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据说这是清 ·
纳兰性德填得最出色的一首词,对亡妻一种回忆。词人多风流,但纳兰性德与妻子卢氏确实一种最完美的爱情。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但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忆,形声。从心,意声。本义:思念,回想。因为岁月匆匆,尘世中的我们无法停止自己的脚步,遇到过一些人或者一些事,在人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所以夜深人静时分,这些人(事)便跳出来,想象着当时美好和愉悦,心里更加缅怀那段岁月,感恩人与人之间一些美好。有时候,回忆也是一种痛苦。因为人是一个社会的人,你当时无可奈何放弃,人们看到了选择果断和刚强,切不知道当时你复杂的矛盾。你逃离,是因为你有责任。中国是以孝立天下的社会。所以每一个人都做过违心的事。但是自此诀别,确是折磨你永远的开始。
回忆中灿烂也好,痛苦也罢。岁月不能逆转了,因此最后落入一种悲凉的情绪。但是这种情感是人共同的一种体验。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应该是豪情万丈。但是他的情感也有脆弱的一面,多年离乡别井,一个飘落四方。又管不住那张嘴,招惹权势,一辈子也没打多大启发。虽然他的热情都放到诗中,那里面有他治国平天下豪情万丈。只是当夜深人静时,他也有过回忆,一些人一些事也折磨他。
三五七言 / 秋风词
唐 ·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在我们宋代,那个豪放派诗人苏轼,也有着纳兰性德一样故事,同样经历过这种在痛苦中不能自拔追忆之中。苏东坡从小就养成了执着坦荡的性格,18岁时,他与温柔贤惠、美若天仙的王弗缔结良缘。他偾世疾俗、刚直不阿,毫不掩饰自己的主张和情感,这在官场上简直就是寸步难行。可好在家里有个知书达礼、明辨是非的夫人时常安慰他,所以那时的苏轼洒脱自如,激情饱满,写出不少豪放的诗篇。1065年,苏东坡的半壁江山轰然倒塌,爱妻王弗终究未能陪他走完人生,病逝于开封。据史书记载,当时的苏轼,象完全换了一个人,日夜精神恍惚,随时情绪失控。他无时不在追忆着与爱妻王弗那十年天堂般的生活细节。就这样,他苦苦煎熬了十年的孤独生活,在宦海中浮沉,郁郁不得志。熙宁八年,春节刚过,东坡又思念起亡妻王弗。在冷冷清清、凄凄泣泣中,他洋洋洒洒地写下《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我们再来对比纳兰性德对亡妻回忆《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当年在曲折的回廊深处,我再一次与你相逢。我怜惜地将你轻轻拥人怀中。两人深隋相偎,低语呢喃,互述久别后的相思情意。在我的怀里,你的身体微微颤动,轻轻擦拭着滴落的晶莹泪水,让人无限地怜惜。而今,记忆中的美妙已成别后的凄凉。分别后只觉得半生孤苦,枕上早已是泪痕点点。最是凄凉清冷,在寂静月明时分;最是害怕忆起,那时与你一起泼墨画罗裙。
大千世界中,芸芸众生,都有各自的故事。但是,情感确实相通的。回忆中那种酸楚,让我们人心善良,彼此一份念想,让我们脚步多了一份沉重。但是,故事依然再发生,情感也再不断重演,只是我们相守时更温情一些。
(2018年6月30日宜昌儿童公园绿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