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这样的隋史 |
论功行赏
对于杨坚来说刚进行完官僚体制改革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让这一制度体系运转下去。而对于刚建立的大隋帝国来说,也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刻了,所以杨坚决定分封跟他一起夺位的功臣们当官。
我们先来说说杨坚认定的开国第一功臣是谁?此人就是关陇集团的代表,并州总管李穆,杨坚正是得到他的支持才顺利平叛的。就因为他在关键时刻力挺杨坚,所以杨坚对他很感激,把自己所能给的荣华富贵都给了他。
首先是拜李穆为太师,位列三公,虽然只是个荣誉头衔,但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还有个实质性的荣耀就是享受赞拜不名的礼遇,赞拜不名前面我们也说到过,就是上朝可以直接与皇帝对话,不需要太监传话的,而且其它官员不准直呼李穆的大名,这在当时可是莫大的荣誉啊!
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因为厉害的还在后头呢?前面说到过李穆曾经救过西魏权臣宇文泰的命,所以宇文泰脱险后送给了他一个丹书铁券,也就是免死金牌,可以免死十次,这已经是大的恩赐了吧,但比起杨坚给他的,这都算小菜一碟。
杨坚直接给了李穆一道免死圣旨,内容如下:
“法备小人,不防君子。太师申公,自今虽有罪,但非谋逆,纵有百死,终不推问。”
何意啊?
只要你李穆不谋反,想干嘛就干嘛,我都不管。
杨坚相比朱元璋就很实在,给了的东西就没打算再拿回来,尤其是对李穆。李穆一直活到七十七岁,实在活不了了,还是安享了晚年,得以善终了。
俗话说:“爱屋及乌”,一点也不错,杨坚感激李穆,所以将其一家子大大小小的人全都封了官,而且还不是小官。有一百多人都是五品以上的大员,就连刚出身的小婴儿也都官拜仪同。
可见杨坚这个人对于有功之臣还是比较厚道的。
封完了第一功臣李穆后,紧接着开始封平叛的将士了,但从所封的结果来看,这些人都没讨到好,换句话说杨坚对他们比较苛刻。
这些人都有谁呢?主要有韦孝宽、王谊、梁睿、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宇文述、杨素、李询等人。其中要属韦孝宽、王谊、梁睿三人的功劳最大了,但由于此时的韦孝宽已经去世了,只能追封一些荣誉称号了,但杨坚还是重赏了另外两位行军元帅。
封王谊为郢国公,并且还将自己的女儿兰陵公主嫁给了王谊的儿子,这样王谊自然也就成了大隋朝的皇亲国戚了。
梁睿绞灭了王谦后,杨坚索性就让他担任益州总管了,也就是四川的最高行政大员了,位高权重。要是别人得到这个官职一定会笑的睡不着觉,但梁睿却不敢要,为什么?因为怕杨坚猜忌他,自己还是个北周的旧臣,所以他给杨坚打了辞职报告,回家安度晚年了。从后来时局的发展和王谊的结局来看,梁睿的选择很明智,因为杨坚最容不下的就是什么北齐、北周的一些旧臣。
这三个主帅的待遇还算是比较好的了,接下来的几个战功卓著的战将就比较倒霉了,尤其是曾被杨坚怀疑的几个人。
梁士彦平叛以前是亳州总管,可现在却让他成了个闲官,在家闲着,这让他一度很郁闷,所以不臣之心也渐起了,这已是后话了,我们以后再说。
再看崔弘度,我们都知道是他逼着尉迟迥自杀的,论功劳他应该排在首位,怎么着也应该加官进爵吧,可事实的结果却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在原有的官爵上降级一等,回家待业。
只有宇文忻还算不错的,封为英国公,右领大将军,既有爵位又有实际的职权。这个宇文忻当初也是被李询打小报告的一份子啊,为什么杨坚还对他那么好呢?
告诉你答案是因为杨坚没有怀疑他,要知道杨坚的父亲和宇文忻的父亲都是十二大将军之一,两人是老战友,老交情了,所以杨坚和宇文忻自然是从小玩到大的铁哥们了,知根知底的,这点信任还是有的,虽然后来还是闹翻了,但现在可好的很。
还有杨素、李询、宇文述等人都是上柱国,和爵位是郡公,只有宇文述是国公,显然杨坚还是比较看重宇文述的。
分完了这些功臣后,又到了帮他夺权的政变者了,虽然杨坚并不是很喜欢这些人,但毕竟曾经同坐过一条船,总不能过了河就立马拆桥吧!至少得意思意思吧,包你荣华富贵,回家好好想清福吧。
郑译是杨坚的老同学了,待遇自然稍微好点,不仅封了上柱国,还给了国公的爵位。而刘昉显然就差点了,只封了个柱国,而卢贲就更差了,只落得了散骑常侍的官职,看着这个名字我们就知道这不是什么大官。
卢贲原本只是杨坚的一个手下,对于这一结婚,或许很不满意,但也没什么话可说的。但郑译和刘昉就不乐意了,自己帮着杨坚夺位却只落得这么个下场,还不如在北周混的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