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明朝那些奇皅皇帝 |
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陈友谅整理好了军队,率领十万大军沿江而下,首先他要攻打的是池州(今安徽池州),但对于此地朱元璋早就有了防备,因此陈友谅打了很久也没有打下来。于是陈友谅不准备白费力气攻打处州了,因为在这样拖下去,也就失去了战争的先机了,会由主动被动,陈友谅意识到这一点后,决定放弃攻打处州这一计划了。
不打处州,那该打哪呢?打太平是应天的门户。想要打败朱元璋必须攻下应天,攻下应天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攻下太平,应天就在眼前,将无险可守。
陈友谅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攻打太平,那是他认为像这样的军事要地肯定防守很强,很难攻下,所以他才会选择避其锋芒,绕道攻打池州的。中国还有一句成语叫剑走偏锋,又何尝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呢,毕竟成功是属于少数人的,挺而走险也是成功者所必备的素质。
正所谓:兵贵则神速,不得不说陈友谅最大的特点是出兵的速度极快,已经快出了朱元璋的想像。陈友谅第二个特点是灵活性很强,既然池州攻不下来,那就改道去攻打太平吧!有点随意,但此时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朱元璋怎么也没有想到陈友谅会攻打太平。
此时的太平城几乎是一座空城,城内的守军只有三千人,统帅名叫花云,此人也是个名将,是当初朱元璋选中带走的二十四人之一,但今天就是神仙也挽回不了败局了。
不过几天的功夫,太平城就失陷了,城内三千守军无一例外,全部阵亡,无一人生还,包括主将花云,还有朱元璋的侄子朱文逊也都战死沙场了。
朱元璋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太平失守意味着应天危急了,那该如何挽回局面呢?
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