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最近宜昌作家曹宗国在《幽卅台上的千古一叹》中高度评价一首诗,老先生用了一种大视野来赏析陈子昂一种人生态度,他认为:“这首诗不是局囿于一己之孤、一人之悲,而是着眼于宇宙空间和历史长河之整体,无限旷达悠远。”
老先生不愧宜昌文史泰斗,观点新奇而写得文采飞扬,实在让我受教。台湾蒋勋也有过同样观点,初唐诗歌中的宇宙观,读了老师文章,又让我理解更深了一层!
见,是一个简体字,繁体字为見,上下结构,上门是“目”,下面是“人儿”。在人的眼睛上加只眼睛,目的就是突出眼睛的作用,本意“看到”,引申为远见。常用动词意思为看见,看到;进见,会见。它的英文比较多,seevt.&
vi.看见;查看;领会,理解;参观
catch sight of看见;瞥见;见meet with碰到;偶然遇到;遭受;be exposed to遭受,暴露于。
其实,在历史上很多文人由于各自原因,一生都不得志,所以这些人在人间见到事情比那些基于高位的人更丰富,于是走进自然界寻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对话,于是有了被人们称作的“宇宙意识”。
什么是“宇宙意识”?简而言之,就是对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人生际遇的思考和品味。那么,包罗万象,境界高远的唐诗中,又有怎样的“宇宙意识”?
具有政治见识和才能的陈子昂。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弊政,有着不同看法和主张,他有喜欢谏言,但并不为武则天采纳,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落空。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匪朝伊夕,交待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又写空间辽阔;让自己置身于广阔无垠空间和古今都寻不到同伴的时间长河里,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曹老先生总结陈子昂这种宇宙观很贴切,足见先生功底渊博:“天地悠悠,不但前无古人,而且后无来者,这分明是一个上下求索者置身于独到之境,面对寥廓的人寰和茫茫的天宇,怅叹宇宙人生的大困惑大情怀,表达一种超越时空的巨大孤独感。”
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日:“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宇是指空间,宙是指时间,人就处在由时间和空间交织而成的网络中。时空,是宇宙意识的一个基础。人在偌大空间里才会出现这种旷世的疑惑,于是孤独是一种自然人生体验,唐诗中的宇宙意识,说的是唐朝诗人有一种把自己放在宇宙里面去讨论的格局。
将内心和宇宙融为一体,与大自然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诗人的格局很大,总是在和月亮、太阳、山川这些大自然对话,整个生命意识都被放大到巨大的空间之中,感觉到骄傲、悲壮,进而产生宇宙意识。其实,唐朝诗歌中亦是一种普通的现象。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 ,而且是一种状态
。“酒中之仙”的李白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更有一首极具宇宙观的唐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