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曹公学文化墨子的贡献和消亡

(2018-08-22 20:45:22)
标签:

杂谈

分类: 跟曹公学文化
跟曹公学文化墨子的贡献和消亡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说:“那墨子不畜妻子,发愿云游天下,专一济人利物,拔其苦厄,救其危难。”悲天悯人,教人以百工之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名振列国,天下景仰。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主要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作为物理工作者,先要说说墨子对科学贡献 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
       1、墨子研究了声音的传播发现井和罂有放大声音的作用,并加以巧妙地利用。他在著作里告诫在守城时,为了预防敌人挖地道攻城,每隔三十尺挖一井,置大罂于井中,罂口绷上薄牛皮,让听力好的人伏在罂上进行侦听,以监知敌方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于何方,而作好御敌的准备。
       2、墨子给出了力的定义。“力,刑(形)之所以奋也。”(《墨经上》)也就是说,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即使物体运动的作用叫做力。对此,他举例予以说明,说好比把重物由下向上举,就是由于有力的作用方能做到。同时,墨子指出物体在受力之时,也产生了反作用力。例如,两质量相当的物体碰撞后,两物体就会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如果两物体的质量相差甚大,碰撞后质量大的物体虽不会动,但反作用力还是存在。
       3、给出运动概念。墨子认为“动”是由于力推送的缘故,“止”则是物体经一定时间后运动状态的结束。他的观点跟亚里士多德观点接近,:在外力消失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的。虽然后来被伽利略否定,但是提出运动的概念。
       4、发明了杠杆定理。
        其实墨子得出杠杆定理比阿基米德早了200年,应该之为墨子定理。呵呵,这是西方人不认可的。墨子认为称重物时秤杆之所以会平衡,原因是“本”短“标”长。根据杠杆平衡原理“本”即为重臂,“标”即为力臂,写成力学公式就是力×力臂(“标”)=重×重臂(“本”)。现在人们一般都习惯于把杠杆定理称为阿基米德定理。
         5、几何光学奠基人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卷中所说,墨子关于光学的研究,“比我们所知的希腊的为早”,“印度亦不能比拟”。
       (1)墨子是第一个进行光学实验,并对几何光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家。如果说墨子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
      (2)墨子首先探讨了光与影的关系。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题。也就是说,运动着的物体从表观看它的影也是随着物体在运动着,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因为当运动着的物体位置移动后,它前一瞬间所形成的影像已经消失,其位移后所形成的影像已是新形成的,而不是原有的影像运动到新的位置。如果原有的影像不消失,那它就会永远存在于原有的位置,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所看到的影像的运动,只是新旧影像随着物体运动而连续不间断地生灭交替所形成的,并不是影像自身在运动。墨子的这一命题,后来为名家所继承,并由此提出了“飞鸟之影未尝动”的命题。随之,墨子又探讨了物体的本影和副影的问题。他指出,光源如果不是点光源,由于从各点发射的光线产生重复照射,物体就会产生本影和副影;如果光源是点光源,则只有本影出现。
        (3)小孔成像的实验。墨子认为光是直线传播的,物体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这是因经过物体再穿过小孔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物体上方成像于下,物体下部成像于上,故所成的像为倒像。他还探讨了影像的大小与物体的斜正、光源的远近的关系,指出物斜或光源远则影长细,物正或光源近则影短粗,如果是反射光,则影形成于物与光源之间。
       (4)墨子对反射成像进行系统研究。他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进行了相当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几何光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墨子发现平面镜所形成的是大小相同、远近对称的像,但却左右倒换。如果是二个或多个平面镜相向而照射,则会出现重复反射,形成无数的像。凹面镜的成像是在“中”之内形成正像,距“中”远所成像大,距“中”近所成的像小,在“中”处则像与物一样大;在“中”之外,则形成的是倒像,近“中”像大,远“中”像小。凸面镜则只形成正像,近镜像大,远镜像小。这里的“中”为球面镜之球心,墨子虽尚未能区分球心与焦点的差别,把球心与焦点混淆在一起,但其结论与近现代球面镜成像原理还是基本相符的。
        此外,墨子还对斜面、重心、滚动摩擦等力学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墨子在科学、物理学的时空观、宇宙学、力学、声学、光学以及将物理应用到机械方面都有跨越性的进步和巨大的学术成就。
         为什么墨家一个与科学技术最高的学说,在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学勾结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墨家思想在中国逐渐灭绝。其主要原因是:
        1、群众基础丧失
     战国出现独立小手工业者为代表的新自由平民阶层是墨家的阶级基础。进入封建制后,春秋战国的新兴社会力量,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家崛起,革命时代终结使其失去了群众基础。
         2、焚书坑儒及儒家独大
        到了汉代直到汉武前期都是以道家为主其他为辅的,还没有完全抹杀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到了汉武后期则来了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就在无形中抹杀了几百年来的文化经典。而到了汉代的儒家思想经过儒学派的修改,以巩固统治者权利而换得自己学派的永存,儒学在汉代经历了300多年的历史,此时已经在官员与百姓思想中根深蒂固,后世永存已经是没有什么问题了。
         3、超前的”兼爱“
     墨家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意即人人平等互助互爱。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普通大众待人如己、爱人如己、相亲相爱。并以理想化的思想境界,达到墨子所希望的和谐的社会关系。墨家这种“天下为家”的学说其实质为公有制,无论奴隶制抑或封建制都不可能有其生存空间。孟子曾斥墨家学说为“无君”“无父”,大悖人伦。
         4、”非攻“的威胁
         墨家是一个很严密的组织,有宗旨,有部署,纪律严明至六亲不认。这对当时的律法与君权是很大的威胁。 墨家集团非常庞大,墨子救宋时其弟子禽滑厘率三百人持守城器械驰赴宋城以御楚寇。墨钜子孟胜率领弟子为阳城君守城,“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墨家多敢死之士,”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非攻”是建立在自身强大的武力基础上,墨家成员个个精通军事,墨子著作与《孙子兵法》不相上下。攻守之道、行兵布阵、武具制作都堪称那个时代的大师。 始皇登基后,墨家为历代帝王所不容。
        5、空想让人远离
       “兼爱”有空想成分。中国的宗法讲究亲疏,重视血缘,墨子的理论是要想使天下人相爱,必须爱人如己,就可以消除动乱实现天下太平。墨子对战争的深刻的社会动因的理解显得有些幼稚,他把社会动乱的原因归结为人们“不相爱”,因而主张兼爱,并到处奔走呼号。事实上,超阶级的爱从古到今都没有成功过。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利益,就会有争斗,就会有不公。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墨家思想独有的政治属性,兼之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学勾结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墨家弟子如游侠般散落人间,历经沧海轮回,或理念被同化,或理念不再坚守,或消匿于岁月长河。
(2018年8月于宜昌市尚书巷弄石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