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剥丝抽茧,解读“英语学习活动观”

(2020-03-28 16:09:27)
分类: 教学感悟

剥丝抽茧,解读英语学习活动观


剥丝抽茧,解读“英语学习活动观”

在当下的中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如果说要列出一些高频热词,则“核心素养”与“英语学习活动观”无疑是首当其冲。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四大维度早已深入人心,然而“英语学习活动观”却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下面本人想就“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有关“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描述,结合个人的认知谈谈对这一观念的理解。

要点一: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着力提高学生学用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倡导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教师应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活动,获取、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态度,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

对此,我的理解是:首先,“英语学习活动观”具有三个特点: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我们要把英语学习活动理解为一项完整的活动,而不是割裂为各个不同的板块。例如:听力训练、阅读理解、语法学习以及写作训练等。这些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非常明显的应试指向,功利性太强。看似暂时达到了目的,其实伤害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严重违背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宗旨。

其次,英语学习活动包括: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这一系列过程)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最后,英语学习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取、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态度,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

剥丝抽茧,解读“英语学习活动观”

要点二:构建与课程目标一致的课程内容和方式

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必须构建与其一致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基于对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以及对学科前沿理论的梳理,针对英语教学存在的教学内容碎片化现象和为考试而教等突出问题,本课程标准提出了由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六要素构成的课程内容以及英语学习活动观

这一点,具体到我们的英语教学就是说英语教学应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整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学习内容,创设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英语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参与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并从中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汲取文化营养,促进多元思维,塑造良好品格,优化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确保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

英语学习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落实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实施好英语课程需要有机整合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以实现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融合统一。

剥丝抽茧,解读“英语学习活动观”

要点三:课程内容的六个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具体而言,所有的语言学习活动都应该在一定的主题语境下进行,即学生圈绕某一具体的主题语境,基于不同类型的语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技能获取、梳理、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言的理解,重视对语篇的赏析,比较和探究文化内涵,汲取文化精华;同时,尝试运用所学语言创造性地表达个人意图、观点和态度,并通过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提高理解和表达的效果,由此构成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

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这一过程既是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整合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品质不断提升、文化意识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具体课堂设计上,我们要结合当堂授课内容紧紧围绕六要素”,在主题语境下,逐渐挖掘、细化、拓展、完善英语学习活动观

剥丝抽茧,解读“英语学习活动观”

要点四: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促进核心素养有效形成

课程标准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学习者学习和尝试运用语言理解与表达意义,发展多元思维,培养文化意识,形成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活动观的提出为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深度教学、落实课程总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英语教与学的效果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教师应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为学生设计有情境、有层次、有实效的英语学习活动。

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组织英语教学活动时,其设计意图应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围绕主题语境,基于口头和书面等多模态形式的语篇,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层递进的语言、思维、文化相融合的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语言知识,运用语言技能,阐释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评析语篇意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而尝试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

剥丝抽茧,解读“英语学习活动观”


要点五:
以主题为引领,以活动为重点,整体设计教材学习单元

课程标准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将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高中英语教材应从活动观出发,按照内容要求规定的主题语境,设计基本学习单元。教材各单元提供主题语境和语言材料,构建学习活动场域,即以主题为引领,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依托多种题材和类型的语篇,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运用学习策略。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这六个要素相互关联、整合互动、共同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英语教材设计的思路要从学科逻辑转向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要有利于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要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教材一般不宜直接讲解语法规则,而应提供一些语言素材和例子,引导学生观察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区别,发现语言的规则,并鼓励学生在一定语境下尝试运用。

剥丝抽茧,解读“英语学习活动观”

以上是我们对课标中关于“英语学习活动观”核心概念的理解,其核心体现在学习活动上。那么,我们该如何创设课堂学习活动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想法。

1、学习理解类活动。就高中英语学习而言,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如:教师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铺垫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鼓励学生从语篇中获得新知,通过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建立信息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感知并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

2、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即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和所形成的新的知识结构开展描述、阐释、分析、判断等交流活动,逐步实现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内化,巩固新的知识结构,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助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迁移创新类活动。主要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即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或作者态度进行推理与论证,赏析语篇的文体特征与修辞手法,探讨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批判、评价作者的观点等,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基于新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语言技能,进行多元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陌生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深度学习,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剥丝抽茧,解读“英语学习活动观”

最后、英语学习活动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情境创设要尽量真实,注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紧密联系,力求直接、简洁、有效

2、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工具和手段,如:思维导图或信息结构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对信息的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内化与运用。教会学生在零散的信息和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归纳和提炼基于主题的新知识结构

3、教师要善于提出从理解到应用、从分析到评价等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向高阶稳步发展;同时,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针对语篇内容和形式的讨论和反思,鼓励学生围绕有争议的话题有理有据地被达个人的情感与观点

4、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考虑地点、场合、交际对象、人物关系和交际目的等,提示学生有意识地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确保交际得体有效

剥丝抽茧,解读“英语学习活动观”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师要根据所学主题内容、学习目标和学生经验等,选择和组织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