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读元辰三拜跑年和“茶礼

(2018-05-24 05:36:09)
标签:

杂谈

分类: 夜读元辰
夜读元辰三拜跑年和“茶礼

       这一读,一下子把我送到小时候乡下。鄂西的农村是极度贫困的,但是过年还是蛮有些独特味道。至少比城里多了很多记忆。
        因为平时大家都有讨生活,记得当年在那个小山村,一年只有两件事让我们这些孩子比较开心。一是一年正中间“七月半”,把刚假出去新姑娘接回娘家。当时下堡坪习俗是所以娘屋没有结婚的堂兄妹或者老表嚯嚯当当,一起去接第一年新出嫁姑娘。我那个时候还小,参加过的唯一一次接新姑娘“回门”,是到雾渡河接我们大表姐“梅姐姐”。
       当时我们表姊妹多,不知道当时习俗,只记得接新姑娘每家必须买一把新伞送给男方家。多年来,一直没明白,伞不是歇音“伞”么。不过正是盛夏,下雨多,这么姊妹去接,如果遇到下雨,男家就不尴尬了。想想,当时农俗有多实在。
       更实在是过年时候每家每户的“跑年”。平时虽然一个生产队,一起“出坡”(鄂西意思就是一起劳动),但是极少有人互相串门,一是那年月,劳动了辛苦大家有一个独立休息和处理家务时间,更多防止彼此进行“串联”,因为当时把彼此一起“日白”,有可能危及到国家,如果你们老几个人在一起,批斗会一定会把你们拿出说事,光你交待证明就麻烦,久而久之,人们串门就稀少了。
       乡里乡亲,一定要维系彼此情感。一是过事时候感情,那个时候人们追逐是是一种情感上纽带,谁家过事讲究是必须“到堂”,而不是现在这种礼金多少。记得当年所有的人都是红糖一斤,挂面一捆。有一件趣事,我的一个老表,家里那天感情活路多,被姨爹派到一家平时来玩不多人家感情,由于伙食油水少,我表哥把所拿红糖又拿了回来,回家后有不敢给父母,所以偷偷被我们几个小淘气偷偷“享受”好几个月。
        过年,鄂西当时有一种“跑年”的习惯。可能是考虑彼此生活不容易,过年时候,至少同一个队,必须每家每户到。不用带任何东西,唯一需要是自己家里留一个人,在堂屋正中间方桌上摆些小吃,然后当别人进门做了发财“揖”后给别人沏一碗茶,我们那儿叫吃“年茶”。
这个习俗,只有我成年后看《红楼梦》看到过,《红楼梦》第十九回中,袭人被母兄接回家去吃年茶,母兄与她商量要将她赎回之事,袭人断不愿回去,因而哭诉道:“当日原是你们没饭吃,就剩我还值几两银子,若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如今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又不朝打暮骂。况且如今爹虽没了,你们却又整理的家成业就,复了元气。若果然还艰难,把我赎出来,再多掏澄几个钱,也还罢了,其实又不难了。这会子又赎我作什么?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这里面并没有描写吃年茶习俗,只表明那个“花气袭人知骤暖"的同房丫头对宝玉依依不舍而已。
      不过,记得当年每家每户吃年茶,进门必须对着中堂行三个大礼,记得如果人家有老人,还必须跪下来作揖,然后一杯清香的茶就递给你,说几句不咸不淡的过年祝福话,然后就转下一家了。
       不过亲戚和平时走动多几户,你是必须准备过年吃茶礼的。读元辰先生转发文章里面“茶”,此处应该通回茶礼。这种“茶”,确是用一张写对联剩下来红,纸裏着几个京果或雪枣,也有裹自己炸的麻花麻叶,不过裹形状有特点:上扁下方,有点像古代读书人头上戴的那顶秀才帽。
       从十几岁岁父回程后,就再也没有那种过年的味道了。因为在吃过年茶那些岁月里,彼此是一种乡情,而城市都是一家一户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孤独。不过亲人之间还是有走动的,后来一切以经济为核心,过年时人们看着是你带来礼物多少,最大乐趣就是在麻将桌上把“票票”再分配一次,后来干脆更直接“炸金花”,纯粹把亲情撕裂成一摞一摞钞票。
       中国正在或者已经失去乡村的温情。哎,一切也找不回来了,我梦里乡情:淳朴而善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游戏里的阴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