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曹公学文化 雅集里中雅在何处?
最近,宜昌几个喜欢文史朋友集会一次,大家吃饭时候不由提前一个有趣问题,这次活动算不算雅集呢?说真心话,还真心不能算,因为我们仅仅是一起品尝了宜昌特色小吃,欣赏了天香书院古代六艺中部分表演。为什么不能算雅集,因为一个关键字:雅!虽然两项活动都有雅影子,但是参与者仅仅是观众,没有参与一个主题活动之中,故不能算。
雅集指的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聚在一起,通过主题活动形式陶冶情操的小型聚会,内容和形式有点类似于木心在美国那种的沙龙。中国文人或书生有“以文会友”的传统,“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的雅集历来来一直受文人雅士喜欢。宋
姜夔 《一萼红·人日登长沙定王台》词:“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柳还袅万丝金。”《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吾辈今日雅集,不可无诗。” 茅盾
《子夜》十七:“今晚上这雅集也是为了徐曼丽 。”
传统的文人雅集,其主要形式是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书画遣兴与文艺品鉴,因而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质,但都是以文会友、切磋文艺、娱乐性灵为基本目的,文人雅集最重要的特征是随意性。“实可谓无组织之组织,盖无所谓门户之章程,而以道义相契结。”正是这种随意性,加上与艺术天然融合,让历代文人雅集中产生了大量名垂千古的名作,也让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突然就闪耀了世人眼球。就连曹雪芹也在他的《石头记》里搞了多次大观园雅集。
因此,雅集中雅,才是这种集会主题,下来我们来看看历史上有名雅集雅在何处?
第一、一种艺术活动
作诗唱合,比如距今约1750年(西晋)金谷宴集。西晋权臣石崇在洛阳北邙山金谷涧营建了园林别墅“金谷园”,名士潘岳、左思、陆机、陆云等均为金谷园的常客。元康六年,征西大将军王翊从洛阳还长安,石崇在金谷园中为王翊设宴饯行。王翊一行及石崇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所有宾客赋诗述怀,宴后把所赋诗篇录为一集,命名为《金谷集》,石崇亲作《金谷诗序》(今已亡佚)以记其事。
书法交流,比较典型就是距今约1660年(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为主的兰亭集会。“兰亭集会”发生在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地点在会稽山阴之兰亭,组织者为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参加者有著名文士谢安、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等四十一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把大家所作的诗集在一起,乘兴挥毫,写下文辞与书法并绝的千古名作《兰亭集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名气书法范本,正是这部千古奇作让兰亭集会雅集史上的Number1。书法交流还有北宋元丰年间,距今约1000西园雅集,这是驸马都尉王诜发起,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等参与集会,当然留下书法作品亦是北宋时期一个高度。
书画与诗交融。距今约600年(元末)的玉山雅集。元末昆山人顾瑛在自家玉山草堂召集、杨维桢主盟的玉山雅集,前后持续二十年,参与其中的文学家与艺术家多达三百余人,名流如云。《草堂雅集》中所收的唱咏的诗人达到80人之多,绘画中的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王蒙三家先后都出入过玉山草堂,元末江南文人画家中的重要代表张渥、王冕、赵元都留下过诗书画合壁的佳作,元诗中至正年间的诗作,有十分之一写于“玉山佳处”。怪不得后世史书记载称:“元季知名之士,列其间者十之八九……其宾客之佳,文词之富,则未有过于是集者……文采风流,照映一世,数百年后,犹想见之”
第二、招揽贤才
这个一般都是政治大家,汇聚一些青年豪杰,目的一是惜才,而是我日我所用。
距今约2200年(西汉)的梁苑之游,它是由梁孝王刘武。西汉很多王侯热衷于延揽文士,犹以梁孝王刘武最为著名。刘武为汉景帝胞弟,最为窦太后疼爱,“居天下膏腴地。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他修筑的东苑方圆三百余里,交游的文人就常到这里相聚,史称梁苑之游。西汉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如枚乘的《柳赋》、路乔如的《鹤赋》、公孙诡《文鹿赋》、邹阳《酒赋》、公孙乘《月赋》、羊胜《屏风赋》、邹阳《几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都是在梁苑完成的。孟浩然用一句诗可以概括出梁苑之游的规模:“冠盖趋梁苑,江湘失楚材”。
这个还绕不过曹操。他在距今约1800搞的邺下之游。三国时期,曹操定都邺城,他与儿子曹丕曹植都喜欢交游名士,因此文士云集邺下,经常集宴云游,诗酒酬唱。曹丕在《又与吴质书》中回忆说:“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连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参加活动的除了曹氏兄弟还有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应玚、刘桢、陈琳、徐干和阮瑀。
第三、名作亮眼
距今约1300年(唐高宗上元二年)的滕王阁宴,时任洪州牧的,阎伯屿想让自己女婿
表现一下,结果让王勃一首《滕王阁序》成为大家都知道一次雅集。滕王阁是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很有艺术才情。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洪州牧阎伯屿于九月九日大会宾客,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在场文人很多,都假意谦让,王勃却提笔就作。阎伯屿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后来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来站在王勃身边观看他写完此序,并请上席,极欢而罢。据《唐摭言》说,王勃做此文时才14岁。
第四、艺术形式有了突破
这个与我们让我们湖北人值得骄傲,距今约1500年(南齐永明年间)的竟陵八友,他们经常雅集在诗歌上形成一种永明体”。南北朝时南齐永明年间,有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萧子良左右,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其中包括南齐高祖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肖琛、范云、任昉、陆垂。他们彼此唱和,互相推波助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他们最大贡献是把声律和对偶方面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上,从此诗要求平仄和对仗工整。
第五、持续时间长
在宜昌有一个三闾诗社的雅集,已经持续了大约百年历史,无愧于中国持续世界最长的雅集。三闾骚坛,原名“骚坛诗社”,是湖北省秭归县一个民间诗歌组织,成立于明清时期,已有数百年历史。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被称为“泥腿子诗人”。其诗歌内容以凭吊屈原,讴歌时代为主题。三闾骚坛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美誉。随着宜昌打造诗都,每年一次在屈原故里平和里举办颂咏大会,已经形成有宜昌市屈原学会和三闾骚坛微信群,团结一大批爱好诗歌的骚友,每天通过微信群交流自己作品,并有各自公众号,定期把群友诗歌按照律诗和现代诗分类结集,成为一秭归为中心,辐射全国诗歌爱好者的雅集,在这种诗歌氛围酝酿下,另一个以诗歌群团组织凤凰诗社也成立了,两个诗社互相交叉,但是诗友之间交流更加频繁,为诗意宜昌这种雅集成为当代中国最活跃的诗坛雅集。参加这次活动的点军农民作家石卿和作者,都是三闾骚坛成员之一。
同样这参加了这次活动的科林镪,他是中国三峡宜跑团乐跑团qq群主,他是宜昌打造以跑步为主题群友的活动,宣扬以跑步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宜昌同城雅集。还有以高古玉鉴赏和研究的宜昌夷陵广场交友群,几乎每个星期都会集会,把群友在全国各个博物馆寻访古玉图片在群里发出来交流,并不定期交流大家把玩古玉一些体会。还有这次活动开展的宜昌往事群,个人认为也算是雅集一种形式,经常在群里交流宜昌历史,习俗和风情,形成既有宜昌大家,又有普通的爱好者,据书生不完全统计,在宜昌往事群这段时间内,群里成果斐然。但是不定期群活动,要真正变成雅集还需要努力。雅士群里有,比如
思墨、曹宗国、李瑜、张永久、李明义、周德富、元辰、杨世灿、欧阳和人大李主任等,也有中年骨干胡丹、曹荣、大懒猫、宜昌石头、杜元奉、峡中樵、三峡书生等,还有更多与作者一样的文史爱好者,现在最重要就是活动载体和形式,能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那么以文史为主题的雅集才会走得更远,走得更高。天香书院和三峡影像网、三峡广电《宜昌往事》等媒体都可以为创设一些主题活动,然大家来积极参与,一旦长期坚持下去说不定就是可以通过雅集这种形式,繁荣宜昌的地方文化。
最后来看看科林镪发来的与我们宜昌三闾骚坛的屈原故里赛诗会类似的一种雅集,襄樊的昭明会。这个雅集与昭明太子有关。南梁昭明太子萧统,“初,高祖未有男,义师起,太子以齐中兴元年(501年)九月生于襄阳”,“母曰丁贵嫔”。梁武帝萧衍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纳樊城女子丁令光,并生长子萧统于襄阳。天监元年(502年),萧统被立为太子。萧统应在2岁时离开襄阳。中大通三年(531年)去世,谥号“昭明”,因未及继位,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昭明太子幼而早慧,读书“过目皆忆”。他生前主持编撰的《昭明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正因为如此,早在唐代,民间在每年的八月十五传说中的昭明太子生日,就有专门祭祀昭明太子的昭明会。襄阳的昭明会,将聚会日期特地定在九月十五,很显然是强调其纪念昭明太子的意义。近代襄阳历史上缙绅阶层因文而会的一段历史,更微妙地传达出传统文人在时代变化中的迷茫和固守。昭明会,作为昔日襄阳缙绅阶层独特的文化交流形式,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属于旧时代的优雅与闲情。百年后的今天,再读这两首小诗,是一次短暂的驻足与回望,是一晌恬淡的交谈与晤对,也是对传统文化魅力的重新感悟。也许,我们的传统,就是这样一代代书写,一代代阅读,传承千年。
宜昌往事群,是不是也走这条以地方文化为主题,扎根与市区的雅集,还需要书生和大家努力。如果真正探出一条路来,说不定亦是宜昌文史界一件辛事,起到“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妙用。
(2018年7月于宜昌市尚书巷弄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