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9 20:41)
标签:
分子人类学
历史
文化
杂谈
|
分类:
分子人类学
|

做了一份O1b1-PK4古DNA的汇总,共计14例,分布于8个国家。其中,5个国家(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在东南亚。PK4古DNA这一分布特征与我们通过现代样本发现的分布特征是基本吻合的,即高频分布于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
(2021-05-20 15:46)
标签:
分子人类学
历史
文化
杂谈
|
分类:
分子人类学
|
最近公布的可萨汗国9例古DNA中有2例为C2北-F1756,至此,我总计收集到28例F1756古DNA。欧亚草原上的古DNA按数量排座次,可能的顺序是:最多的应是R1a1-Z93,其次是Q1b1-L330,Q1a1-M120大概能位列第三,C2北-F1756或许能排第四。目前我还没有仔细统计N北,不排除欧亚草原上存在一支非常成功的N北大系。井沟子墓地、鲜卑、柔然、元威墓、室韦等与东胡人相关的遗址中都测得C2北-F3918/F1756,业界普遍认为F1756指向的是东胡族群。夏家店上层文化龙头山遗址测得的一例F1756,可能证实了靳枫毅先生的判断:夏家店上层文化应属东胡文化遗存而非山戎。米努辛斯克盆地和蒙古国西北部青铜及早期铁器时代的奥库涅夫文
(2021-04-05 16:50)
标签:
分子人类学
历史
文化
杂谈
|
分类:
分子人类学
|
根据已发表的论文中古DNA的检测结果,Q1a1-B143/YP1500古样本共收集到16例。作为人口不多的Q系分支,B143古DNA的样本数量并不算太少,与Q1a2-M25不相上下。我们都知道,与M120父系关系最近的不是Q1a2-M25,而是M120的平行兄弟支系Q1a1-B143。然而,相对Q1a2-M25和Q1b1-L330,B143在地理分布上却距离M120更远一些,文化上的联系似乎也更少。B143可以说是Q系中一支比较典型的跨美洲和亚洲分布的分支,即分布于白令海峡东西两侧。这16例B143古样本中,3例Y染色体和2例线粒体都已高通,并上了YFull树。
(2021-02-20 20:23)
标签:
分子人类学
历史
文化
|
分类:
分子人类学
|
Q1b2古DNA目前我只收集到10例,我对欧洲检测过古DNA的遗址了解不多,可能有遗漏。其中,Q1b2a(F4674)有5例,Q1b2b(L940)也有5例,可谓平分秋色。F4674在阿凡纳谢沃文化和辛塔什塔文化的遗址中测得,L940在奥库涅夫文化、塔加尔文化和疑似颜那亚文化的遗址中测得。阿凡纳谢沃文化与颜那亚文化的扩张有关,辛塔什塔文化代表了雅利安人和斯基泰人的祖源文化,塔加尔文化可能代表了斯基泰人的主体文化。近东地区黎巴嫩的Sidon遗址测得一例中世纪的F4674古DN
(2021-02-16 19:45)
玉崇拜是中国和东亚文化的重要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它不仅盛行于东亚、北亚和东南亚,也盛行于中美洲的奥尔梅克人、玛雅人和新西兰毛利人的文化中。正如玉文化研究的权威人物邓聪指出的:玉崇拜是蒙古人种人群普遍共通的文化特征。对一种石头的这种广泛、持久、深沉的情结是一种很独特的精神文化现象,它的逻辑之源还是个尚待解决的谜团
(2021-02-12 22:33)
标签:
分子人类学
历史
文化
杂谈
|
分类:
分子人类学
|
这个Q1a2-M25古DNA的汇总表中,一共收集了16例样本。与我收集到的Q1a1-M120(40例)和Q1b1-L330(39例)比较,Q1a2-M25古DNA的数量要略少一些。
(2020-04-08 20:35)
标签:
分子人类学
历史
文化
|
分类:
分子人类学
|
一、Q系的起源
南西伯利亚米努辛斯克盆地北部边缘的Afontova
Gora遗址测得有16700年前的Q1a1-F746,盆地中的奥库涅夫文化测得有Q1-L472、Q1a2-L712、Q1b-L346、Q1b1-L54、Q1b1-L330和Q1b2-L940,卡拉苏克文化测得有Q1a2-L712,塔加尔文化测得有Q1b2-L938。Q1a1、Q1a2、Q1b1、Q1b2这一级别的四种Q1单倍群古DNA在米努辛斯克盆地
(2020-03-23 20:18)
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以后,由于男性在政治上的主导地位,加上女性基本都是从娘家嫁入男性家庭,因而语言存在明显的“从父居”现象。寻找语言与父系单倍群之间的潜在关系,可以为我们在民族或王朝的单倍群研究中指明一个基本方向。美国圣塔菲研究所的Murray
Gell-Mann和斯塔福大学的Merritt
Ruhlen在已故的著名语言学家谢尔盖·斯塔罗斯金和约瑟夫·H·格林伯格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世界语言的谱系。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子人类学
|
分类:
历史与考古
|
《诗经•商颂•玄鸟》开篇唱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生商的故事是人尽皆知的。《诗经•商颂•长发》有“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史记•殷本纪》又有“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2020-01-26 22:49)
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入站人员张野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于《人类学学报》2019年11月的论文《古DNA的新发现支持现代人东亚起源说》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和数据公然造假问题。《人类学学报》的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野伙同其导师黄石(该论文的第二作者)为了迎合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吴新智院士为代表主张的东亚人本土起源说,炮制出这篇应景之作。为了支持他们预设的本土起源假说,该论文不惜篡改已被国际分子人类学领域公认的现代人类线粒体单倍群分化树。
上图是该论文中绘制的线粒体系统发育树。在没有任何基因生物学证据的前提下,该图将线粒体L0~L6单倍群绘制于R*的下游,并将N系也绘制于R*下游。该论文认为的R系早于N系的观点也是依据不充分的,所谓R系的分化时间早于N系,不过是样本覆盖度不够和共祖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