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狄即是戎
《左传·定公四年》有载:“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为什么“疆以戎索”?这是周初的民族自治政策,推测怀姓九宗很有可能就是戎人,所以按戎人的习俗约束怀姓九宗。如前文《怀姓九宗父系Q-M120考》所述,倗国乃怀姓九宗之一的倗氏。传世器有倗仲鼎,铭文曰:“倗仲作毕媿媵鼎”,可知戎人怀姓九宗为媿姓。
晋文公重耳由于骊姬之乱逃亡到狄国,赵衰做随从。狄人攻打一个叫廧咎如的部落,俘获了君长的两个女儿叔隗和季隗,把她们送给了公子重耳。狄君把年少的季隗给重耳为妻,年长的叔隗给赵衰为妻,生了赵盾。据《潜夫论》记载,赤狄也为隗姓。不难看出,狄人也是隗姓。怀姓九宗和狄人都是隗姓,可知戎和狄同源。
《诗经·商颂》:“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殷商的始祖契的母亲名简狄,是有娀氏之女。狄是简狄的姓,出自有娀氏,娀通戎,可见戎和狄是同一族群的不同称呼。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史记·晋世家》:“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两相对照,可知狄即是戎。
二、怀姓九宗、戎狄应和鬼方同源
王国维先生在《鬼方昆夷玁狁考》中阐述到,自汧陇至太行、常山间有一民族。此族夏时称獯鬻,商时称鬼方,西周时称玁狁,春秋时称戎狄,战国时称胡人或匈奴。由是可知,獯鬻、鬼方、玁狁、戎狄、匈奴是同一族群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名称,这些名称或是中原人对他们的称呼,或是其自称。
一般认为媿姓出自鬼方,因此可以合理推测戎人怀姓九宗、狄国和赤狄都出自鬼方。这就和王国维先生所认为的戎狄和鬼方是同一族群的不同名称对应上了。
义渠戎是戎人的一支,其生存和活动范围在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这与王国维先生所述鬼方、戎狄最西的分布地带——汧陇地区非常吻合。宁夏彭阳东周墓地测得4例Y染色体全部是Q-M120单倍群,山西横水大墓也测得高比例(40.7%)的Q-M120单倍群,新疆黑沟梁匈奴墓地12例全是Q,外蒙古额金河匈奴墓两例Y染测得一例Q。彭阳墓地一般推测是义渠戎,横水大墓为出自鬼方集团的怀姓九宗之一的倗氏。以上古DNA检测数据为鬼方、戎狄和匈奴的同源关系添加了分子生物学的证据,说明王国维先生的考证是基本可信的。
三、戎夏可能同源
周及徐先生在《戎夏同源说》中,从大戎狐姬之子重耳、狄人叔隗之子赵盾在语言交流上无障碍、族属地位上无歧视,论证了戎夏同源的假说。
周成王将怀姓九宗“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是周初的民族自治和管理政策。怀姓九宗为什么封于夏墟?或许夏墟靠近怀姓九宗的故土。以夏的政策管理他们,以戎的习俗约束他们,不难看出戎人与夏人很有可能是同源的。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这里说的“夏后氏”我认为不是指大禹,而是夏人。如果匈奴是夏人的后裔,而匈奴与戎狄同源,那么戎人与夏人也应该是同源的。
四、戎狄与Q单倍群
从古DNA的检测结果看,怀姓九宗、戎狄、匈奴都应该出自单倍群Q系族群。戎夏如果同源,则夏部落或夏人也应该是Q系单倍群。此处需要提醒的是,夏朝的大禹未必出自原初的夏人,就好比建立宋朝的赵匡胤未必是周朝时宋国公族的后裔一样。大禹所在的部落(有崇氏)可能只是接受原初夏人的统治和夏文明,成为诸夏部落中的一支,并采纳了夏作为国号。
参考文献:
1、王国维,《鬼方昆夷玁狁考》,《观堂集林》
2、周及徐,《戎夏同源说——黄河文明探源之二》
3、张海, 2008,《怀姓九宗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4、吕观盛,2006,《周初殷遗民管理政策研究——兼论周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5、胡增春,2011,《寻找失落的古国之二倗国:3000年后横空出世》,山西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