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一段长阳南曲,感觉那种古音与楚国有某种关联。“南曲”又俗叫“丝弦”,普遍认为南曲其源祖述于元曲,因此长阳南曲是从吴越传过来的
笔者有一个大胆假设,南曲中咬字中明显有楚语言引子。与昆曲相似度太高。两者唱腔都以以圆润舒缓,婉转轻柔著称。
据明人徐渭《南词叙录》记载:它的表演极讲求“转喉押调”、“字正腔圆”,由此听起来更显得“流丽悠远”,特具一种“荡人”的魅力。同时,明清俗曲及其昆山腔中的众多曲牌如[寄生草]、[银纽(绞)丝]、[哭皇天]、[西江月]、[叠断桥]、[清江引]、[西腔]、[剪剪花]、[满江红]、[叠落金钱]等等,也均为“长阳南曲”唱腔的曲目所在。由这些特点看,长阳南曲与昆山腔的南词当有着某种渊源上的关系。
首先,我们回到秦灭楚国那场战争,之所以失败一是楚国实力变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楚国联盟吴国当时正是农忙季节,所以本应该过来联手的朋友只好让楚国先死了。但是,历史上传说楚人东移是肯定的,当然楚国熊氏肯定被秦王压往四川一个地方。但是很多老百姓一种东移,甚至去了朝鲜半岛,成为韩国人祖先(另文表述)
《荆州亭入朝》:旃裘吴地尽,髫荐楚言多。《烧歌》:邻翁能楚言,倚插欲潸然。《安宜园林献高使君》:楚言满邻里,雁叫喧池台。(安宜,今江苏宝应)。《初宿淮口》: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泊分水》:橹声伊轧诉东风,楚语吴歌落枕中。《宋书》刘裕“楚言未变,雅道风流”。都有记载。
大家都知道西楚霸王项羽故事,他失败了不肯过江东。为什么江东子弟助力项羽、刘邦一心复楚呢?因为秦灭楚统一六国后,楚国人大多东迁了,所谓江东子弟其实很多根本就是楚人。战国后期吴越出土墓地基本都是楚墓,青铜工艺得到显著提升,因为被楚青铜工艺品取代了。楚辞楚服楚歌楚工艺等楚文化迅速覆盖吴越之地,吴越不但文化被替代了,民众也通过互迁调整大量换血为楚人,这就可见楚国大道文化的强势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了!
有趣的是,江浙一带也过端午节,也划龙舟。跟楚国故地秭归有着相通的仪式感,还有韩国亦是。有没有某种可能,当时秦灭了出,大量的楚民逃离到当时跟楚和好吴国,还有去了更远的韩国。那么肯定有一部分人会逃离当时少数民族长阳五峰一代,大家知道的,战争一旦爆发,逃离是辐射状。长阳五峰方向当时属于荒蛮之地,估计楚民朝四川可能性没有,因为当时巴蜀已经是秦属地了。
我们来看看长阳南曲和昆曲相似地方,长阳南曲亦称“丝弦”,是鄂西地方小曲中较古老的曲种之一。它主要流布在鄂西长阳和五峰两县,而以长阳资丘镇为最盛,1962年被定为长阳南曲。而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关键是长阳南曲和昆曲某些咬字上极度吻合,现在普遍认为可能昆曲流传过来的,但是也只是猜想。南曲和昆曲语言天然联系,笔者以为,其实都是诞生一个祖先楚乐,从现在发现编钟来看,战国七雄里楚乐是最高成就者。
我们在看看昆曲语言中州韵,又称“韵白”,是中国近代传统戏曲剧种韵文所根据的韵部。“中州”指现在的河南省一带,要记住楚发源于河南,不可能是巧合吧?“中州韵”最开始是以当时的北方话为基础的,原先指元代周德清写的《中原音韵》,并非指现在的河南方言,有语言学家认为元代《中原音韵》所记录的语言发音接近现代南方方言而非北方方言。根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等书所载,中州韵有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而无入声,字音归为十九韵类。最早使用中州韵的是元代的北曲。大家都知道,楚发源于河南淅川。
楚语是指先秦时期流行于楚国的语言,上古华夏语的一个方言。从战国时期大量出土的楚文字竹简来分析,楚语无论从语法和词汇上都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其中有一些词汇是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的,比如於菟,指老虎的意思,属于古汉语,这是语言历史演变的正常现象,历史上有很多古代词汇,现代汉语都没有保留。楚语有地域性特点,可能存在弹舌音,因而和中原其他列国的语言有口音差异,列国之间的语言也不尽相同,这是很正常的。现代楚语:《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将黄孝片划为楚语。语言学家赵元任:"这江淮官话黄孝片可以算典型的楚语。而昆曲刚好处于这种语系。江淮官(Jiang–HuaiMandarin),又称下江官话(Lower
Yangtze
Mandarin)、淮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官话,分为洪巢片、通泰片和黄孝片。通常将南京话、扬州话、泰州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
笔者不赞同长阳南曲是从外地流入的,因为楚国发迹于湖北,与宜昌渊源深厚,分别在秭归和枝江建立过都城。即使后来被秦打散,总有一些楚民会逃到宜昌山区,其中就是这些传唱南曲先民,一是保留楚人文化,娱乐中让自己后人记住历史。曲目和音调随着地域肯定会发生变化,但是基于楚语发音还有很多的保留。于是跟逃离到吴越一部分楚民传唱昆曲本是一家曲调楚乐。所以曲目和唱腔表现形式一致,都把三玄作为一种特色,让大家记忆里都有楚乐印象。
我们再看南曲一词来源,亦可以作者长阳南曲就是楚乐一种。南音一词始见于《左传》及《吕氏春秋》。《左传·成公九年》:“使与之琴,操南音”;杜氏注:“南音,楚声”;《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亦属楚声。除此而外,存于文献的楚声歌词有《接舆歌》(《论语·微子》)、《沧浪歌》(《孟子·离娄篇》)、《子文歌》(《说苑·至公篇》)、《楚人歌》(《说苑·正谏篇》)等。楚声的极盛时代是战国和两汉,诗人屈原的《九歌》及其他楚辞作品,多依据楚国民间乐舞歌唱形式而作。《九歌》的词句中曾对盛极一时的楚声表演情况与乐器等多所描述。刘向《新序》记载了相传是宋玉对楚王问的话,列举了楚国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阳阿》、《薤露》等,说是“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两汉帝王先后都起于楚地,《汉书·乐志》说:“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刘邦的《大风歌》所用曲调也是他家乡的楚声。汉武帝时期的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同前)所谓楚讴,也是楚声。楚声不但是汉代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也十分流行,两汉相和歌中就包含着“楚调”。楚声的音乐形式,反映在楚词中有“少歌”、“倡”等歌曲结构用语,大约是插入歌曲中间部分的小段或单句。典型的楚声调式结构,可从楚地出土的音乐文物如曾侯乙钟的音序排列中追索,文献记载中则有相和五调中的“楚调”之说。《旧唐书·音乐志》:“又有楚调、侧调。楚调者,汉《房中乐》也。”此外“楚调”一语并不泛指楚声,而指楚声的一种典型性的调式。《乐府诗集》转引《古今乐录》:“王僧虔《技录》楚调曲有《白头吟行》、《泰山吟行》……”等,即指此种调式之歌曲而言。楚声在后世还保存于琴曲中,六朝时丘明传谱的《碣石调幽兰》琴谱附录中所列调名、曲名中有楚调,而其序中有:“丘公字明,会稽人也……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汉唐间西域音乐东渐,风靡一时,宫廷范围中,传统的楚调日趋罕见,唯琴曲中尚存,故《唐书.礼乐志》说:“周隋管弦杂曲数百,皆西凉乐也,鼓舞曲皆龟兹乐也。惟琴工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蔡氏五弄,楚调四弄,谓之九弄。”
笔者结论是,长阳南曲是楚人逃离到五峰长阳带去的,一直都流传在那里楚人后人中。应该说,明清大移民这地方当时属于土司制度,应该更相对稳定一些,统治者不会得罪土司,只需要他们归顺就可以,所以宜昌这地方应该留有楚人地方就是少数民族生活区,而汉族聚居区都是山西填湖北过来的,称楚人还要上索几千年,看祖先是不是楚国某个地方的家伙。所有个人坚定相信,长阳南曲和昆曲虽然身处两地,但是都是楚乐一种遗传,当然也经过彼此所在地域上洗涤,两种艺术就出现差异性,但根出于楚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估计,我的论断一出,又是惊讶一片了。只是一些合理推断,信不信由你?!
(2018年7月24日写于宜昌尚书巷弄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