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重力崩溃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为的少数终点之一,质量没有达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恒星在寿命终结时塌缩形成的一种介于白矮星和黑洞之间的星体,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质密度大相当多倍。绝大多数的脉冲星都是中子星,但中子星不一定是脉冲星,有脉冲才算是脉冲星。
中子星是处于演化后期的恒星,它也是在老年恒星的中心形成的。只不过能够形成中子星的恒星,其质量更大罢了。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当老年恒星的质量为太阳质量的约8~2、30倍时,它就有可能最后变为一颗中子星。
同学们知道,物质是有分子构成或者原子直接构成。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在中子星里,压力是如此之大,电子被压缩到原子核中,同质子中和为中子,使原子变得仅由中子组成,中子简并压支撑住了中子星,阻止它进一步压缩。而整个中子星就是由这样的原子核紧挨在一起形成的。可以这样说,中子星就是一个巨大的原子核。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中子星的质量非常大以至于巨大的引力让光线都是呈抛物线挣脱。
其实,恒星在演变过程中会形成三种: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有些科学认为这是恒星演变三个阶段。当一颗大质量的恒星核聚变到一定程度时,氢元素聚变为氦的过程完结,恒星的内部物质因为万有引力的作用,由于聚变,生成更高原子量的元素。这时恒星收缩为红巨星,当恒星的物质变成铁铀这类高原子量的元素,温度高到无法想象的程度,恒星进一步塌缩为白矮星。
白矮星燃料耗尽,其所放出的热量不足以抵御万有引力的压缩,原子外的电子全部被压到了原子核中,电子和质子结合成中子,使得恒星变成了一颗密度大到无法想象的中子星。中子星的热量不足以抵挡万有引力时,就会进一步塌缩为黑洞!在恒星塌缩过程中,如果中子星的质量够大,同样情况,会进一步塌缩,从而形成为万有引力大到光子也无法逃逸的黑洞。一颗恒星最终要变成黑洞,其质量最少要太阳质量的四倍以上,否则在塌缩过程中会因引力不够而爆发为超新星,最后爆炸成为星云。一颗恒星的质量越大,其聚变速度越快,恒星的寿命越短。
当然由于恒星由于摩擦和聚变,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恒星的质量不够,则万有引力过小,就会导致恒星剧烈爆炸。恒星爆炸时亮度变高很多,因此被称为超新星。
在太阳系,太阳是恒星。目前太阳还处于一个中年人状态。那么再过45亿年,太阳最终会怎么样呢?根据刚才我们分析,我们来看看太阳的最终一种模拟。
太阳45亿年后,氢核聚变燃烧殆尽时。太阳先会变成体积超大的红巨星,会将地球火星等近地行星全部吞噬掉,当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氦核受反作用力却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点燃氦聚变,使太阳在60亿年后坍缩成密度很大的白矮星。
此时这种由太阳形成白矮星,质量已经是太阳8倍到30倍。变成白矮星后,中心进一步坍缩,核外电子被全被压缩成中子,同时把恒星外围物质抛向周围空间并迅速膨胀爆炸,体积增加几亿倍,释放大量能量,就是超新星爆发,冷却后形成蟹状星云,中心变成中子星,也称脉冲星,中子星一个针尖大的物质质量可达几百吨。质量超大(大于30倍太阳)的恒星坍缩时释放的能量是超新星的几百倍,称为超超新星,中心直接坍缩成黑洞,大的中子星继续坍缩也成为黑洞,黑洞里没有人类已知的物质,密度比中子星更高的多,光线也无法逃离.
不过黑洞还不是宇宙中最恐怖的东西,黑洞只不过大恒星演化来的,重量也就几十个太阳重.最恐怖的天体称为类星体,宇宙恶兽,核心是超级的黑洞,有几十亿个太阳重。
人类对于中子星认识应该很早,大约和人们第一提出中子同时。1932年,中子被查德威克发现。不久,苏联物理学家朗道就提出有一类星体可以全部由中子构成,朗道因此成为首次提出中子星概念的学者。
上世纪30年代中子星就作为假说而被提了出来,但是一直没有得到证实,人们也不曾观测到中子星的存在。而且因为理论预言的中子星密度大得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当时,人们还普遍对这个假说抱怀疑的态度。不过,在对于中子星形成上科学家提出一些产生原因,让人们对中子星存在有了希望!1934年,巴德和兹威基在《物理评论》上发表文章,认为超新星爆发可以将一个普通的恒星转变为中子星﹐而且指出这个过程可以加速粒子,产生宇宙线。1939年奥本海默和沃尔科夫通过计算建立了第一个定量的中子星模型,但他们采用的物态方程是理想的简并中子气模型。
中子星是处于演化后期的恒星,它也是在老年恒星的中心形成的。只不过能够形成中子星的恒星,其质量更大罢了。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当老年恒星的质量大于十个太阳的质量时,它就有可能最后变为一颗中子星,而质量小于8个太阳的恒星往往只能变化为一颗白矮星。
直到1967年,由英国科学家休伊什的学生乔丝琳·贝尔首先发现了脉冲星。
经过计算,它的脉冲强度和频率只有像中子星那样体积小、密度大、质量大的星体才能达到。这样,中子星才真正由假说成为事实。这真是本世纪天文学上的一件大事。因此,脉冲星的发现,被称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四大天文学重要发现之一。
1967年,天文学家偶然接收到一种奇怪的电波。这种电波每隔1—2秒发射一次,就像人的脉搏跳动一样。人们曾一度把它当成是宇宙人的呼叫,轰动一时。后来,英国科学家休伊什终于弄清了这种奇怪的电波,原来来自一种前所未知的特殊恒星,即脉冲星。这一新发现使休伊什获得了1974年的诺贝尔奖。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脉冲星已超过300个,它们都在银河系内。蟹状星云的中心就有一颗脉冲星。
2007年天文学家借助欧洲航空局(ESA)的珈马射线天文望远镜(Integral),发现了迄今旋转速度最快的中子星。
虽然人类找到了中子星存在,但是对于太阳下场依然只是一种科学合理猜想,究竟恒星演变过程中,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三个阶段还是三种最终结果,依然没有有效科学实验作为强有力支持。
嘿嘿,同学们不要害怕。45亿年之前,人类作为太阳系唯一智慧生命在已经不存在了。虽然我们有良好愿望从太阳系转移出去,但这仅仅是一个梦想而已。
认真读书,为人类出路找到一条永恒路,虽然遥不可及,但是毕竟作为人类努力过,特别是你参与寻找过程,是不是你的一种幸福!
(2018年8月于宜昌市夷陵区吾同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