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梅安梁四氏合谱》(青岛)

分类: 梅氏宗谱 |
白梅安梁(青岛)四氏合谱
《白梅安梁四氏合谱》探源
据该《谱序》称:“我始祖兄弟四人世居漠北之地,久仰文明之邦。幸明英宗北巡,伯颜以五百骑送还京师,兄若弟乐勤王事,并敦友于,遂相偕俱从军焉。天顺再元,赏护驾之功,赐姓曰白、曰梅、曰安、曰梁。赐名白曰京世、梅曰克贞、安曰志全、梁曰频礼。同封世袭达官于鳌山卫。”
在这篇《谱序》中有三个问题要作一说明,方能弄清事情的原委。
其一是“世居漠北”之“漠北”在哪里?漠北即大漠以北。大漠在古代系指蒙古高原的大沙漠。它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天山以西,绵延4000余公里,总面积达一百余万平方公里。自《后汉书》起,许多文献中均记有“大漠”之名称。“漠北”即“大漠”以北的地域。明朝初年,在蒙古大沙漠西部有一个部族名叫“瓦剌”,其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科布多省、中国新疆自治区的天山南北麓和哈萨克斯坦的东部。这里的土著居民为蒙古部族,他们对中原而言称自己的居住地为“漠北”。由此可知即墨的“白、梅、安、梁”四姓均为蒙古族人。
其二是《谱序》中所称“明英宗北巡,伯颜以五百骑送还京师”,是有意为明英宗朱祁镇掩饰一段不光彩的经历。明正统四年(1439年),“瓦剌”部族首领也先继承其父位,自称太师淮王,以武力兼并漠北蒙古各部族,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率部进攻明王朝统治下的山西大同,守将吴浩战死。这时,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率50万大军亲征。兵至大同,闻前方小败,慌乱撤退,驻扎于宣府(今河北省怀来县)之土木堡。农历八月十五日,也先率部追及,诸将战死,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王振则被仇恨他的明军杀死。此一事件史称“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京师后,兵部尚书于谦等人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稳定朝野,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是为景帝,年号为“景泰”,并尊英宗为太上皇。同年冬,也先挟持英宗由山西大同向北京进发,当“瓦剌”军队逼近北京城时,于谦督石亨、孙镗等将率部与瓦剌军战于城下,城中居民皆投砖石以助战,也先见攻城不下,不敢久战,遂率部挟英宗退回漠北。翌年八月,瓦剌与明王朝明里为了修好,其实为了引发明王朝的内部争斗,将英宗送还北京,并遣头目70人、军士500一路护送。英宗回京后,多数军士遣回,而这70名头目是英宗在漠北的贴身护卫,故将他们留在京城。《谱序》中所称:“兄若弟乐勤王事,并敦友于,遂相偕俱从军焉。”就是说他们兄弟四人都是护送英宗回京的70名头目中的一员。
其三是“天顺再元,赏护驾之功”,赐姓名,封世袭达官于鳌山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英宗回京后,对于于谦等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一直耿耿于怀,私下培植势力,图谋东山再起。景帝八年(1457年)正月,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率领亲兵破墙夺门,迎英宗朱祁镇于南宫,至奉天门,百官朝拜,复辟帝位。于是废掉景帝,处死于谦。史称“夺门之变”。这是一次怀私愤的将军拥立被废皇帝的宫廷政变。英宗复位后,改年号为天顺,这就是《谱序》中所说的“天顺再元”。为表彰夺门迎复之功,明英宗大封群臣,其中也包括封赏那些曾护卫过他的大漠壮士,即“赏护驾之功”。
受封到鳌山卫任职的有铁木儿兄弟四人。皇帝赐姓脱脱铁木儿姓白、答失铁木儿姓梅、哈拉铁木儿姓安、伯哥铁木儿姓梁,并赐名封官。梅克贞任鳌山卫指挥使,官阶正三品,封授昭勇将军;梁频礼任鳌山卫指挥同知,官阶从三品,封授怀远将军;白世京与安志全均为副千户,官阶从五品,诰授武略将军。天顺二年(1458年)兄弟四人均来山东鳌山卫任职。其初,兄弟四人之家属均居于鳌山卫南之马山前村(今属鳌山卫镇),后来其族人繁衍日众,分别迁居各地。梅姓迁至今即墨市温泉镇之梅家庄;白姓迁于温泉镇中黄埠村和东山沟村以及莱阳之南中水;梁姓分别迁至温泉镇之何家庄和龙泉镇的梁家屯,以及今崂山区王哥庄街道之梁家村等地;安姓十世祖安才富则迁居今胶州市墨河西岸杨采屯(今安家屯),此后,族人相继迁于胶州城西南关、赵家庄、辛家庄等地。
白、梅、安、梁四姓为使后世知其先祖源流,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合修族谱,名为《白梅安梁四氏合谱》,这些来自漠北的蒙古族移民,经过数百年与汉族人的通婚和共俗,至今都已成为汉族居民了。
此民国二十五年青岛即墨新民印书局刊印之《白梅安梁四氏合谱》。
作为四氏合修一谱,比较少见,其中颇有故事。
前一篇:李隆基书:《纪泰山铭》
后一篇:不一样的梁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