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著名诗人杜牧一首描写清明诗歌,对于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在这一天,成为祭祖和扫墓的最佳时间,因为国家对传统节日重视,一般都会放假,让中国以孝行天下传统继续。
据《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其实,扫墓对于中国人,是缅怀故人,保持血亲一种方式。通常在在忌日、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农历十月一日以及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三,晚辈要准备祭死者所有的日常品:烟酒、馍、香、纸钱、鞭炮、花圈等。
关于清明,本与家庭无关,而源于一件忠义之事。相传,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颗老枯树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建立寒食节,后演变成今天清明节。
因为放假,清明节出来祭祖上坟,更重要也是回家,借一个机会去陪伴尚在亲人,大家都希望天气晴朗,郊外之行才舒坦。但是往往天公不做美,雨水不断。如果当做一种上天对子孙小孝心感动,流下了一种眼泪,亦是一件有趣的事。其实,清明节后,种瓜中豆。一年之计在于春,万物都需要水滋润。昨天农业上重要节日,清明前后雨贵如金,亦是一种辛事
大家都知道,空气中水蒸气液化,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空气中有大量水蒸气,而是这些水蒸气一定要遇冷才会液化。清明时节我国南方地区受太阳照射的时间愈来愈多,气温升高较快,南方的温暖潮湿空气开始活跃北上。与此同时,北方的干冷空气的势力尚未减弱,又频繁南下,常常在江南或华南一带与南来的暖湿空气相遇。每年的4月上、中旬,正值大陆上两股冷、暖空气的势力相当,持续的局面会维持很久,相持滞留在江南或者华南一带,就造成了连续不断的霏霏细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只是南方一种体验,中国面积很大,南方北方气候相差很大。还有句老话: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也就是说北方的冬天其实是从清明开始结束的,通常在清明时节,南方雨下个不停,但是北方却刚刚有了春天气息。
在北方地区,由于在黄河流域的偏北方向,气温还没有很大的回升,不像黄河流域那样已经春意盎然了,在东北地区甚至才田间山野才刚刚展露春意,草木才刚开始发芽,此时还是会有降雪的天气发生,因此在北方农民常常说清明断雪不断雪。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但是,作为中华民族,在清明这天,无论风霜雪雨,对于祖先和亲人相思都是一种的。通过上坟,把一种血液里亲情,温暖着彼此,于是中华民族源源不断,一直延续下去!
2019年3月30日于宜昌弄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