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第28届中国厨师节开幕式暨“中国美食之都”授牌仪式在宜昌剧院举行,宜昌市被列入“中国美食之都”名录,秭归、长阳被列入“中国美食之乡”名录。对于我们宜昌人,这也是一种值得骄傲的事。
今天,胖哥带你走在走进厨师,来看看厨艺里面的物理学问,让这次楚王争霸,不仅仅带来味蕾享受,还要我们物理也有所进步。
首先,来看看厨师工具。一般一个中餐厨师必须配备厨具有三种:刀、勺子和锅。一把菜刀走天下曾经是很多中餐厨师工具的写照,从历史上庖丁解牛的故事可见一斑。刀必须磨的锋利,这样才能把豆腐切成丝,刀口必须非常薄。因为在压力一定时,刀口越薄,压强才越大,因此切菜是才越容易。在切菜前,磨到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因为在磨刀时,必须加水,因为刀在磨过程中,要跟磨刀石发生摩擦,摩擦时会产生热量,所以温度会升高。这样刀口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熔化,反而会变钝。加水,水比热容大,吸收相同多热量温度升高慢,同时水汽化时也有从刀口吸收热量,保重刀口温度不至于太高而熔化。你仔细发现,大厨们刀把也很有意思,都有很多好看花纹,菜刀柄有凸凹花纹,目的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这样切菜时不会打滑。菜刀的刀刃抹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
大师们勺子很长,又称翻勺,俗称手勺,它是一种手柄很长的勺,比较大,可以用来加水、加汤料,加调味料。譬如炒菜时加盐,不能太早,大家都知道,我们为了预防甲亢,在盐里加了碘。如果我们把盐加早了,盐里面碘就会升华成气体从事物里逃逸了。还可以用来搅拌,因为炒菜主要是热传导,因此让菜受热均匀。勺子末端一般是木头和香蕉,因为它们隔热性能好,不会烫着厨师的手。
翻勺,是烹调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也是勺工操作的主要内容。因为勺子很长,是一种费力杠杆,其实操作起来还是要不少立的,这就是男厨师为啥多原因。翻勺是根据菜肴的不同要求,运用不同的技法,将原料在勺内进行娴熟、准确、及时、恰到好处地翻动,从而使菜肴受热成熟、入味、着色、着芡、造型等达到质量要求的一项技术。翻勺技术功底的深浅可只直接影响到菜肴的质量。炒勺置火上,料入炒勺中,原料由生到熟只不过是瞬间变化,稍有不慎就会失误。因此,翻勺对菜品质量至关重要。
厨师对于锅要求也是很高的,因为炒菜火候是菜质量关系,烹饪其实就是一种火的艺术。炒锅还是铁锅好,铸铁锅是比较好,铁锅主要分为精铁锅和铸铁锅两类。铸铁锅就是我们常说的生铁锅。生铁锅特点:由灰口铁浇铸而成,传热均匀,锅体厚重,使用寿命较长,使烹饪者容易掌握火候。精铁锅也就是熟铁锅特点:由黑铁皮锻压或手工锤打制成,锅体薄,传热直接。坏的炒锅会添加化学涂层,无涂层的锅自然是好的。生铁比熟铁好。
现在还有铁板烧,或者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将在锅内继续沸腾一会儿。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而锅内食物为100,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能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锅底的温度降为100为止。
烹调,是通过加热和调制,将加工,切配好的烹饪原料熟制成菜肴的操作过程,其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烹,另一个是调。
烹就是加热,通过加热的方法将烹饪原料制成菜肴;调就是调味,通过调制,使菜肴滋味可口,色泽诱人,形态美观。
我们来看加热方式,最常用的有炸、煮、炒、煎、煨、炖及烤等。这些方法都与物理有直接关系。
油炸制品加工时,油可以提供快速而均匀的传导热能,食品表面温度迅速升高,水分汽化,表面出现一层干燥层,形成硬壳。然后,水分汽化层便向食品内部迁移,食品表面温度升至热油的温度时,内部温度也逐渐升高。同时食品表面发生焦糖化反应,部分物质分解,产生油炸食品特有的色泽和香味。油炸工艺的技术关键是控制油温和热加工时间,不同的原料其油炸工艺参数不同。一般油炸的温度为100-230,根据原料的组成、质地、质量和形状大小控温控时油炸加工,可获得优质的油炸食品。高温下长时间使用的油,会产生热氧化反应,生成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物,直接妨碍机体对油脂和蛋白质的吸收,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同时,随着油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不但使油变得污浊,氧化还会生成亚硝基吡啶、烷的致癌物质。
煮和氽相似,但煮比氽的时间长。煮是把主料放于多量的汤汁或清水中,先用大火烧开,,一旦沸腾以后,再用中火或小火后(文火)慢慢煮熟,因为液体沸腾只需要提供热量,它就会继续沸腾,适用于体小、质软类的原料。所制食品口味清鲜、美味,煮的时间比炖的时间短。煮的食物避免了烧烤类的油腻与长时间产生的致癌物,是一种健康的饮食方式。
炒一般都是旺火速成,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料的营养成分。炒是中国传统烹调方法,烹制食物时,锅内放少量的油在旺火上快速烹制,搅拌、翻锅。炒的过程中,食物总处于运动状态。将食物扒散在锅边,再收到锅中,再扒散不断重复操作。这种烹调法可使肉汁多、味美,可使蔬菜嫩又脆。不如炒菜因为时间短,需要一定刀工作为基础。适用于炒的原料,多系经刀工处理的小型丁、丝、条、片、球等,大小、粗细要均匀。原材料以质地细嫩,无筋骨为宜。
煎,是指用锅子把少量的油加热,再把食物放进去,使其熟透。表面会稍成金黄色乃至微煳。由于加热后,因为油的沸点比水沸点高,煮食油的温度比用水煮的温度为高,因此煎食物的时间往往需时较短。煎出来的食物味道也会比水煮的甘香可口。饺子、烟肉、鸡蛋、年糕都是常见以煎来烹调的食品。
煨是将加工处理的原料先用开水焯烫,放砂锅中加足适量的汤水和调料,用旺火烧开,撇去浮沫后加盖,改用小火长时间加热,直至汤汁粘稠,原料完全松软的烹饪技法。因为加热时间长,入味透。
炖,是指把食物原料加入汤水及调味品,先用旺火烧沸,然后转成中小火,长时间烧煮的烹调方法。属火功菜技法。其中分为:隔水炖和不隔水炖。隔水炖其实将原料装入容器内,置于水锅中或蒸锅上用开水或蒸汽加热炖制,因为食物温度不会比水沸点高。不隔水炖,将原料直接放入锅内,加入汤水,密封加热炖制。特点:以吃汤为主,汤色澄清爽口,滋味鲜浓香气醇厚。炖法、焖法、煨法并玩为“储香保味”的三大“火功菜”,火功:就是技法的最后一道工序,都是用水加热,而且都是就小火长时间加热,费火费时间。
烤
,烤是最古老的烹饪方法,自从人类发明了火,最先使用的方法就是野火烤食。将加工处理好或腌渍入味的原料置于烤具内部,用明火、暗火等产生的热辐射进行加热的技法总称。原料经烘烤后,表层水分散发,使原料产生松脆的表面和焦香的滋味。
烹调出来加热就是调味,不同厨师通过不同调味出现菜肴给人口感有很大差别。其实调味,就是一种扩散现象。不过不同食物分子在不同温度下彼此进入对方,还会发现化学变化,从事形成不同风味。一般调为分三种:
加热前的调味.又叫基础调味,目的是使原料在烹制之前就具有一个基本的味,同时减除某些原料的腥膻气味。具体方法是将原料用调味品;如:盐、酱油、料酒、糖等调拌均匀,浸渍一下,或者再加上鸡蛋、淀粉浆一浆,使原料初步入味,然后再进行加热烹调。鸡、鸭、鱼、肉类菜肴也都要做加热前的调味,青笋、黄瓜等配料,也常先用盐腌除水,确定其基本味。一些不能在加热中启盖和调味的蒸、炖制菜肴,更是要在上笼入锅前调好味,如蒸鸡、蒸肉、蒸鱼、炖(隔水)鸭、罐焖肉、坛子肉等,它们的调味方法一般是:将对好的汤汁或搅拌好的作料,同蒸制原料一起放入器皿中,以便于加热过程中入味。
加热中的调味,也叫做正式调味或定型调味。菜肴的口味正是由这一步来定型,所以是决定性调味阶段。当原料下锅以后,在适宜的时机按照菜肴的烹调要求和食者的口味,加入或咸或甜,或酸或辣,或香或鲜的调味品。有些旺火急成的菜,须得事先把所需的调味品放在碗中调好,这叫作“预备调味”,也称为“对汁”,以便烹调时及时加入,不误火候。
加热后的调味又叫做辅助调味.可增加菜肴的特定滋味。有些菜肴,虽然在第一、二阶段中都进行了调味,但在色、香、味方面仍未达到应有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加热后最后定味,例如炸菜往往撒以椒盐或辣酱油等,涮品(涮羊肉等)还要蘸上很多的调味小料,蒸菜也有的要在上桌前另烧调汁,烩的乌鱼蛋则在出勺时往汤中放些醋,烤的鸭需浇上甜面酱,炝、拌的凉菜,也需浇以对好的三合油、姜醋汁、芥末糊等等,这些都是加热后的调味,对增加菜肴的特定风味必不可少。
总之,厨艺是一门火和味一种完美结合,不仅仅让人吃得健康,还要让人吃出艺术,欢迎你到中国美食之都——宜昌来,让你感受巴楚特色菜肴,那些地方特色菜让你流年忘返,收获不一样舌尖享受!
2018年10月21日于宜昌市尚书巷弄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