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书·梅福传》全文

(2019-06-19 23:34:03)
《汉书·梅福传》全文
梅福传(前汉书•卷六十七)
汉•班固撰 颜师古 注
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也。少学长安,明《尚书》、《谷梁春秋》,为郡文学,补南昌尉。后去官归寿春,数因县道上言变事,求假轺传,诣行在所,条对急政,辄报罢。 是时,成帝委任大将军王凤,凤专势擅朝,而京兆尹王章素忠直,讥刺凤,为凤所诛。王氏浸(原注:浸,渐也)盛,灾异数见,群下莫敢正言。
福复上书曰:
臣闻箕子佯狂于殷,而为周陈《洪范》;叔孙通遁秦归汉,制作仪品。夫叔孙先非不忠也,箕子非疏其家而畔亲也,不可为言也。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谏若转圜,听言不求其能,举功不考其素。陈平起于亡命而为谋主,韩信拔于行陈而建上将。故天下之士云合归汉,争进奇异,知者竭其策,愚者尽其虑,勇士极其节,怯夫勉其死。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此高祖所以亡(亡,作“无”解)敌于天下也。孝文皇帝起于代谷,非有周、召(原注:召,读作“邵”)之师,伊、吕之佐也,循高祖之法,加以恭俭。当此之时,天下几平。繇(古同“由”)是言之,循高祖之法则治,不循则乱。何者?秦为亡道,削仲尼之迹,灭周公之轨(原注,轨,法也。),坏井田,除五等,礼废乐崩,王道不通,故欲行王道者莫能致其功也。孝武皇帝好忠谏,说至言,出爵不待廉茂,庆赐不须显功,是以天下布衣,各厉志竭精以赴阙廷,自衔鬻者不可胜数。汉家得贤于此为盛,使孝武皇帝听用其计,升平(原注:民有三年之储曰升平)可致。于是积尸暴骨,快心胡越,故淮南王安缘间而起。所以计虑不成而谋议泄者,以众贤聚于本朝,故其大臣势陵不敢和从也。方今布衣乃窥国家之隙,见间而起者,蜀郡是也。及山阳亡徒苏令之群,蹈藉名都大郡,求党与,索随和,而亡逃匿之意。此皆轻量大臣,亡所畏忌,国家之权轻,故匹夫欲与上争衡也。
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臣诚恐身涂野草,尸并卒伍,故数上书求见,辄报罢。臣闻齐桓之时,有以九九见者,桓公不逆,欲以致大也。今臣所言非特九九也,陛下距臣者三矣,此天下士所以不至也。昔秦武王好力,任鄙叩关自鬻;缪公行伯(原注:伯读曰“霸”)繇余归德。今欲致天下之士民有上书求见者,辄使诣尚书,问其所言,言可采取者,秩以升斗之禄,赐以一束之帛。若此,则天下之士发愤懑,吐忠言,嘉谋日闻于上,天下条贯,国家表里,烂然可睹矣。夫以四海之广,士民之数,能言之类至众多也。然其俊杰指世陈政,言成文章,质之先圣而不缪,施之当世合时务,若此者亦亡几(念j)人?故爵禄束帛者,天下之底石,高祖所以厉世摩钝也。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原注:“工”喻国政,“利器”喻贤才。)”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古同“网”),以为汉欧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原注:泰阿,剑名,欧冶子所铸。言秦无道,令陈涉、项羽乘间而发,喻倒持剑而以把授与人)。故诚能勿失其柄,天下虽有不顺,莫敢触其锋,此孝武皇帝所以辟地建功,为汉世宗也。今不循伯(原注:伯读曰“霸”,下亦同。)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故高祖弃陈平之过而获其谋,晋文召天王齐桓用其仇,亡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一色成体谓之“醇”,白黑杂合谓之“驳”。欲以承平之法治暴秦之绪,犹以乡饮酒之礼理军市也。
今陛下既不纳天下之言,又加戮焉。夫鸢鹊遭害,则仁鸟增逝;愚者蒙戮,则知士深退。间者,愚民上疏,多触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众。自阳朔以来,天下以言为讳,朝廷尤甚,群臣皆承顺上指,莫有执正。何以明其然也?取民所上书,陛下之所善,试下之廷尉,廷尉必曰“非所宜言,大不敬。”以此卜之,一矣。故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孝元皇帝擢之,以厉具臣而矫曲朝。及至陛下,戮及妻子,且恶恶止其身,王章非有反畔之辜而殃及家;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愿陛下循高祖之轨,杜亡秦之路,数御《十月》之歌(原注:孟康曰‘福讥切王氏十月之诗,刺后族太盛也。’颜师古注:《诗•十月•小雅之篇》),留意《亡逸》(原注《亡逸》,《周书》篇名,周公作以戒成王。)之戒,除不急之法,下亡讳之诏,博览兼听,谋及疏贱,令深者不隐,远者不塞,所谓“辟四门,明四目”也。且不急之法,诽谤之微者也,“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方今君命犯而主威夺,外戚之权日以益隆,陛下不见其形,愿察其景。建始以来,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水灾亡与比数(原注:言其极多,不可比较而数。)。阴盛阳微,金铁为飞(原注:河平二年,沛郡铁官铸钱如星飞上去,权臣用事之异也。),此何景也!汉兴以来,社稷三危,吕、霍、上官,皆母后之家也,亲亲之道,全之为右,当与之贤师良傅,教以忠孝之道。今乃尊宠其位,授以魁柄,使之骄逆,至于夷灭,此失亲亲之大者也。自霍光之贤,不能为子孙虑,故权臣易世则危。《书》曰:“毋若火,始庸庸。(原注:《周书•洛诰》之辞。庸,微小貌,言火始微小,不早扑灭则至炽盛;大臣贵擅亦当早图,黜其权也。)”势陵于君,权隆于主,然后防之,亦亡及已。
上遂不纳。成帝久亡继嗣,福以为宜建三统,封孔子之世以为殷后,复上书曰:
臣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者,职也,位卑而言高者,罪也。越职触罪,危言世患,虽伏质横分(原注:伏质,斩刑;横分,谓身首分离),臣之愿也。守职不言,没齿身全,死之日,尸未腐而名灭,虽有景公之位,伏历千驷,臣不贪也(颜师古注:《论语》云,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马,故此之)。故愿一登文石之陛(用文石砌成的宫廷台阶),涉赤墀之途(《汉典职仪》——以丹漆地,故称丹墀),当户牖之法坐(颜师古注:“法坐,正坐也,听朝之处,犹言法宫、法驾也),尽平生之愚虑。亡益于时,有遗于世,此臣寝所以不安,食所以忘味也。愿陛下深省臣言。
臣闻存人所以自立也,壅人所以自塞也。善恶之报,各如其事。昔者秦灭二周,夷六国(颜师古注:东、西二周,六国谓齐、楚、韩、魏、燕、赵),隐士不显,逸民不举,绝三绝,灭天道,是以身危子杀,厥孙不嗣,所谓壅人以自塞者也。故武王克殷,未下车,存五帝之后,封殷于宋,绍夏于杞,明著三统,示不独有也。是以姬姓半天下,迁庙之主,流出于户,所谓存人以自立者也。今成汤不祀,殷人亡后,陛下继嗣久微,殆为此也。《春秋经》曰:“宋杀其大夫。”《-梁传》曰:“其不称名姓,以其在祖位,尊之也。”此言孔子故殷之后也,虽不正统,封其子孙以为殷后,礼亦宜之。何者?诸侯夺宗,圣庶夺。《传》曰“贤者子孙宜有土”,而况圣人又殷之后哉!昔成王以诸侯礼葬周公,而皇天动威,雷风著灾。今仲尼之庙不出阙里(颜师古注:阙里,孔子旧里也,言除此之外别无祭祀孔子者),孔氏子孙不免编户,以圣人而歆匹夫之祀,非皇天之意也。今陛下诚能据仲尼之素功,以封其子孙,则国家必获其福,又陛下之名与天亡极。何者?追圣人素功,封其子孙,未有法也,后圣必以为则(注:法则),不灭之名,可不勉哉!
福孤远,又讥切王氏,故终不见纳。
初,武帝时,始封周后姬嘉为周子南君,至元帝时,尊周子南君为周承休侯,位次诸侯。王使诸大夫、博士求殷后,分散为十余姓郡国,往往得其大家,推求子孙,绝不能纪。时匡衡议:“以为王者存二王后,所以尊其先王而通三统也。其犯诛绝之罪者绝,而更封他亲为始封君,上承其王者之始祖。《春秋》之义,诸侯不能守其社稷者绝。今宋国已不守其统而失国矣,则宜更立殷后为始封君,而上承汤统,非当继宋之绝侯也,宜明得殷后而已。今之故宋,推求其嫡,久远不可得;虽得其嫡,嫡之先已绝,不当得立。《礼记》孔子曰:‘丘,殷人也。’先师所共传,宜以孔子世为汤后。”上以其语不经(颜师古注:不经,不合于《经》也),遂见寝(寝:停止,平息。)。至成帝时,梅福复言宜封孔子后以奉汤祀。绥和元年,立二王后,推迹古文,以《左氏》、《谷梁》、《世本》、《礼记》相明,遂下诏封孔子世为殷绍嘉公。语在《成纪》。是时,福居家,常以读书养性为事。
至元始中,王莽颛政,福一朝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其后(颜师古注:“其后”,谓弃妻子去之后。),人有见福于会稽者,变名姓,为吴市门卒云。
注:
、汉 制,邑有少数民族杂居者称道,无者称县。
、轺,古代的轻便马车:~车。~传(驾两匹马的驿车)。
、辄、总是,就:动~得咎。浅尝~止。
、原注:浸,渐也。、《洪范》,《尚书》篇名。旧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
、亡,作“无”解。
、原注:召,读作“邵”。
、古同“由”
、原注:民有三年之储曰升平。
、原注:伯读曰“霸”。

 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
  年轻时在长安求学,通晓《尚书》、《谷梁春秋》,担任郡中文学,补缺成为南昌尉。
  后来辞官回寿春,多次通过县道驿使,上书谈论非常事件,又求借驿车,到天子所在地分条对答紧急政事,没有被采纳。
  这时成帝将政务委任给大将军王凤,王凤专权独揽,操纵朝政,而京兆尹王章平素忠诚直爽,讥讽王凤,被王凤杀害。
  王氏势力越来越大,灾异屡次出现,群臣没有人敢说直话。
  梅福又上书说:我听说箕子在殷商假装疯癫,但为周室陈述《洪范》;叔孙通从秦逃归汉,制订礼仪制度。
  叔孙先生不是不忠,箕子不是疏远他的家族而背叛亲属,不能那样说。
  从前高祖采纳好建议惟恐来不及,接受规劝像转环一样迅速,听取意见不要求他的才能,奖赏功劳不考察他的一贯表现。
  陈平从逃犯中提拔出来却成为主要谋臣,韩信从军队中提拔出来却立为大将军。
  所以天下的士人像云彩汇合归于汉,争着奉献各自的特长,不论聪明还是愚钝,都竭尽心智;不论勇士还是怯夫,都有牺牲精神。
  汇聚天下贤士的智谋,集中天下贤士的威风,因此攻下秦王朝像取鸿毛一样轻巧,攻取楚就像拾起地上的东西一样容易,这就是高祖天下无敌的原因。
  孝文皇帝从代谷而来继承帝位,没有周公、邵公那样的老师,没有伊尹、吕望那样的辅佐大臣,但是遵循高祖的法规,再加恭行节俭,当时,天下接近升平。
  从这看来,遵循高祖的法规,国家就治理得很好,不遵循就会造成混乱。
  为什么呢?秦朝的统治不讲道义,削去仲尼儒家思想痕迹,毁灭周公建立的法规,破坏井田制度,废除五等爵位,礼乐制度崩溃,周王室的政治制度行不通,所以想施行王道的人不能建功立业。
  孝武皇帝喜好忠心直言的规劝,喜好深切中肯的言论,授给官爵不等待荐举,赏赐祝捷不等待显功,所以天下平民出身的士人各自激励意志,竭尽精力,奔赴朝廷自荐的人多得数不清。
  汉王室得到的贤才,在这时最盛。
  假使孝武皇帝听用他们的计策,是可以达到天下升平的。
  但这时,尸骨如山,皇上醉心于对外战争,因此淮南王刘安趁机而起。
  刘安之所以计谋不成功,密谋泄露,是因为众多贤士聚集汉朝,因此他的大臣们不敢跟随他犯上作乱。
  当今平民竟然窥测国家空隙,乘机造反,蜀郡的郑躬等就是这样。
  至于山阳逃犯苏令之类,践踏名都大郡,寻求党羽及追随附合的人,却毫无逃跑藏匿的意思。
  这都因太轻视大臣,无所畏忌,国家的权威轻,所以平民百姓也想与皇上抗衡。
  士人,是国家的宝贵人才,得到士权威就重,失去士权威就轻。
  《诗》中说:“济济多士,文王安宁。”朝廷上的议论,不是我山野之人应当说的。
  我的确担心默默无闻地死去,所以屡次上书求见皇上,每次都被拒绝。
  我听说齐桓公的时代有人凭着九九算术求见桓公,桓公不认为触犯,这是想招徕杰出人才。
  现在我陈述的不只是九九算术,陛下三次拒绝我,这就是天下士人不汇聚朝中的原因。
  从前秦武王喜好勇力,任鄙来到秦国自荐;秦穆公实行霸道,由余归属秦国。
  现在要招致天下士人,有上书求见的平民,就让他到尚书台问清陈述内容,有可以被采纳的言论,就给一点官职,赐给一匹帛。
  像这样,那么天下的士人就会消除愁闷,倾吐忠言,好建议就会每天上达皇上,天下的法律制度,国家的内外关系,都会分明可见。
  四海这样广大,士民这样众多,会说话的人们最多。
  那些俊杰批评社会,陈述政见,出口成章,让前代圣贤评断也没错误,用在当代也符合时代潮流,像这样的人,也不多。
  所以官爵禄俸赏赐,是天下的磨刀石,高祖用来磨砺社会、改造社会。
  孔子说:“工匠想把事情做好,必定先使工具锋利。”到秦朝却不是这样,设置诽谤的法网,已被汉朝革除;倒握太阿宝剑,把剑柄递给楚,最后招致灭亡。
  所以真能不丧失权柄,天下即使有不驯服的人,也没有谁敢触犯朝廷。
  这就是孝武皇帝开拓疆土建立功业成为汉朝世宗的原因。
  现在不实行霸道,竟想用夏商周三代选举人才的方法选取当代士人,就像查看伯乐的骏马图,到街上寻找千里马一样,很显然,这是不可能找到的。
  所以高祖撇开陈平的过失而获得他的谋略,晋文公能召令天王,齐桓公任用他的仇人管仲,只要对时代有贡献,不管他是否反对过自己。
  这就是所谓的霸道。
  纯粹不杂叫做醇,黑白混杂叫做驳。
  想用相继平安的方法治理暴秦遗留下来的国家,就像用乡学饮酒的礼仪治理军队一样荒谬。
  现在陛下既不采纳天下士人的意见,又加以杀害。
  鹞鹰喜鹊遇害,那么鸾鸟凤凰就会远离;愚蠢的人被杀,那么智谋之士就会远远退避。
  近来愚民上疏,大多因陈述的不是当务之急而得罪,有的被交给廷尉审讯,死的人很多。
  自从阳朔以来,天下把言论作为忌讳,朝中尤其厉害,群臣都听从皇上旨意,没有人秉公直言。
  怎么知道会这样呢?把皇上认为好的平民上书拿来,试着交给廷尉审理,廷尉一定会说:“不是应该谈论的,特别不敬。”用这一试,就知道了。
  所以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于当面引证,在朝廷上争论,孝元皇帝提拔他,来激励那些只占着官职对国家毫无用处的臣子,矫正朝廷风气。
  到了陛下,王章被杀,还牵连妻子、儿女都被杀。
  况且厌恶恶人也只限于他本人,王章并无反叛之罪,却殃及全家。
  令正直之士改变一贯行为,诤谏之士不敢进谏,群臣都知道杀王章是错的,但是不敢谏阻,天下忌讳言论,这是国家的最大祸患。
  希望陛下遵循高祖法规,避免像秦朝那样走上灭亡之路,多听听《十月》这首歌,留意《亡逸》篇的训戒,废除因上书内容不是当务之急而犯法的规定,下达没有忌讳的诏令,广泛地听取意见,让疏远的地位低下的人都能出谋划策,让深藏的人不隐居,关系疏远的人有门路,就是所谓“打开四方门,放眼看四方”。
  再说触犯不是当务之急的法规,是诽谤罪中最轻微的。
  “过去的事不可追回,未来的事还可防范。”当今君主的命令被侵犯,权威被侵夺,外戚的权势一天比一天膨大,陛下不看清这种情形,但恳请您考察各种征兆。
  建始年间以来,日食地震,从概率来讲,是春秋时代的三倍,水灾多得数不清,阴盛阳衰,金铁飞走,这是什么景象啊!汉朝建立以来,国家经历了三次危险。
  吕、霍、上官都是母后的家族,按照亲近亲属的教义,保全他们是上策,应当给他们安排贤良的老师,教给他们忠孝之道。
  现在却使他们地位尊宠,授予权势,使他们骄横叛逆,以至于灭亡,这是最严重地违背了亲近亲人这一教义。
  像霍光这样贤德,还不能替子孙考虑,所以掌握大权的臣子,朝代一变就有危险。
  《书》说:“不要像火,开始微小。”不早扑灭就会酿成大祸。
  外戚的权势凌驾在君主之上,然后才防范它,也就来不及了。
  皇上终于没有采纳。
  成帝久无子嗣,梅福认为应该建立夏商周三代正朔,封孔子的后代作为殷商的后代,又上书说:我听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政就是职责,职位低微而谈论国家大政的人就是犯罪。
  超越职权,触犯法律,用直言谈论社会祸患,即使是身首分离,也是我的心愿。
  保住官位不说直话,牙齿落了仍自身保全,死的那天,尸体未腐名声就消失了,即使有齐景公的地位,马圈里有四千匹马,我也不希罕。
  所以只愿登上一次殿堂,面对屏风前的天子,说出平生思虑。
  即使对当代没有好处,也会留在世上,这是我睡不安、吃不香的原因。
  希望陛下仔细考察我的话。
  我听说,保存别人是用来保存自己,阻塞别人是用来阻塞自己。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从前秦国灭了东周西周,扫平六国,不提拔隐士做高官,断绝三代正朔,灭弃天道,因此始皇自身危险,儿子二世被杀,他的孙子不能继位,这就是所谓阻塞别人就是阻塞自己。
  所以武王攻克殷都,还没下车就封五帝的后代,封殷在宋国,延续夏的祭祀在杞国,明确表明三代正朔,表示不独自占有天下。
  所以姬姓国家占天下一半,迁移祖庙的姬姓君主多得很。
  这就是所谓保存别人就是保存自己。
  现在成汤没有祭祀,殷人没有后嗣,陛下的子嗣一直不旺,大概因为这个缘故吧!《春秋经》说:“宋杀其大夫。”《谷梁传》说:“其不称名姓,因为其人对孔子来说排在祖宗的位置,孔子不写他的名姓,是因为尊敬他。”这是说孔子是从前殷人的后裔,虽然不是嫡传,但是封他的子孙作为殷人的后嗣,按礼也应该。
  为什么呢?诸侯可以夺宗,那么庶子圣贤也可以夺走嫡长子的位置。
  传说贤人的子孙应该有封地,何况孔子是圣人,又是殷商的后裔呢?从前周成王按诸侯的礼仪葬周公,可是上天动怒,雷电狂风成灾。
  现在孔子的庙只有他故乡阙里有,孔氏子孙只能成为平民,孔子是圣人却只享受平民的祭祀,这不是上天的意思。
  现在陛下如果真能根据孔子的功业,封他的子孙,那么国家一定会得到上天的保佑,另外陛下的名字将与天地长存。
  为什么呢?追念圣人的君王必定要以这作为法则。
  为了这不可磨灭的名字,能够不努力吗?梅福交游不广,远离京城,无人引进又讥刺王凤,所以最终也没有被采纳。
  当初,武帝时,首次封周王室后裔姬嘉为周子南君,到元帝时,尊周子南君为周承休侯,爵位在诸侯王之下。
  让各位大夫、博士官寻找殷人后裔,分散为十几个姓,郡国往往找到那些大家族,推求子孙世系,都是中断的,无法排列清楚。
  当时匡衡提议,认为“帝王保存殷周二王的后嗣,是用来尊重他们的先王而贯通三代的正朔的。
  那些犯了诛灭之罪的封君,继嗣中断,就改封其他的亲人作为第一个封君,上承他们的始祖王。
  《春秋》要旨,诸侯不能保住他的国家的人祭祀中断,现在宋国已不能保守它的系统而丧失了封国,就应该改立殷人的后裔作为第一个封君,来上承商汤的传统,不应当继承宋国的已经中断的侯位,应表明是找到殷人的后裔。
  现在,推算寻找从前的宋国的嫡系,年代太久不能找到,即使找到嫡传,嫡传的先人早已爵位穷尽,不应当再立。
  《礼记》中孔子说:‘我孔丘,是殷人的后裔。’前辈老师都是这样传授给我们的,应该把孔子的后代作为商汤的后嗣。”皇上认为这话不合经义,于是被搁置一边。
  到成帝时,梅福又说应该封孔子的后人来奉行商汤的祭祀。
  绥和元年(前8),立殷周二王的后代,在古代典籍中寻找证据,因《左传》、《谷梁》、《世本》、《礼记》共同证明,于是下诏封孔子后代为殷绍嘉公,详见《成帝纪》。
  这时,梅福在家中读书、养性打发日子。
  到元始年间,王莽擅权专政,梅福某天抛弃妻子儿女,离开九江,至今传说他成了仙。
  这之后,有人在会稽看见梅福,说是他已改姓易名,在吴地街上当看门人等等。
  评述:梅福的文章,与《大雅》诗意相符合,虽然不算老成,但是还有常规章法,殷商的鉴戒不远,夏桀的灭亡就是他们知道的。
  他最终还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到街上看门,保全天性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