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自驾游沙漠公路
我们从喀什,一直沿着中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的边沿往东,穿越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而这里处于天山与昆仑山中间的这块盆地内,山脉融雪形成了众多的河流,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和河流流域,形成了具有典型的绿洲生态特点气候带。这里的农业生产一般分布在山脉附近,主要在巨大山体的峡谷和山脉的南北麓形成绿洲。这些绿洲犹如翰海之中绿色的岛屿,为在这极端恶劣环境的生活的人们提供了栖息地,也为伟大的丝绸之路上的商贾、使者、教徒往来不断带来绝望和失望,人们在这里生养繁衍,往来的人们从这里出发和停留,并在历史的进程中冲突、纷争、和解、融合,不断迸发出新鲜的血液,历史上在这沿途串联起了龟兹、楼兰、且末、精绝...这样一个个神秘陌生的名字,它们与历史上众多的西域三十六国一样,与祖国内地文化相融、相连、进而连接起了整个亚欧大陆。
在我们东进的途中所经过的地方,它们曾经是古西域三十六国的故地,留下来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它们大多掩埋在了历史的长河和漫漫黄沙之中,留下的也只是一些残垣断壁或者千古之谜,而对于那些只知道寻找和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的吃货和普通游客来说,这些掩埋在沙海荒野的土堆是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的,它既不能刺激他的味蕾,也不能拿这些土堆在朋友圈里晒图。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再错过了沿途那些历史遗迹的缘故。
在塔里木盆地当中,在世界第二、中国第一的巨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一条南北贯穿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公路,它是一条真正的沙漠公路。它北起314国道轮台县东,经轮南油田、塔里木河、肖塘、塔中4油田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至民丰县恰汗和315国道相连,南北贯穿塔里木盆地,全长522公里,其中穿越流动沙漠段长446公里。塔里木沙漠公路是目前世界上在流动沙漠中修建的最长的公路,于1993年3月动工兴建,1995年9月全部竣工。
沙漠公路南起点距民丰县城东二十多公里,我们规划的行进路线是继续沿G315国道往东前往且末、若羌,其实这条路也被称之为沙漠公路,但人们更习惯叫G315国道。
出民丰县城走到三岔路口我未与大家沟通就北向转入轮台方向的沙漠公路,因为在沙漠公路某处,有民丰尼雅遗址。尼雅遗址位于现在的民丰县境内,最早由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于1901年发现,因此斯坦因也算是推开尼雅大门的第一人。在此后的30多年间,斯坦因及其他西方探险家们,曾多次往来于尼雅遗址,同时也出土了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直到1959年,我国的考古专家们,才对尼雅遗址进行保护和发掘,并通过史料记载,确定尼雅遗址或许就是《汉书·西域传》中提到的精绝国,即: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史料中的尼雅(精绝国)繁荣昌盛,曾经还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每日迎接着来往于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商人,并且在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遗迹和文物来看,也佐证了这段史料的真实。然而离奇的是尼雅(精绝国)为何突然就消失了。尼雅人从何而来?尼雅人最终又去向了何方?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离开这片水草丰美的家园?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专家们曾经在这座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古人大量生活的遗迹,如城墙,房屋,佛寺,田地,果园,河渠,作坊等等,还有各种精美的陶器,铁器,钱币和丝织品等,甚至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墓穴和干尸。从已知的发现中我们得知,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精绝国故址,存在的时间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在当时,这是一片富饶的绿洲,精绝国的先民,居住在尼雅河东西7公里宽,南北向25公里长的两岸,过着男耕女织,捕鱼狩猎的简朴生活。它也是汉晋时期西域“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处东西交通要塞,它就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以北约10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尼雅河下游尾闾地带,民丰县喀巴阿斯卡村以北20公里的沙漠中。
据《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精绝国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住着四百八十户人家,养兵数量为500人。如果以现代的眼光看来,精绝国就是精绝村,可是在汉代的西域,像这样有兵有将,有官有民的“国家”多大三十六个之多,所以在汉时才有西域三十六国只说。可是精绝国在汉晋的历史上,好像突然一下子消失了。关于消失的原因,目前有两种最流行的解释,一种是尼雅河水源断绝说,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被日益强大的鄯善国兼并说。
1901年,一个名叫斯坦因的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首先发现了尼雅遗址,和日本的僧侣橘瑞超,都曾在尼雅遗址进行过考古,还出土了不少的精绝国古的文物。就是这个臭名昭著的斯坦因,包括古楼兰遗址在内所有的新疆古遗迹的发掘都与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同样也是他,在敦煌莫高窟骗走了大批敦煌文物。这位集学者、探险家、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于一身的斯坦因,在其中亚考察过程中,从我国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发掘并劫走大量珍贵文物,而且由于他的盲目挖掘,使许多原保存在流沙层中的文物毁于-旦,他的这些行为严重地损伤了中华民族的感情,因此在我国学术界和老百姓心目中长期以来都把斯坦因称之为“强盗”。但具有讽刺意为的是,新疆乃至中国西北许多的历史遗迹的发现也有赖于他的“贡献”,也不可否认他在学术上以及对中国新疆以及中国西北乃至中亚考古上的贡献。
解放后,1959年2月,以及1980年12月,当时的考古工作者,都曾经对尼雅遗址进行过小范围的考察,考察发现了麦、青棵、糜谷、羊肉、和雁瓜等食物,揭开地表的土层,还发现了一个尚未倒塌的土屋,土屋外面堆积着不少的尸骨,而屋内散落着杂乱的遗物,更为怪异的是,储物室中存有大量的粮食,甚至纺车上,还残存着一缕丝线。
很显然,当时的精绝国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情况,否则也不会出现“忽然”一下子,精绝国人就突然消失了的情况。
1995年中日联合科考队在对精绝国尼雅I号墓地进行发掘时,出土了大量陶器、木器、铁器、漆器,以及最为最珍贵的纺织品,其中最最珍贵的就是那块锦护膊。这块护膊上,1平方厘米经密220根,纬密24根,而且五星的图案,全都用蓝、绿、红、黄、白五色织出,它不仅代表着汉代纺织品的最高技术,而且上面还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文字。瑞兽纹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以及其他随葬品的出土,轰动学术界,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使尼雅遗址备受世人瞩目。
(网络图片)
因为对历史遗迹的偏好,以及掩藏在尼雅遗址背后精绝国的历史故事,促使我向着我们前进的另外一个方向进发,去寻访掩藏在大漠深处古精绝国的秘密。
刚刚踏上沙漠公路时看到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满目沙海,反而是绿树成片,溪水流淌,与印象中沙漠不一样。
路边生长着大片的胡杨树林和怪柳以及沙漠植物,很显然这是原生态的一片绿洲。遥想当年这里应该是绿树成荫,溪流纵横的绿洲,否则咋会孕育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呢?

此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沐浴着灿烂的朝阳,我们一路北上,去寻找掩埋在历史长河和大漠深处黄沙之下的精绝古国,聆听远古“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精绝古国与大汉王朝开拓西域的历史故事。

沙漠公路像一条游弋茫茫沙海的黑色长龙,在沙丘间起伏延伸,路边除了自然生长的植物之外,公路两旁还有人工栽植的树木,它们如同重视的卫士一样,守护和确保道路的畅通。
在沙漠公路上,唯一能够看到人迹的就是那每隔数公里的道旁红色屋顶的小房子,哪是驻扎在沙漠深处的养护工人,是他们负责道路的养护和给植物浇水。
沙漠公路沿途不仅仅是黄沙漫漫,还有屹立在沙漠上顽强生长的胡杨树。
于是我们走进了沙漠深处,来了一次与沙漠近距离的亲近接触。
秋天将尽,路边的胡杨开始发黄,一个最美好的季节马上就要降临在大漠深处,那不也是我们要寻找的大漠精灵吗?
沿途一边拍照一边借助手机导航寻找尼雅遗址,我在拍照导航之间忘记切换到导航模式,结果多走了十几公里。倒回去的时候,对讲机里又传来了那吃货的鼓噪声,将我们的临时行程说成“瞎折腾”。
离开沙漠公路沿着一条沙漠支道,寻找一个叫麻扎的地方,因为那里是古代西域诸国中一个叫精绝国的遗址所在地。遗憾的是,临近麻扎时被边检所阻拦,由于语言沟通不便,解释半天才明白大致意思是没有公安开据的证名之类的不让过,因此寻访精绝国的愿望也就未能如愿,反而落下一肚子的埋怨。
再一次折返沿着G325国道一路向东,行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上,315国道旁到处是胡杨林,站在路边的大沙丘上极目远望的时候,依然感到震撼,在这茫茫戈壁和大漠深处,这些顽强的生灵无疑是我们这个星球球上的一处显示生命奇迹的地方,它是荒漠之中让我们能够看到的最耀眼的生命颜色,它们才是这大漠中的精灵。
在G315国道旁一个干净的小县城且末,我们再一次错失了如托呼拉克地主庄园、扎滚鲁克古墓葬、汉代屯田古城-莱利克特古城、埋藏在沙漠里忽隐忽现的唐代且末古城等人文景观,因为有了沙漠公路上的那段经历,也只有把这里作为一个歇脚吃饭睡觉休息打尖的地方,将一次文化寻访之旅,变成了喝酒、吃饭、睡觉的家庭作息过程。
315国道且末段和前往若羌的途中,塔克拉玛干南部的沙漠中,经常可看到成片的胡杨林及胡杨林景色,那里的胡杨静静地伫立于沙丘,千姿百态,形态各异,它们傲立沙海,只待一场秋风,将会被染成一片金色,或独立沙丘,或成片连缀成林,在荒芜的戈壁沙海中,用它不屈的生命,向过往行人,诠释生命的意义——这也许是我们大漠秘境寻踪旅程唯一给人一位记得地方。
行驶在G315国道上,很难用言语来表达这里的景色。你只能用心灵感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庄严,静穆和深邃,领略大自然赋予它的瞬息万变和亿万年的寂静,在心灵深处,与这里的过往进行对话,把一切遗憾都丢失在了匆忙的行程中——因为路还在延伸,风景还在前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