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走向深度教学
(2022-05-11 20:09:54)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最乐于做最善于做的事情莫过于“操作”了——这堂课怎么导入,怎么活动,怎么延伸?跟这个孩子如何谈心,跟那位家长如何沟通?我们热衷于去这个比赛那个比赛,一场又一场,看别人上课,或者自己上课。然而,在一通忙活过后,行动也便止于此。时间久了,不仅迷惑——这就是教师的职业成长之路吗?教学不曾更加简洁,学习不见更加深入,忙忙碌碌、兜兜转转,仿佛只是原地蹦跶,一地鸡毛仍然是一地鸡毛。于是,也想尝试做一些理性的梳理和总结,面对一堆杂乱的材料,却深感无力。
做了18年教师,16年班主任,已经很久没有一个老师像班主任那样手把手教你如何做事,捶打鞭策你奋进了。但在《凝练教学成果
而在《中小学教研资源的网络获取与整合》中,凌博士从数据如何获取,资料如何搜索,如何便捷地下载,都一步一步细细道来。作为一名技术盲人,无数次地在百度、360彷徨,想找什么,又总找不到满意的。也会去知网查找相关资料,却不知如何辨别海量的资料,如何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信息的整理也是随性而为,没有清晰的框架。《中小学教师数据收集与分析技术》更是解开了困扰心头多年的疑惑。在无数备课与评课的第一现场,哪怕是在一些专业交流的刊物上,大多数老师的分享和总结都是基于“我认为”、“我觉得”?然而,这些“我认为”、“我觉得”真吗?不知道。现在,终于有答案了。要用数据佐证实效!然而,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数据的分析,对于师范毕业的我来说,真是难之又难啊!师范学习开始,数学就成为了边缘学科。统计?我从来没有觉得跟我的教学会有怎样深刻的交集。
学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事实,而我们,不能还停留在工业时代,以简单的技术思维来应对复杂的教育生态变化。但,曾院长强调的“结构化思维”,已经打开了我教学反思的一扇天窗。
本学期接到任务,要做单元整体教学的研讨和课例设计。这一次,我没有蒙头就干。而是罗列出问题解决的基本路径,从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开始,慢慢地建构,稳稳地做。知网的相关文章看了接近两百篇,相关专业书籍看了三本,硕士博士论文好几篇。前人的思考和整理,给了我基本的方向和框架,确定了自己要研究的重点。这才一步一步建构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等到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基本确定,再开始对具体课例的设计。如此,这一堂课,不再是孤立的一堂课,而是系统建构中的一个环节。最终,我做的解读和课例在湖南省小语会研讨专题会中被评为一等奖。因为时间的原因,研究肯定还不够深入,问题肯定还有许多,但这样的历程真正让我理解了什么是“结构化思维”,也真正体会到了培训者们的良苦用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研究才能让教师幸福。而研究,是有基本的思维和路径的,不是蒙头傻干,更不是想当然一顿乱干。感谢得遇曾院长和凌博士,给我们一张走向深度教学,提升幸福能力的路线图。有了方向,有了方法,即使是一只蜗牛,慢慢走,就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