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语系

标签:
语言学 |
分类: 语言学 |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汉藏语系也被称为跨喜马拉雅语系,是一个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使用的400多种语言的语系。以母语的人数而言,这个语系仅次于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中以汉语(13亿)、缅甸语(3300万)和西藏语(600万)为母语的最多,但许多汉藏语是偏远山区的小群体使用的,因此缺乏文献记载。与西方语言学家不同,中国语言学家通常在汉藏语中包括侗台语系和苗瑶语系。
几个低层次的分支已经可靠地重建,但对整个语系的原语重建仍处于早期阶段,汉藏语的高层结构尚不清楚。虽然这个家族传统上被划分为汉语系和藏缅语系,但非汉语系的共同起源从未被证明。人们提出了几种与其他语系的联系,但没有一种得到广泛接受。
|
|
分布
目前汉藏语系的传播,大部分是使用者最多的汉语、缅甸语和藏语三种语言(取代了数量未知的早期语言)相关族群历史上扩张的结果。这些族群也拥有汉藏语系中最悠久的文学传统。山地地带现存的汉藏语系使用者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部山坡、东南亚山区和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山区。
当代语言
到目前为止,最大的群体是说各种汉语的13亿人,他们大多数生活在中国的东部。中文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甲骨文,当时在黄河中游一带说的是古汉语。从那以后,汉语在中国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堪比罗曼语族的多样化语族。中国东南部崎岖的地形的多样性比华北平原更大。
缅甸语是缅甸的民族语言,是大约3千3百万人的第一语言。讲缅甸语的人第一次进入伊洛瓦底江流域北部是在9世纪初,当时骠国由于南诏国的入侵衰落了。在云南最西部的德宏州,其它的缅甸语仍然在使用。到11世纪时,他们的蒲甘王国已扩展到整个流域。最古老的文字,如摩耶佛塔碑铭,可追溯到12世纪早期。
在青藏高原和邻近喜马拉雅山脉和四川西部的地区,大约有600万人使用藏语。它们起源于古藏语,在公元7世纪吐蕃王国扩张之前,古藏语最初是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使用的。虽然吐蕃王国在9世纪时灭亡,但藏语作为藏传佛教的仪式语言,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其余的语言在高地地区使用。最南端是克伦语,在缅泰边境的山区有400万人说克伦语,该地区的多样性最大,推测是克伦语的故乡。从印度东北部到缅甸北部的高原上有超过100多种高度多样化的汉藏语。其他汉藏语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中国西南部和泰国北部。
起源地
关于汉藏语系的起源地,有一系列的建议,反映了语系分类及其时间追溯的不确定性。James Matisoff(1991年)将起源地置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青藏高原东部,随后不同的族群沿着黄河、长江、湄公河、萨尔温江和雅鲁藏布江迁徙。George van Driem(2005年)提出汉藏语系起源于公元前7000年以前的四川盆地,早期迁移到印度东北部,后来又向北迁移到汉族和藏族的先人。Roger Blench和Mark Post(2014年)提出,汉藏语系的故乡在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印度东北部,该地区是汉藏语系最具多样性的地区。Roger Blench(2009年)则认为,农业无法在原始汉藏语中重建,最早使用汉藏语的人不是农民,而是高度多样化的采集者。
其他分类
除了传统上公认的东南亚语系家族之外,还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更广泛的关系。
其中之一是谢尔盖•斯塔罗斯金提出的“汉-高加索语系”假说,该假说认为叶尼塞语和北高加索语与汉藏语形成了一个演化枝。其他学者将“汉-高加索语系”假说扩展到“德内-高加索语系”,包括北美的纳-德内语系、布鲁夏斯基语、巴斯克语,偶尔也包括伊特鲁里亚语。爱德华•萨皮尔曾评论过纳-德内语系与汉藏语系之间的联系。最近,狭义的双元素的德内-叶尼塞语系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尚未得到最终证明。
与此相反,Laurent Sagart提出了一个以汉藏语系和南岛语系(包括作为子语系的侗台语系)为支系的华澳语系。Stanley Starosta将这一提议进行了扩展,在苗瑶语系和南亚语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名为“长江语系”的分支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