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曹公学文化兄弟反目遭了殃

(2018-07-10 22:58:51)
标签:

杂谈

分类: 跟曹公学文化
跟曹公学文化兄弟反目遭了殃

        昨天我们谈了历史中老俵之间一些龌龊事,今天我们说两个小国,他们都是自己兄弟建立起来的,成为其附属国,然而由于上缴的税负太重,最后亲兄弟离心离德,导致兄弟国之间不仅隔阂,反而让更大野心的人捡便宜。
        第一个就是蜀国扶持起的苴国。蜀王杜尚(开明九世)在古蜀国历史上蛮有作为的君王,他看到巴国忙于攻打南方小国,于是果断派兵在很短的时间内灭亡昔阝、平周二国,控制了四川北部地区,遏制了东部日益强大的巴国向西扩张。
         公元前611年,楚与秦、巴三国联军大举破庸,庸国遂为三国所灭。战争结束后,秦蜀联盟瓦解,于是在南郑展开长期争夺。对蜀国来说,既守住领地,又不枉费军力开支,且避免与愈加强盛的秦国碰面,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杜尚决定封其弟杜葭萌为汉中侯置藩属苴国,让它在前面阻挡秦对蜀国的威胁。汉中这地儿,在(《华阳国志·蜀志》载:“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音四,盛饭或衣物的方形竹器),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又载:“周显王二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封其弟为汉中侯,一计双雕 既把老弟的视线引到汉中方向从而不窥唾自己蜀国王位,也是想通过王弟去守住汉中褒地,达到保护蜀国目的。
        杜葭萌被封的领地上,有很大一部分是原住民氐族和羌族,因为挨着强大的巴国和秦国,也有部分巴人、秦人。因此这么多样的民族结构和复杂的地理环境,正是蜀王杜尚分封其弟代管苴国,而不自己直接兼并的真正原因。就在苴国建立次年,为方便与藩属国苴国的联系,蜀国从郫邑(即今天的郫都区)迁都成都。
         蜀王兄的账,苴侯弟心知肚明。但是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块领地,苴侯还是欣喜若狂学,比较也当上王。所有勤奋工作,不负所望,领土有所扩张,到开明十一世时,苴国辖管范围大致今四川绵阳的梓潼县、广元的剑阁县、青川县、利州区、昭化区、朝天区、旺苍县、苍溪县、甘肃陇南的康县、陕西汉中的宁强县、略阳县、南郑县等。
        在开明十一世时,时任苴侯要求被纳的贡和税日益频繁,苴侯觉得做的这汉中侯窝囊,在巴国的拉拢下形成联合抗蜀同盟,壮胆自己作主把贡和税也少了,于是惹恼了蜀国,但由于在缓冲秦压力苴国存在的重要性,以及苴侯是同宗族人,蜀王十一世只是派人回应了句“往后若有秦兵至,自退之”(就是说“以后要是有秦军来攻打苴国,你自己想法子退兵”)。自此,苴侯一度中断了与同宗蜀国的来往。到蜀王杜芦(开明十二世)时,巴国被庸国的侵略弄得很头疼,于是把移居目标定在了西邻的蜀国,蜀巴两国的交战很频繁,蜀国由于开明十一世起国力渐衰,十二世蜀王杜芦准备集中力量打败巴国以振奋蜀国人心,于是有了巴蜀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苴国在这次战役中依然是靠向巴国一边,不过为了不与蜀国撕破脸皮,只派了一队为巴国引路的士兵。蜀王杜芦早得到苴巴合流的消息,于是秘密差由蜀军差老弱兵做诱饵,引巴军主力深入,然后顷巢围剿,战役以蜀大获全胜,斩敌大将告终。
         秦惠王垂涎蜀国富饶,欲派兵攻打,但秦将对蜀地道路不甚了解,张仪出谋用黄金贿赂苴国,苴侯高兴的承诺愿助秦国借道伐蜀,同事是又向蜀国蜀边界向人们大肆宣苴侯已经投降秦国,目的在于瓦解两兄弟联盟。结果年轻气盛的蜀王杜芦中计就,决定伐苴另立新苴侯,他忘了上几辈为什么要建苴国,也没想听廷上百官对他的进谏,他令五组劳工限期开凿蜀国至苴国的道路,以便快速出兵打击越来越不听话的苴国。秦国密切关注着蜀国至苴国的道路修拓进展,终于等到蜀王杜芦亲自率兵,令“五丁力士”(即五组劳工)引路攻打苴国,(这条路就是后来的蜀道)苴侯急忙请秦国出兵援救。蜀王杜芦也派使者与秦结盟。但狡诈的秦惠王嬴驷还是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攻打蜀国。苴侯为表诚意大开城门,秦兵蜂拥而入走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废,蜀太子逃到彭乡(今彭州)被捉捉。蜀、苴两兄弟国同年灭亡。苴侯或许不记得春秋时期“假道伐虢“的故事了。
         第二个兄弟反目就是楚国的子国夔子国。公元前770年,楚国国君熊绎的六世孙叫熊挚,为了防止他窥视楚王宝座,他兄弟封他在夔城,建立了夔国。当时楚国已经翻越汉水灭西陵国,在秭归定居下来了,后来熊挚的子孙在对巴战争中立有战功,楚王升夔国为子国,这便是历史上的夔子国。《水经注》曰:"熊挚始治巫城(今奉节),后疾移此(秭归香溪),盖夔徙也,说明当时楚国开始向江汉平原转移了,兄弟两国同步转移,说明还在热恋期。
         公元前688年前后的楚文王时期,巴国和楚国从此关系开始恶化。 这一时期,巴国竭力扩张其势力范围,东渡汉水,与邓国相争,表面上同楚国缔结军事联盟,扫荡江汉小国,大有北进中原之势,同时又准备攻打楚国。到了楚成王时期,夔子国也因先祖熊挚曾无缘登上楚王宝座而心怀不满,因而怨恨楚国,竟放任巴国兵马过境去攻打楚国,这成为了是楚成王决定除掉夔子国的根本原因。公元前634年,楚成王欲吞并附近各附庸国,以消除后顾之忧,蓄备集结力量起兵北上,争霸中原。于是楚成王便寻找借口,斥责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却受到了夔子的有力反驳。夔子说:“我先王熊挚因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他为自己申辨,并埋怨夔之先人熊挚失掉楚王位,方才流落到夔子国,所以既不是楚国的继承者,也就没有必要祠祀祝融和鬻熊了。
        公元前634年的秋天,楚成王派遣令尹子玉(成得臣)、司马子西(斗宜申)率大军灭掉了夔子国这个兄弟国家,把夔子俘回郢都,将夔子国的土地全部并入楚国。命“令尹子玉城夔”,加强了楚国两部边境的防御力量,从而防止了巴、蜀的入侵,可见楚成王对夔地的重要性是极为重视的。夔子国灭亡之后,其王族后裔子孙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夔氏,世代相传至今。熊挚后裔夔子世系与令尹子玉后裔夔氏,实际上皆出楚国芈姓王族,同宗同源。因此夔氏族人大多奉熊挚为得姓始祖。
为了扩充势力,也为了缓解兄弟之间对王位虎视眈眈的压力,开始肯定能缓解这些矛盾,随着各自传承,后人之间亲情就淡化了,加上宗国盛气凌人,让子国生出异心,但是本人又弱小,所以想借助外部势力,最后遭殃必定是子国。
         其实,打架还有亲兄弟,这才是最有效的依靠。去年我去马来西亚时,发现那儿国王好多都是英王室亲戚,虽然最后脱离英国,但是和宗国关却很和谐,说明共赢才会长久!
         由此,让我们想起台湾,他还不是一个子国而是一个地区。大陆和台湾要重视中华民族亲情,联合才会获得共赢。离开中华大家族,一定会跟苴国和夔子国一样,惨遭毁灭。所以两兄弟一切坐下来谈,别搞分裂,利用外族势力,最终害的还是自己,真心希望台湾精英多读历史,走回中华名族大家庭,造福台湾人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