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曹公学文化喜欢那段历史

(2018-08-25 06:20:11)
标签:

杂谈

分类: 视点
跟曹公学文化喜欢那段历史

        我是宋朝茶楼一伙计,当时必须热爱自己那段历史。我喜欢宋,愿意穿越到那个国都,因为宋朝一定自有其魅力:
        第一、宋朝所以成为中国文明的最高峰
        据史载,太祖立国之后,曾在太庙里刻下祖训,此训只有皇帝本人在祭祀太庙时,由一个不识字的太监引导到太祖誓碑前背诵。开封城破之日,有好奇者跑到太庙时方知其上的内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应不朽的名言):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难能可贵的是,宋代历朝皇帝都还算听话。让太祖的这几条中国历史上迄今最为开明的政策,得到了切实的执行,达三百年之久,可以说这是有宋一朝三百多年的大宪章,也是同时代世界各国中最开明的大宪章,它从根本的制度上确保了宋朝所以成为中国文明的最高峰。宋代是真正的士大夫时代,也即是文人口中称道而身行之的时代。庙堂之上,君臣争论不已;江湖之中,书生指点江山。试问哪朝哪代,文人有这等身份和地位?朝堂之上,包拯吐沫横飞,仁宗皇帝不得不以绢试脸,而老包却只当不见,仍然在慷慨陈词;江湖(此江湖非金庸之江湖,是相对中央的地方政府)之上,范仲淹妙笔生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一段对宋的评价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公元1000年的人类文明,整体尚处于野蛮赤贫层次,宋朝的富庶和文明远远超越时代。与宋300余年同期的世界历史,可勉强一提的有威廉一世诺曼王朝、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英国《大宪章》、日本第一个幕府政权、蒙古灭阿拉伯帝国等。西方世界尚黑暗,其他东方文明仍蛮夷,玛雅文明已衰落,中华文明没有任何竞争对手。
         第二、宋的文人风骨
         赵匡胤虽出身武将,却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士大夫的重要性。他在征南唐时,就专门搜取了大量书籍,用车子拉回营寨。针对周世宗的怪讶发问,赵匡胤说:我身负重任,常恐不能胜任,所以就聚书阅览,“欲广见闻”。建国以后,他就提出“宰相须用读书人”,认识到武力可以夺天下,但绝不能以武力治天下。当然,宋太祖此举也自有统治术的考虑。他对赵普说过: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我选派干练文臣百余人,去分治各个大藩,即便他们都是贪官,危害性也抵不上一个武人。文人最多是贪污,而武人一旦作乱,老百姓就要饱受干戈之苦。
        第三宋人对雅趣追求
        你可以说,宋朝有《清明上河图》里繁华的市井,也不缺《溪山行旅图》中宏远旷达的精神追求;宋朝有画画写字堪称典范的皇帝,宋朝有宋词,有东坡;宋朝有着对文雅生活的极致追求……正如陈寅恪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人赵希鹄《洞天清录》写道:“吾辈自有乐地,悦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声。尝见前辈诸老先生多蓄法书、名画、古琴、旧砚,良以是也。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娑钟鼎,亲见商周。端砚涌岩泉,焦桐鸣玉佩。不知人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是境也,阆苑瑶池,未必是过。”宋代文人对雅器之追求由此可见一端,在他们看来,器物不止于器物,更承载着他们的美学情怀和精神追求。人生之乐境并不在声色之间,相伴文雅器物,清福不亚于身居阆苑瑶池
        第四、宋是中国科学黄金时期。
        我是一名物理教育者,我最关心还是近代中国人为什么在科学上那么失败。只有你研究过历史,你就知道原因。科学探究核心是对自然好奇心,后人的好奇心被扼杀掉了。这个时间界限是宋以后。
        宋是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登峰造极的时代,我们知道的“四大发明”都是在此时最终完成,并普遍应用的。正是这“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引爆了世界近代史。西方人对这四样发明进行发扬光大,反过来向中国输出,使我们误以为科技发明都是舶来品,其实它们是地地道道made in China。以宋为分水岭,中国的社会风气发生了改变,前面是向往自由、充满好奇、喜欢探索的中国人,后面是因陈守旧,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中国人。
       其实,我一种就像写一部宋的书,立足点就是科学,宋以前中国人在世界科学史一直是Number1,为啥从宋以后,从此我们就远离了科学,成为一个东方的“病夫”!
        第五、关注民生、注重民生保障。
        一是“荒政”制度。就是由政府无偿向灾民提供钱粮和衣物,或将钱粮贷给灾民,或将灾民暂时迁移到丰收区等。二是“养恤”制度。南宋政府针对不同的对象设立了不同的养恤机构,有福田院、居养院、安济院、慈幼局等。三是“义庄”制度。义庄主要由一些科举入仕的士大夫用其秩禄买田置办,义田一般出租,租金则用于赈养族人的生活。
        第六、宋实现藏富于民政策。
        难怪大词人柳永对宋代杭州的民间富裕有过如下描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宋朝的GDP(国民生产总值)占到了当时世界的80%,这个数字其实有夸大的成分,经济学家最新估算,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宋朝GDP占全世界的22.7%,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经济体。说宋朝“积贫”其实指的是宋朝政府“贫”,因为宋朝是一个藏富于民的朝代。
         李觏以《周礼》为据,认为实行一夫百亩制,就能使人尽力,地尽利,从而国实民富,王安石力主打击大地主、富工、豪贾的兼并,维护中小地主及工商富裕阶层的利益。而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指责王安石行新法是“夺民”(《宋史·本传》),“破富民以惠贫民”(《栾城集》)。他们所称的富民,主要是大地主及工商豪富。叶适抨击王安石的抑兼并政策,认为富人实有益于贫者,他颂扬富民“为天子养小民”,是“上下之所赖也”(《水心别集·民事下》)
        第六宋实现了中国真正的高福利。
        根据今人的研究,宋代的福利制度已然超越现代的“由摇篮到坟墓”,从两端延续至“从胎养到祭祀”,即孩子还未出生就受到国家的资助,人死多年,国家还能够补助祭祀之费。北宋仁宗时期,国家颁布“胎养令”,规定怀孕的妇女没有经济来源的,可以获得国家补贴。此后,“胎养令”不断完善和延伸,贫困之家的孩子出生后,还能够得到国家的钱、米资助,以及减免各种税负。针对被遗弃的孤儿,朝廷一是创办“婴儿局”,收养弃婴;二是国家出钱,来雇佣养母和收养家庭,使得弃婴重新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和存活的经济条件。
        对于低收入民众的保健和看病问题,宋代也以国家财政出资,予以救济,并成立了专门的受国家财政补贴的药品供应机构,其药价很便宜,只抵销成本即可。关于平民的养老问题,宋代陆续设立了“福田院”、“居养院”等养老机构,其福利待遇之优渥,以至于令“贫者乐而富者忧”。就连后人都认为荒淫亡国的宋徽宗,其在位时还把国家养老的标准由60岁降低为50岁。
        除此之外,孤儿和贫家子弟,还可以免费或低学费进入公办学校读书,甚至连吃饭都有国家的补贴和支付。为了保证这些补贴和支付能够及时到位,两宋时期,全国各地设立了很多所谓的“学田”,其产出收入都作为各地的教育补贴。
        宋朝当然不是完美时代,甚至有些弱不禁风,在敌对政权金戈铁马的威胁下颇为狼狈。但是,我依然喜欢生活在那里,听听那些文人吟诗填词,感怀天下的一种气氛。呵呵,你以为我忘记了宋的文学。没有,你去看我的《戏说动词》吧,那儿我专门评说宋代文化和风俗呢!
(2018年8月于宜昌尚书巷弄石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