要快。(巡视)

师:跟着我读。

生跟读、自读。

师:什么意思呢?我大致地告诉你们。这是屈原《离骚》当中的两句,意思是:你们所有人都不了解我就算了,我懒得理你们,只要我的心里面充满了芳香,纯洁的爱国情感。就是这个意思,明白了吗?屈原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我们一起再读这两句。

生读。

师:好像没什么时间了,我本来想让你们再找两句诗,给这两句诗做一个注脚,我知道你一定会找的是这两句——“雪虐风饕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你们还可能会有一首诗——“双鬓多年作雪 寸心至死如丹”。

师:那心到了老都一样火红。这个“心”和“香”都是一样的!孩子们,害的再抄两句屈原的《离骚》。

PPT出示“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而未悔”

生抄写。

师引读,生跟读、自读。

师:这两句诗什么意思呢?爱国是我心中最敬仰的一件事,这就叫善;为了爱国,为了报效国家,为了收复失地,我无论死多少次都绝不后悔。所以说孩子们,综合起来看,《咏梅》的下片,和《离骚》的这四句有很强的对比性。

PPT出示《咏梅》和《离骚》节选。

师:回去让老师教你们这四句的吟诵。你们很有感情地读《咏梅》,我就很有感情地读《离骚》这四句。

师生配合读。

下课

【名师指路】厚德外国语学校周立平老师评课

各位老师:

今天是教师节,首先祝给老师节日快乐。今晚的活动是这学期的第一次活动,这学期我们将继续做好优秀课例、前沿理念的传播。这学期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更好地为老师们服务。

刚才我们欣赏了赵志祥老师的《咏梅》这节课,可以说这是一堂容量大、趣味性、知识技能和情感自然生成的课堂。整堂课,潜移默化地让“经典”在课堂上慢慢地浸润,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世界。

一、读题,引入咏梅群诗

通过读诗题,以一首诗词带入多篇描写梅花的诗词,陈亮的《梅花》、道源的《早梅》、王冕的《白梅》、陆游的《落梅》、李弥逊《十样花·梅》、辛弃疾《生查子·重叶梅》由诗到词,学生一首一首诵读,长此以往,学生的古诗的积累,一定是达标的。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启示,我们平常的古诗教学,要加强分类,可以是同主题、同意象、同诗人。

二、参与,让古诗学习零压力

现在的古诗教学,疏通诗意,品读诗情、诗境,更有甚的是大量的时间用于理解古诗的内容和写法,学生渐渐的对古诗的学习参与少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就是背一背、默一默,考试再考一考,甚至有些学生学习古诗失声了。

那么部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建议,古诗教学应以诵读为主,少做串讲、主题阐述,要在吟诵过程中,将古诗文的韵味读出来,有一个词语叫“诗无达诂”,不应对诗文分析做标准化,大致明白大意即可。那么回过头来,我们看赵老师的课堂,他没有环环相扣的古诗教学的流程,只有吟诵,学生乐于参与,学得快乐,这就是对传统经典最好的继承。

三、技能,让古诗吟诵规范

吟诵是需要基本的技能,赵老师从词牌到词牌格律,平长仄短,入短韵长,上去通押。学生了解之后,出示刘克庄的《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苏轼的《卜算子》,对前面词牌名的理解在词中得以语境体会。

出示词牌名的格律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学生吟诵体会、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之后分别单、双手打节奏读,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赵老师参与进来示范吟诵—昆曲味道、京剧味道,在吟唱中内化技能。

四、意向,让古诗有意境

诗中“风”“雨”“尘”等意象,梅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陆游这首诗题为《咏梅》,是不是跑题了呢?这样一个主问题一下子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千层浪花。学生开始发散思维,无论遇到困难,都要“香如故”。

其次引入陆游宦海沉浮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咏梅》托物言志,也就顺理成章了。借助背景资料,诗人一下子对“开无主”“风和雨”“群芳妒”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学生自己构建的,因此诗的已经也就明朗了。

五、注脚,让古诗群互文

赵老师这部分是高明的,更是一种对群诗教学的创新。一开始听课的时候,吟诵一首又一首的诗词,以为是为了积累,到后来我才明白是为了给《咏梅》找注脚,这样既是对所读诗词理解的一个检验,更是以此把诗群联系得更加紧密了,更难得的是推荐《离骚》中的句子,因为《咏梅》和《离骚》是想通的,这节课可见孩子们的收获有多大。

 

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滚瓜烂熟,切勿过于繁琐,像外科手术一般,今天,我宁可让学生多读几遍,多读几篇,以上是我个人的心得感受,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