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同学跟你描述,估计不不仅仅是不善于言语,可能生活中有些木纳,所以才被老师误会,其实不善于言语不一定就是孤僻。
第一、不多说话,不是一种缺点。
不善于言语,并不一定是交流有问题。其实,历史上也有很多人不喜欢多说话,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引 种徵君
《寄怀》诗:“予生背时性孤僻,自信已道轻浮名。”孔夫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老子则曰:“大辩若讷。”讷言,即忍而少言,谨慎慢言,说话前要三思,切勿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孔子心目中的“讷言”,凝聚了他对社会人生百态的深入思考,而对于常人而言,这能够为我们塑造一个内敛的心性,塑造一个实在、敦厚、智慧的自我。讷言之人,必定有极强的自我约束力,从而不至于莽撞冒失。《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的司马耕是孔子的学生,他是个“多言而躁”(饶舌话多,个性急躁)之人,他曾问孔子怎样才为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其意为说话须慎重,做事须认真,这是成为“仁人”的要求。
所以,可能很多事情,你内心清楚,只是不喜欢出风头,把它说出来,因为害怕说错,对别人造成不必要麻烦。不过,现在社会,要学会表达,因为社会节奏快,你不善于表达,别人就会对你造成误会,以为你清高,甚至孤僻。
第二、孤僻一定不合群。
孤僻,性格用语。用于形容人性情孤独,不合群,不能与人保持正常关系、经常离群索居的心理状态。不过不合群,也不一定也是孤僻,只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到不同类的人,往往观点新颖,超出其他人理解,还可以对问题看的太通透。越是优秀的人,有时越看的通透,这样就产生一个心理问题,他们对精神的需求更大于一切,往往过多考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于是和生活脱节。正是这样,这些人往往不轻易表露。聪明的人不会在人前轻易显示聪明,因为那样只会给自己带来祸难,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适当的隐藏伪装是必要的,这世界笨的人太多,见不得他人好的也太多,不如一个人呆着。
但是,如果长期不合群,就会产生心理问题,一个人长期不合群,就会出现一些现象。第一容易养成为人自私,处事蛮横。长期不合群,不交流,就会生活在自己世界里,这样会很自私。其次、胆小懦弱,性格内向。通常自信的人,看待事情都十分乐观。自内心的人,天生乐观,觉得没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因此这一类人很受大家欢迎,大家都会被他的自信所感染。但是反观那些怯懦的人,这一类人顾忌太多,缺乏自信。往往说什么话都要提前思虑再三,然后才敢说出口。这样的人一旦别人提出疑问,就会怀疑自己是错的。没有承担的勇气,也十分容易把天聊死。时间一长,大家都不喜欢和这样的人聊天,而他们也会因此恶性循环,变得更加懦弱,难以融入圈子。
因此,长期不合群,对一个人气质和性格都是一种致命,甚至会让一个孩子进入自闭症。所以要走出不合群,多与同学交流,不要害怕做错和说错,对于一个真实的人都是不完美的。先放下自己顾虑,走进同学中间,学会一点小淘气,让大家慢慢接受你。
第三、孤僻只是一种性格,不要走进孤僻症。
另外,由于人年幼或者人生过程遇到一些很关键问题,会让一些人进入孤僻症。孤僻症患者具有三种典型症状:较差的社会交互性,口头和非口头交流障碍,不寻常或严重受限的行为和兴趣。更具体一点说,患有孤僻症的人可能更热衷于自己的想法,不能进行社会活动;他们可能还会有行为问题和语言障碍(如模仿语言)。另外,患有孤僻症的人常常会对声音、感知和其他感官刺激做出异常的反应。不过这种病一般发生在幼儿时期,它产生是一个复杂原因。
大多数被老师误认为孤僻孩子,其实只是一种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交际技能力和方法,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遭到拒绝或打击,如耻笑、埋怨、训斥,使他们的自主性受到伤害,便把自己封闭起来。越不与人接触,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得不到锻炼,结果就越孤僻。并不是一种疾病。只有你敢于改变,家长、教师多给你表达机会,同时你可以去参加一项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多与他们交流和分享,慢慢你就愿意别人跟你分享。让同学认识你,愿意跟你交往,他们对你偏见就会消除。
根据你的陈述,其实你性格是内向而不是孤僻。对于你这种性格,别太在意。首先你要根据性格特点,建立一种交流愿望,然后参加一定集体活动
这样环境逼你与人交流。另外你要主动找老师交流,让老师理解你不善于言语原因,老师就会给你创造机会,让你多发言。长期以往,说不定你性格会慢慢开阔起来,至少会与他人正常交流了!
2018年9月29日于宜昌市夷陵区吾同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