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教育公平性:为啥中国教育被人称作精神病院

(2018-07-19 05:18:37)
标签:

杂谈

也谈教育公平性:为啥中国教育被人称作精神病院

         最近阅读南方周末,看了一个记者敏锐观念,整个中国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病院。开始一炸,仔细看完,觉得他分析还是挺有道理的。
         教育本质上不应该是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给每一个人学会从书本上获得别人情感和技能再现,让每一个学会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教育给人的是方法,是学习过程体验,而不是每次高考和中考后大肆对状元们赞美,中国教育从头到脚,都是人与人之间比拼。最初,考试结果是拿来评价学校和教师个人,所以每次考完,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就开始排名,为了方面学生报考志远,甚至把各分数段公布在各大媒体上,恣意强化考试的鉴别功能。让整个教育处于争夺几个奖牌一样。
        中国体育是举国体制,不过为了国家荣誉还是能够得到世人理解,但是,中国教育也完全雷雨,读书不是为了兴趣,为了学会如何生活和做人。一味最近升学率和进入优质大学。这些少数佼佼者,被社会称为尖子。他们从初中开始,每一天都奔忙在各自辅导班、火箭班等,家长和学校从来也没有关心过他们身体是如何发展,心智是如何成熟的。甚至牺牲身体健康,更无暇顾及他们的心理健康。为了学习,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路绿灯,甚至有些家长为了培养所谓绅士,孩子很小时候就送进那些所谓封闭式私立学生,割裂孩子和父母天然情感交流,无非就是可以利用更多时间(比如晚自习和早自习),可能这些人在高强度的训练下,可能在中高考取得一些斐然成绩。但是,往往用成绩掩盖了心理残疾。用人生中毫无情感的交互去换去一种优质学习机会。但是,谁知道这些孩子,他们无法掩盖这种心理疾病,有些甚至成为巨婴。
         最近,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成为网络热搜,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追踪索源,我们这个唯成绩论埋下了一粒种子,进入大学后,偏偏自己的成绩不再突出,身边的天才同学就是不学习也考满分,或者你发现自己除了学习并无一技之长,在各种文艺明星学生前黯然失色,同学们毕业后的去向,已经由社会关系、家庭人脉铺好了路……总之,如果你已经习惯享受人群里的优越感,但这种感觉又无法继续,你很可能就会因严重的挫败感而感到抑郁。这可能正是徐凯文所说的,精英大学“空心人”有抑郁情绪却并不是典型抑郁症的根源。
         数量更为庞大的差生群体,他们一直在公开的歧视中生活,没有起码的尊严,没有起码的自信,他们比之尖子生更悲剧。因为中国职业教育走依然是学术之路,那些职业技术学校和学院无非是挂一个狗皮膏药,依然上一些对学生就业和技能养成毫无关联的知识,还有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轻视具有技能的人。其实,这些才是中国制造核心人才。所以一个孩子一旦走进职业教育,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是一种异样眼光。因此,这些孩子受到挫折感也自暴自弃了。上网打游戏,谈恋爱学校把妹,甚至出现有些年幼女学生出台,在报纸上屡见不鲜。这样孩子没有责任人,过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有些孩子养成叛离性格。心理问题繁杂。
         这其实是说,无论尖子生,还是所谓差生,他们的命运并没有根本的差异,他们都是千疮百孔,从心理上讲倒是很公平的。这种情况下,或许只有中庸之道,才是一个相对明智的选择?基于这个思路,一直以来,我都反对给孩子设定一个最高目标,而只主张给孩子划定一条底线。不求孩子跑在最前面,但求孩子别从底线上掉下来。我以为只有这样做去,孩子身体上心理上的代价才可能小一些,才是对孩子最大限度的保护。
         因此中国教育要反思,教育本质是什么?我们不能在盲目追求升学率和成为尖子生。我们最重要是让孩子身体和身心都得到健康成长。我们不能朋友成绩优秀的巨婴,也不能培养一些埋怨社会的心理暗淡的人,教育本质在于让每个孩子都公平对待,不论他在农村还是城市,学校要开齐所有课程,让孩子在学校体验到人生最美好情感,那样我们中国教育才会有希望,才不会被人质疑为精神病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