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一代皇帝,最后选一个好的接班人,应该是所有皇帝一个梦想,不仅要选一个好的接班人,还有注意给下一任皇帝选好辅佐大臣,因为要确保江山不改姓,应该是他们的心头之患!
历史上有很多起给自己找辅政实例的事例,一般都是当红的权臣担任,其实这种往往由于这些人功高盖主,翻不翻船要看这些权臣的人品,其实最容易江山改姓。如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刘备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曹睿托孤给司马懿和曹爽,在此之前汉武帝托孤给霍光、上官桀等人,近一点来说,顺治托孤给鳌拜和索尼等人,咸丰托孤给八个军机大臣。而这些托孤之后,有人继续忠心耿耿为小皇帝卖命,有人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权倾朝野,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埋下了隐患。但要说到历史上最失败的托孤案例,莫过于宋武帝刘裕的托孤,因为他死后不久,他的四个辅政大臣转身就把小皇帝给杀了,另立新君。
还有一些明君,懂得用人必须让他遭受磨难,用时还要养成对权利一种敬畏心。这些人即使能臣,也遭受过磨难。给皇帝提拔,让他们感恩戴德,同时经过上一代皇帝折腾,这样人懂得对权利敬畏,也不会做出太多出格事,应该说是一举两得方法!但是,历史真正有这种胸怀皇帝很少,既要有长远眼光,又要对这个人本质识透,这个人有干大事本领。
唐太宗就是这样一个眼光独到之人,因为他自己当上皇帝也是杀兄逼父得到的。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晚年唐太宗最烦心的是立太子的问题。唐太宗经历过玄武门事变“玄武门事变”,这次事变是自己政治上的成功,但是却是内心情感的失败,他没有想到事情会到这一步,非得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这让他的内心经历了巨大的创伤,政权的争夺已经让亲情荡然无存。他之所以选李治,是因为在李泰与李承乾二人争夺皇储,但是李治却一直置身事外,虽然才能不显,但也没有搅入什么风波,给人留下了“宽仁孝友”的印象,这显然对于那些还对玄武门之变与二子争储心有余悸的人来说,是非常好的。二个是,李治自身较为柔弱,其仁孝也是作为一个守成君主的绝佳素质,也利于朝臣们摆布,以便于他们得到更多的权势。
正因为李治宽厚仁厚,所以也让唐太宗放心不下,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大臣来辅助李治,确保李姓江山长治久安,因此有一个人进入唐太宗视线。
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
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
之所以选择李勣为托孤大臣,并不仅仅因为李勣的军事能力,还有就是李勣非常忠心。“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当初他效忠李密的时候,以李密马首是瞻,尽心竭力的为李密发展谋略。虽然李密对他一直都只是利用,说是委以重任,其实李密心胸狭隘,嫉妒李勣的本领。武德元年,李密兵败的情况下,不得不投靠李渊。李勣知道后,就把他们控制的州县的户口都造册,并把这个功劳都记在李密头上。李渊知道后,非常称赞李勣,说他是一个纯臣。于是李渊封李勣为黎阳总管,赐姓李。李勣这种对主子忠心耿耿,尽心尽力的精神让李世民一直记得,所以他想要把李治托付给他。
唐高宗认可李勣作为托孤的忠臣之一,在他当政时候,就把李勣放任到外面,远离权贵,同时也是保护他,因为权贵之间争斗,容易卷入政治斗争里面去,同时也让他在外面磨练,同时也为了李治做顺手人情做好准备,这就是李世民高明之处!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情持续加剧,他知道留给自己交代后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便急忙召太子李治进宫,对他说道:“李勣这个人啊,智商太高,确实是国家栋梁之才,但是你呢与他交情不深,也没做过什么让他感激你的事,所以我死后恐怕你很难驾驭他。所以我想了一招,现在就找个理由把他贬官,如果他接到圣旨立即走马上任的话,等你当了皇帝马上启用他当仆射(即宰相),如果他接旨不遵,你就杀了他!”(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
李勣确实如同李世民所言,才智有余,他有非常敏感的政治觉悟,在这种关键时刻接到了贬官的圣旨,连家都没回直接走马上任了(不至家而去),要知道他当时是被李世民从长安贬到了叠州(今甘肃迭部县)!而唐高宗李治即位的当月,李勣就当上了尚书左仆射。
从一件事可以知道唐太宗辨人本事确实高,李勣确实一个非常忠诚的人!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欲废王皇后,立昭仪武氏(武则天)为皇后,怕朝中大臣反对,于是召李勣与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等顾命大臣前往商议。李勣称病不到,而褚遂良坚决反对“废王立武”。事后,李治暗中询问李勣说:“朕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固执己见,以为不可。褚遂良是顾命大臣,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呢?”李勣回答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问外人!”李治自此坚定了“废王立武”的决心,而李勣也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皇后的信任。
历史上具体这种眼光人并不多见,为了子孙后代用人,直接让自己看准人经受磨难,最终帮助自己儿子或者孙子建功立业,应该是大智慧的高明!
2018年11月16日于宜昌市夷陵区吾同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