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曹公关于两个端午说法,很有感触。一个民俗传承背后有许多传说。屈原出生地和祖籍不在同一个地方完全可能。其实端午节日来源,说法太多。所以形成不同的习俗。
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另外,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不过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其实五月五,这天从卦象来说并并不是吉日。在汉代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端午的来历众说纷纭,根端午活动划龙舟、包粽子、悬艾叶和菖蒲,以及喝雄黄酒风俗,历史上不同时期六个人,他们都与这个节日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流传在中国的不同地方,但是人们为了感怀他们某一方面情操纪念他们,从而形成各地的风俗习惯,共同构铸了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
第一个,春秋介子推(—公元前636年)
东汉蔡邕《琴操》中记载,五月初五纪念介子推。在蔡邕的记载中,介子推曾经作为晋国公子重耳的臣子追随重耳四处流亡。重耳断粮数日,再不吃东西就会死人。这时候介子推竟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成了肉汤送给重耳吃。重耳吃饱喝足之后,询问缘由,发现了介子退上的伤,很是感动。重耳表示,以后自己得到国君之位,一定重赏介子推,报答救命之恩。可是,等到重耳回到晋国,夺得国君之位后,遍封群臣,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心中怨恨,于是写了一首《龙蛇之歌》来表达自己的哀怨。然后,介子推带着母亲离开了朝堂,回到了故乡。有人把介子推的歌谣告诉晋文公,晋文公遗憾不已,连忙派人去寻找介子推。打听到介子推住在山中,就到山中寻找。可介子推就是不肯露面。晋文公也是阎王脾气,竟然下令放火烧山,认为介子推为了活命,必然出山。没想到介子推竟然抱着一棵树,活活烧死了。那一天,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为了表示对介子推的纪念,表达自己的悔恨,晋文公下令,以后五月初五那一天,都不许生火做饭——大家提前几天做好了粽子之类的冷食——以纪念介子推。后来,其他国家了解到介子推的故事,也很是感动,推广开来。中原大地,长江都在端午这天吃粽子。不过很多书上认为清明前一天才是纪念他的节日,叫“寒食节”,但是粽子作为寒食一种从那个时候开始流行起来。
第二个,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最早出现在《史记·屈原列传》,他出生在秭归,按曹公说法,史学认为他祖籍不是平和里。据闻一多考证,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出现的。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在这一年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自杀。在此之前,屈原被楚王贬黜政治中心,相当于流放到了江南地区。为此,楚国人驾驶小船,但却没能在波涛汹涌的泪罗江上找到屈原。由此,形成了赛龙舟。另外,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尸体,就投了米等很多食物。后来就形成了粽子。
美食家苏轼在他诗里完成记录这个故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第三个,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
伍子胥是楚国人,后来因为楚国要将他全家灭掉(父兄均为楚王所杀),伍子胥就逃到了吴国。后来和孙武成为好朋友,差点灭掉了楚国,并将楚平王尸体挖掘出来鞭尸。
吴王阖庐死后,吴王夫差即位。在吴越争霸之中,吴军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建议,斩草除根,但夫差一意孤行同意议和。随后,越国使用离间计,收买奸臣,最终夫差赐死伍子胥。死前,伍子胥说:我死后把我眼睛挖出来,放在都城东门上,看越军灭吴。夫差大怒,将伍子胥尸体装在皮革袋子里,在五月初五投入大江。后人吴国虽然被越灭掉,但是吴人(江浙地区)在端午节这天纪念伍子胥,缅怀他的眼光。
第四个,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
勾践,姒姓,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和吴国争霸失败之后,在范蠡的辅佐下,经过卧薪尝胆,越国很快恢复实力,最终击败吴国。在恢复实力过程中,越国做了很多事,充满了阴谋和智慧。但有一条是:以划龙舟来操练水兵。这么做是不让吴国发觉越国练兵的动机。《越地传》中对此有记载。
由于勾践练兵采取的划龙舟的方式,他目的是通过一个游戏练兵而不引起吴国人注意,是属于大智慧的睿智。而如今端午划龙舟比赛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因此很多专家也认为,端午节是为纪念勾践而设立并沿袭的,理由就是划龙舟是端午最重要的项目之一。
第五个,曹娥(130—143年)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不幸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曹娥当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嚎啕大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自杀。没想到,五天后曹娥抱出父亲尸体浮出水面,世人愕然世界之巧。不过民间还有一种版本,曹娥父亲曹盱,在五月初五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但不管哪种说法,曹娥都被神化了。孝女曹娥所住之村镇即更名为曹娥镇,舜江被改为曹娥江,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还有著名的《曹娥碑》一文作为佐证。从此,五月初五就变成纪念曹娥的节日了。
第六个,周处(236—297年)
周处是江苏宜兴人,三国东吴末年西晋初年人士,“浪子回头金不换”、“周处除三害”的典故,主人公就是他。年少时,被称为当地“第三害”;后来幡然醒悟,通过不懈地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史料记载,西晋时期周处先后任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内史、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等职,工作勤勉,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等族叛乱,遇害于沙场。值得重视的是,“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也有人认为现在的端午节,其实是纪念周处的。其实比较勉强,因为周处自己书已经有了端午习俗,不过一个坏人逆天成为名士的励志故事,到有很好育人效果,也为端午增添很多励志功能。
由次可以推测,端午并不是完全用来纪念屈原有一个人的,因为划龙舟和包粽子出现时期并不是从楚地开始流行的。就是在同属于楚地的黄石,也有其他传说。不管怎么样,都是表达对美好情感的一种纪念。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第一是传承,第二就是历朝历代不断把我们民族精神一步一步发扬光大,使中华文明辉煌了五千多年。
文化传承很重要,但更重要是发扬光大。这样中华文明会创造更大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