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说动词唐朝诗里见到的宇宙观

(2018-09-27 22:26:04)
标签:

杂谈

分类: 戏说动词
戏说动词唐朝诗里见到的宇宙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最近宜昌作家曹宗国在《幽卅台上的千古一叹》中高度评价一首诗,老先生用了一种大视野来赏析陈子昂一种人生态度,他认为:“这首诗不是局囿于一己之孤、一人之悲,而是着眼于宇宙空间和历史长河之整体,无限旷达悠远。”
        老先生不愧宜昌文史泰斗,观点新奇而写得文采飞扬,实在让我受教。台湾蒋勋也有过同样观点,初唐诗歌中的宇宙观,读了老师文章,又让我理解更深了一层!
        见,是一个简体字,繁体字为見,上下结构,上门是“目”,下面是“人儿”。在人的眼睛上加只眼睛,目的就是突出眼睛的作用,本意“看到”,引申为远见。常用动词意思为看见,看到;进见,会见。它的英文比较多,seevt.& vi.看见;查看;领会,理解;参观
catch sight of看见;瞥见;见meet with碰到;偶然遇到;遭受;be exposed to遭受,暴露于。
        其实,在历史上很多文人由于各自原因,一生都不得志,所以这些人在人间见到事情比那些基于高位的人更丰富,于是走进自然界寻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对话,于是有了被人们称作的“宇宙意识”。 什么是“宇宙意识”?简而言之,就是对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人生际遇的思考和品味。那么,包罗万象,境界高远的唐诗中,又有怎样的“宇宙意识”?
        具有政治见识和才能的陈子昂。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弊政,有着不同看法和主张,他有喜欢谏言,但并不为武则天采纳,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落空。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匪朝伊夕,交待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又写空间辽阔;让自己置身于广阔无垠空间和古今都寻不到同伴的时间长河里,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曹老先生总结陈子昂这种宇宙观很贴切,足见先生功底渊博:“天地悠悠,不但前无古人,而且后无来者,这分明是一个上下求索者置身于独到之境,面对寥廓的人寰和茫茫的天宇,怅叹宇宙人生的大困惑大情怀,表达一种超越时空的巨大孤独感。”
        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日:“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宇是指空间,宙是指时间,人就处在由时间和空间交织而成的网络中。时空,是宇宙意识的一个基础。人在偌大空间里才会出现这种旷世的疑惑,于是孤独是一种自然人生体验,唐诗中的宇宙意识,说的是唐朝诗人有一种把自己放在宇宙里面去讨论的格局。
         将内心和宇宙融为一体,与大自然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诗人的格局很大,总是在和月亮、太阳、山川这些大自然对话,整个生命意识都被放大到巨大的空间之中,感觉到骄傲、悲壮,进而产生宇宙意识。其实,唐朝诗歌中亦是一种普通的现象。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 ,而且是一种状态 。“酒中之仙”的李白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更有一首极具宇宙观的唐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
                           唐 ·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  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原是乐府吴声歌曲名,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虽在传统乐府诗歌中选择旧题,诗人却未落入前人窠臼,而是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新局面。诗人把春、江、花、月、夜五个景物意象浓缩在一副色彩鲜明的艺术画卷中,用音韵谐美的文字铺染出了一个春华如霜、江流浩涌、月光皎洁、意境空灵,朦胧,江天一色纤尘无染的澄明世界。张若虚站在江边看夜晚的月亮,叹到:“江畔何人初见月”?这时,他提出了一个疑问,谁是第一个在江边看见月亮的人?这里就追寻到了更长的时间范围。又比如“何处春江无月明,千江有水千江月”这句,“何处春江无月明”其实不是从个体的角度去描述,而是把意识扩大到宇宙的高度,发现每一条河流此时都被月亮照耀。
         在望月思索宇宙时间之迷思时,张若虚顿悟出生命时间有限与无限如何去平衡,在宇宙时间与生命时间,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通过一轮明月诗人将宇宙之问与爱情之思两大永恒的主题连缀在一起。短暂的青春和有限的爱情时光因宇宙之思和哲理诗意的表达在另一种意义上获得了永恒。时空意识经过张若虚的继承创新和纯化,成为了其诗歌的支撑力与内核点,这种意识的渗透为奏响了盛唐之音铺下了坚实的基奠。
         天人合一,古人也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都是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而已,但张若虚却别开生面,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和情感都是短暂的,但是人类的情感确实相通的,“代代无穷已”与“年年只相似”,就是一种宇宙通达和人类情感永存。
        这也是曹老先生在他的文中说“陈子昂作为一千三百多年前古人,能够把人类的这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意识表达出来,确实是瞬间对永恒的超越,此岸对彼岸的超越,真可谓千古一叹、一叹千古。”
        唐诗之所以令人惊艳,也正是因为它具有宇宙意识这种重要的审美方式!
2018年9月27日于宜昌市夷陵区吾同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