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七夕
宋
·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七夕又快到了,又是牛郎织女每年的一次鹊桥相会,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对于我们这些单身狗,亦是悲催一天。其实,在古代只是“女儿节”的称谓。那一天,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至于男女定情,或者表达一种甜蜜,也只是“女儿节”中一种副产品,不过到了如今商品社会,商家都主要强调男女表达感情功能,因为这样买买买,商家袋子才会鼓起来。(呵呵,不要笑话哥这是眼红。)
文献中最早出现“牵牛”、“织女”记载的,是创作于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说明中国在西周时已经开始星象研究。每年初秋的傍晚,在头顶附近,可以看到一颗很亮的白色星星,这就是织女星,它在银河的西岸;从织女星朝东南跨过银河,可以见到三颗星,大致均匀地排在一条线上,中间的一颗也很亮,它就是牛郎星,又叫牵牛星,它在银河东岸,两颗星隔河相望。牛郎星和织女星,织女星的前边有四颗小星,组成一个小平行四边形,据说这就是织女织布的梭子;牛郎星前后的两颗小星,就是他们的两个孩子。牛郎星除了叫牵牛星外,还有许多名,如民间叫它扁担星、石头星,正式中国星名叫河鼓二,是一面军鼓。
到了每年的七月初,这两颗星晚上恰在我们的头顶前。初七那天正是上弦月,淡淡的月光正好遮盖了银河的光辉,善良的人们便以为鹊桥搭好,牛郎织女可以相会了。不过我们宋代的杜甫怀疑过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有一首《牵牛织女》诗写道:“牵牛出河西,织女出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其实,当时他虽然有老婆,不再身边,喝酒时自然丑化一下美好的东西,亦是能够理解的。
不过历史还真有这样文字,战国晚期竹简《日书》:“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意思是说,戊申、己酉,牵牛迎娶织女的婚姻非常不幸,若人们在这种时候结婚,丈夫三年内会离弃妻子。(出土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
不过,人类总是希望美好事物多一些。汉初《淮南子》中有“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记载,两汉时还产生了最早的关于牛郎织女形象的绘画和雕刻。比如班固的《西都赋》和张衡的《西京赋》,都记载了长安西郊昆明池边设有牛郎、织女石像的事情。而东汉《古诗十九首》已经将牛郎织女相爱而不能团聚的传说初步做了一个交代:“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真正牛郎织女的完整故事出自南北朝时期《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大意是织女成为天帝之女,许嫁河西牵牛,但织女婚后消极怠工,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
不过七夕,作为一种女子乞巧的活动源于汉初刘邦时期:“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晋周处《风土记》中除了描述女子供奉瓜果于庭、祈福祈寿之外,还为七夕首次添加了求子的内涵:“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酺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见者便拜,而愿无子乞子,唯得其一,不可兼求。”
南朝的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了七夕乞巧的一些细节:“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咸以金银输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朝的乞巧盛会已经是很热闹了,“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不过第一把七夕与情人挂钩的是诗人白居易。
七夕
唐
· 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不过在《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盛大的穿针乞巧仪式: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游宴,七月七日夜,宫女们盛陈瓜果、鲜花、酒馔,列于庭中,乞求于牵牛、织女,又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第二日视蛛网稀密,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也佐证在七夕之夜,男女情人之间缠绵之事,亦开始进入了文人视野。
不过两宋是商品经济高潮期,自然商家不会错失做生意好机会。呵呵,现在亦是一样。连11月11日,也被淘宝当成节日,把我们单身狗痛活生生撕裂给世人看。宋代以后,城市中商业的繁荣推动了七夕节的发展,节日的气氛非常浓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罗烨、金盈之编辑的《醉翁谈录》写道:“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填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最早将七夕称为“女孩儿节”的,是元朝人,元《析津志》云:“宫廷宰辅之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邀女流作巧节会,称曰女孩儿节。”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女儿节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女儿节是牛的生日)。
“西和乞巧”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中国民俗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
不过,宜昌七夕,主要就是吃一种叫做“乞巧果子”小吃,这种东西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主要的材料油、面、糖、蜜。
具体做法: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扞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