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历史杂文:解读历史背后的真实 |
苏轼是世人所公认的大文豪,可他的儿子却淹没于市潮,这是为什么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苏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有其弟苏辙,故称为一门三学士。包括他还有个妹妹也是很有才气的女子,后来嫁给了秦观。可见苏轼家的文化底蕴很强,出生于此等家庭苏轼按说应该不会混的太差,可偏偏他却混的很不得志。
经历过牢狱之灾,乌台诗案还险些丧命,多次被贬的失意与苦楚,按理说经历过这些人生一般都会大彻大悟的,可苏轼却不改情怀,依然我行我素。说话实话,苏轼和历代文人一样只适合做个文人,并不适合为官,为官之道并不是凭着一腔热血就行的,而是需要察颜观色,随机应变的能力,总之,苏轼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就已决定了他的命运。
苏轼是什么样的性格呢?在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掌权推行变法的时候,他竭力反对变法,和司马光的保守派站在了一起。在神宗死后,高太后的支持下,反对新法的司马光同志又重新被启用,支持司马光的苏轼本该得到司马光的重用的,然而此时的他又开始倡导新政,反对司马光的复僻。可见苏轼是个性格直率,心系天下苍生,黎民百姓的人,但也是个不会妥协,不会变通,固守一条死理,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换句话说,这个人根本就不懂处世之道。然而他却将这一切都归结为自己的才华太高了,因此他不能在让他的儿子和后世子孙步他的后尘,所以他决定不让自己的孩子读书。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写的一首叫《洗儿》的诗中看出来: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我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我只想说一句:这是亲爸吗?他儿子可真够倒霉的,摊上这么个老爸!
关于这首诗,明朝有位大儒叫钱谦益的人也写了一首和苏轼想法相反的诗:
《反东坡洗儿诗》
坡公养子怕聪明,
我为痴呆误一生。
还愿生儿狷且巧,
钻天蓦地到公卿。
钱谦益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很明了的,首先他反对了苏轼的观点,其次他想要个聪明的儿子,他觉得自己在官场上之所以不得志是因为太愚笨了。
但不管怎么说,苏轼的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不应该以自己的主观臆断,去误了自己孩子的前程。
苏轼到死都没有找到他之所以失意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有才遭人妒忌,而是因为他恃才傲物,没有把别人放在眼里。试想假如你是宋神宗、王安石、司马光会不会喜欢这样一个人,显然不会,因为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整天和自己唱反调的人,这才是苏轼失意的真正原因。
观其一生,他的政行事准则始终只是个孩子,而不是政治家。说实话他不适合当官,却归结为自己的书读的太好了,太聪明了,反而误了自己的儿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