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行走,致梦想》No.14浅谈地理课堂学科素养的渗透(

(2021-03-08 16:24:48)

浅谈地理课堂学科素养的渗透

安康市高新中学 刘培培

《以行走,致梦想》No.14浅谈地理课堂学科素养的渗透(

不知不觉我已在高中地理的讲台上站了八年,不敢说硕果盈枝,只能说感慨良多。课余反思,我常常在问自己,高中地理,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其实,这不仅仅是我这样一名教坛后浪的思考,也是所有地理教师的思考。

去年11月,我校地理老师梅正亮在襄阳四中参加培训回来分享给我们的专家讲座里有这样一句话,“什么叫素养,学生毕业多年后,把所学的知识还给老师,留下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素养。”接着专家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2004年12月26日上午,年仅十岁的英国小姑娘蒂莉与家人正在泰国普吉岛享受美妙的阳光与沙滩。突然,蒂莉发觉海水有些不对劲,冒着热气,潮水突然退下。她立刻联系到地理课堂上学到的海啸知识,并迅速做出判断以及撤退的准备,在她的提醒下,游客和工作人员逃离海滩,幸免于难。

听完他的分享,再结合这几年地理教学的心得体会,也引发了我自己一些关于学科素养方面的思考。接下来我分为六个部分谈谈我对于如何在地理课堂上渗透学科素养的一些想法。

《以行走,致梦想》No.14浅谈地理课堂学科素养的渗透(

一.合理创设情境

这也是落实学科素养最有效最高级的方式。这一层面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周波老师。

我记得他在文科班讲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海边的渔民,出海打渔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什么问题?”,学生七嘴八舌,哪里有鱼(渔场),怎么过去(航行),安不安全等等。好,自然而然的就引出洋流对渔场,对航行对气候的影响。接下来的课堂,学生化身渔民,去一一解决刚刚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体验感极好,课堂思考和讨论的氛围浓烈。

我还记得他在理科班讲地质作用内外力的时候,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包工头,负责房屋外墙体的粉刷工作,交房以后过了几天,业主来找你,说是外墙皮脱落;你和你的团队二话不说进行二次修补;又过了好几年,业主又一次找到你,还是墙皮脱落的问题。这次你还觉得是你的原因造成的吗?你准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外力作用中的自然风化和侵蚀。接下来的课堂学生化身施工者,一直在找原因,找措施,认真而且享受。

这两个情境以及学生的课堂反应给我的触动还是挺大的。因为现在的学生最缺的就是生活经验和体验感。只有创设真实有效的,和每一个学生息息相关的情境,才有代入感,才会启发学生在遇到具体的地理问题时,不慌不忙不乱,及时准确的提取课堂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就像文章开头那个叫蒂莉的小姑娘。我想,在这个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中,学科素养已经自然而然的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里。

《以行走,致梦想》No.14浅谈地理课堂学科素养的渗透(

二.结合身边案例,善于运用道具

在这一点上,赵桑梨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我记得她当时讲水循环,探讨城市内涝问题时,用的就是2020年8月18安康强降雨后的城市积水景观图,最后引导学生对于学校的积水现象出谋划策;还有,她讲农业区位因素的时候,用的是安康市汉滨区建民办天瑞塬蔬菜基地负责人刘瑞红于2020年11月24日被评委全国劳动模范的案例,启发学生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引种其他蔬菜的可行性。这种取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返璞归真的教学方式,并且在挑选素材时精益求精,真真体现了地理这门学科的时效性和真实性,贴近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此外,心灵手巧的她,还特别善于制作和使用道具。讲水循环的时候,她自己用酒瓶,海绵和三脚架固定一个倾斜的装置,这样演示往瓶里面注不同颜色水体的时候,学生能直观清晰的观察出地表径流、下渗和地下径流等环节。讲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她拿了一朵向日葵充当太阳,演示太阳辐射在大气圈的层层传递。

总之,在她的巧妙应用下,万物皆可为道具。这样一来,传统课堂变得鲜活富有生机;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而且具体。这一点,很值得借鉴和学习。

《以行走,致梦想》No.14浅谈地理课堂学科素养的渗透(

三.个人魅力征服课堂

我记得杨友坤老师有次讲水循环,导入的时候放了一张自己无比帅气的照片以及诗人李白的照片,说“我可能喝酒不如他,写诗不如他,潇洒多金不如他,风流倜傥也不如他,但有一样我比他强,因为我可以找出他诗句中的地理错误”,从而引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真的不复回吗”?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整节课的学习氛围异常浓烈。

还有,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方燕洪老师从各种渠道获取的精美图片,每一帧都能有助于更加真实的反映地理学科的原理和真相。

或幽默诙谐,或精益求精,或知识渊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方式去引领课堂的走向,最大化的扬长避短,最终成为标签式的个人形象并取得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学习动力。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演绎精彩课堂从而达到渗透学科素养的目的。

《以行走,致梦想》No.14浅谈地理课堂学科素养的渗透(

四.求真求实求美

李茂燕老师有次讲问题探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川解决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时,给我分享她的设计思路。我当时提了一嘴,说你可以用电影《西红柿首富》来导入,因为里面的王多余一夜暴富之后就准备投这个项目,听完之后她午觉也不睡了,立刻回办公室去修改课件和导学案。

我还想起来我当时讲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时,去请教王瑞娟老师帮我指导,就在她的宿舍,特别小的地方,还有两个孩子在闹腾,她不受丝毫干扰就在小桌子旁逐字逐句地帮我修改导学案并理清课堂主线和思路。

还有12月23号那天,梅正亮老师在录播教室给我们上了一节水循环的2.4.5示范课,那节课他在不同的班级磨了三遍,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真的太完美太震撼了,因为他演绎出了所有地理人都在追求的唯美课堂,他一点一点去打造并且最终做到了。

而更让我感动的是,就是我们这样一群普普通通的年轻人,不为名利,不为荣誉,因为执着所以热爱,以一颗匠人之心,专注于研磨每一个知识点,精心打造每一节课。或许我们这一生所做的努力最终都不会被人看到,但是我们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更无愧于地理组这个团队。因为在这样精雕细琢的课堂上,我们愈发感觉到地理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更是美好的。这也是每次在集体备课会上,梅正亮老师灌输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送给学生成绩之外的,终身受用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我想这就是学科素养吧。

《以行走,致梦想》No.14浅谈地理课堂学科素养的渗透(

五.知识拓展和思维延伸

这点应该有培优的意思。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给我触动最大的时刘嘉老师。我记得高一下学期讲农业区位因素的时候,他用他二舅姥爷家的什么亲戚在非洲租地种植蔬菜的案例,给学生讲区域,也介绍现代农业的多元化。反正我当时是被他的讲述深深吸引了,并且下来查阅了许多资料。如果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学生学习的效果一定是惊人的。我从他的课堂上反思到,如果一名老师在讲述课本知识的时候,能够信手拈来一些相关的生活经验的案例或者学科前沿动态的理论作为支撑,一定会对学生的知识容量、知识宽度和广度以及思维方式都有拔高。

《以行走,致梦想》No.14浅谈地理课堂学科素养的渗透(

六.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我记得2020级高考结束之后,一名学生拿着华东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抱着华禹熙老师喜极而泣放声大哭,嘴里一直说着“华妈,谢谢你”。我不知道具体华姐姐对她帮助过什么,但这一幕足以触动我,这一句“华妈”也包含了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千言万语,我想,在专业的学科素养之外,她也是优秀的人生导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这是学科素养的最高境界了吧。

《以行走,致梦想》No.14浅谈地理课堂学科素养的渗透(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渗透学科素养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这六点也是我这七年时间里在高新中学地理教研组的老师们身上汲取和总结出来的经验,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也希望接下来的很多年,继续跟着这个纯粹的、真挚的团队做自己真正热爱、喜欢和专业的事情。钻研教学,不忘初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