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例谈小学数学渗透“单元整合”的策略

(2019-09-24 21:16:07)

例谈小学数学渗透“单元整合”策略

河北省邯郸经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沿村总校 李宏

   小学数学单元有关内容彼此链接、相互整合,是彰显学科体系、落实课标要求的重要途径。实现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读教材

  数学学科知识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把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由此,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建立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引领学生感悟贯穿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深读教材是内容整合的基本前提。教师要通过教材解读,努力搜索册间、单元间、单元内的内容关联,使知识成串、体系连网。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遵循“从低到高螺旋上升”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客观的认知规律、基于学生较高的学习起点,我们可以将某些跨册的学习内容加以整合。以“认识时间”的教材编排来说,一年级上册要求“结合生活经验,会认、读、写整时”。二年级上册则要求“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会认、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观察上图所述三个阶段教材对“认识时间”的要求,我们不妨将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单元后置整合到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单元。整合之后,学习内容更具挑战性。

数学教材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单元构成的。如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两个单元在“数的认、读、写”“基数与序数”“比较大小”“口算”“解决问题”等方面都是类似的,只是所涉及的数的范围稍有差异。笔者认为,这两个单元目标接近、结构相似,可以整合。

  小学数学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是由多个富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组成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只重视课时教材的细品,而忽视对单元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学思考缺乏系统性。对此,深读单元教材,重组知识板块,理应成为每位教师的理念共识。例如,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单元中,“9加几”作为“种子课”,首次呈现 “凑十法”,而后续的“8、7、6加几”“5、4、3、2加几”都在巩固“凑十法”,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变化。根据这一教材特点,我们可以将单元知识进行整合,先重点理解“凑十法”的算理和算法,再加以巩固优化,最后在解决问题中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这样的教学改进,有利于避免“重复经历”的尴尬,让学习活动有滋有味。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也可按此思路进行整合。

二、优化结构

  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把学习内容作为一个认知系统加以精心整合,让学习内容富有结构性。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内容整合后的课堂设计,要兼顾传承与创新,让数学学习的自主性更加凸显。

  比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教材分两课时编排。第一课时“认识立体图形”,第二课时“看谁搭得又稳又高”。实际教学时,大多数教师只上第一课时,而忽视第二课时的实践活动,影响了学生对图形特征的内化及空间观念的养成。我们可以将两课时整合为一课时,让学生在“拼拼搭搭”的活动中“认识立体图形”,边实践,边体验,边思考,边理解。  

  总之,教学内容的整合,是一项系统工作,深读教材优化结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