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期第一学期教师发展中心工作总结
(2020-01-09 14:53:06)安康市高新中学2019—2020学期
第一学期教师发展中心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一个学期的时光已悄悄流逝,现将本学期的教师发展中心工作总结如下。
在经过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六年艰难创业之后,尤其是高考成绩突飞猛进的今天。教育教学的精细化,教师专业素养的提档升级成为决定高新中学二次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围绕这一目标,本学期,教师发展中心负重前行,紧紧围绕教学活动的三个方面“课前——精心备课、课中——精确打击、课后——精准辅导”开展精细化管理,并努力挖掘各类资源,开展系列活动,提供各种机会,全力提升我校教师专业素养。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各项工作。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成的工作
1.
完成每周的备课组和教研组活动以及公开课检查及资料登记验收存档,本学期备课组活动检查585次,公开课381节(高三初三公开课两周一次),教研组活动46次,教研组和备课组长研修本检查4次,专题教研组、备课组长培训会4次。
另外,本学期我校开通“好教师”网络备课平台,本学期共完成网络备课1228
2.课堂临检。
课堂临检,顾名思义,就是对教师课堂进行临时检查。是2019年以来,学校的一项重要决策,目的是及时了解教师授课,备课及作业情况,并针对性开展帮扶工作。教师发展中心总体负责本项工作,各年级具体实施,各教研组、备课组提供专业力量具体开展课堂临检。
本学期共计开展课堂临检272次,其中,七年级61次,八年级49次,九年级15次,高一69次,高二52次,高三26次。做的好的教研组有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高中化学、高中英语组。
3.指导督促备课组、教研组工作。
本学期开始,每月月底定期收交检查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研修本,如实登记,盖章。同时统计网络备课,对于不合格者及时通报批评,并对津贴予以扣除,为此,与学期初专门制定了备课组长、教研组长考核方案。本学期总计组织备课组长工作记录检查4次,教研组长工作记录检查4次。津贴扣除28人次。
4.
近四年来,我校自培成功省级教学能手8人,极大地激励了广大教师的进取之心。我中心实时借力,以赛教为抓手促进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研热情,本学期教师发展中心牵头组织了3次相关评赛。
2019年9月份开展了“理化生实验操作”大赛。理化生三个学科共计21名教师参赛。
2019年10月份与党总支协作开展了“党员2,4,5”优质课大赛,经过各支部推荐,最后由教师发展中心抽调评委组织复赛。徐斗霞,潘银花等16名教师荣获1、2、3等奖。
2019年11月开展了“2019年高新中学教学能手大赛”的初赛,严格按照陕西省教学能手大赛标准执行。原本预计的12月份进行决赛,但因316检查不断变更时间,加之期末临近,决赛放在下学期开学初举行。
此外,还协助初、高中英语组进行了英语教师说课大赛。通过这一系列的赛教评赛活动,教师发展中心积极为广大教师搭建自我提升与展示的平台,通过竞争,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本学期青年教师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在这些赛教活动中,一些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叶丽莎老师在“全国数学绿色课堂”杯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陈新莉、陈筱在安康市英语优质课中包揽初高中第一名;张莉老师通过省级学科带头人答辩选拔,成为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5.积极推进高效课堂改革。本学期,在陈洪相总监的指导下,在马斌副校长的领导下,在教师发展中心的具体执行下,通过教研组和备课组两个层面推进此项工作。主要做法如下: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全面推进“2、4、5课改”。要求每周公开课必须采取“四化五环2加2”的模式,校内优质课大赛明确要求按照“四化五环2加2”的模式进行,2019的“2、4、5”党员优质课评赛已顺利完成,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当然,这项工作的推进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部分科目如历史、语文等科目照此模式不好操作,有待探索。
6.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本学期组织了2019年市级课题申报答辩,张琴琴、陈星竺、刘卫3位老师课题立项,高新区2019年课题立项
7.多方寻找培训新途径,助力教师业务提升。
经过几年努力,我校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我校现有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1人正在培养中),省级教学能手20人,市级名师2人(1人正在培养中),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1人正在培养中),市级教学能手23人,区级教学能手16人。正高级教师2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27人,一级教师87人,另有6人在国家级教学评赛中获奖。
本学期教师发展中心广开思路,积极为教师们提供研修资源,本学期共安排18位教师参加省培,40位老师参加网络远程培训。
此外,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借助安康市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培养的东风,利用周末及节假日共计安排128人次参加各类培训。包括安康市各学科高考研讨会、新教材培训会、名师大篷车及名师工作室、学带工作坊联动活动。就近培训这一举措既为学校节省了经费,也促进了我校和其它公立学校教师的交流,对树立学校形象也有一定的好处。
8.推动“高新大讲堂”,外聘专家入校培训。本学期外聘专家有:杨筱冰(全国名师,陕西省高中英语第一人),李克(陕西省语文名师,高考备考专家),张志虎(安康市电教馆馆长,微课及信息化专家),张绪凤(陕西省特级教师,省学带,市名师),庆群(西铁一中校长,全国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梁朝阳(陕西省学前师范学院教授),曹伟(华东科技大学教授)及一些生源基地大学的教授。通过这些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极大地开拓了师生视野。
9.制订、规范各项教研、培训制度及方案。本学期制定了如下各项制度,分别是:旨在促进新教师业务学习的《新教师考核方案》,旨在规范考核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工作的《教研组长及备课组长考核细则》,旨在细化明确教师校本研修活动的《高新中学校本研修认定方案》,以及旨在激励教师发展动力的《高新中学骨干教师评选办法》。
10.探索“互联网+教育”新途径。在当前互联网+教育的浪潮中,传统的教育方式正在被颠覆,新的依托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的教育方式层出不穷,而且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本学期,尝试与“万聪英语”和“单次突破007”分别进行了两个月的合作。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但因收费问题需请示校委会,故没有达成实质性协议。此外,通过暑假期间开展的信息技术培训,在老师中倡导微课制作和使用。
11.完成各项检查的资料准备工作,尤其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检查和316检查验收,教师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共计整理制作义务教育资料21盒,316资料208盒,保证了检查资料的完成。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发展中心力量薄弱。本学期由马斌副校长主管,刘卫和李霞两位主任负责具体业务,但因部门负责人教学任务繁重,心有余力不足,只能见缝插针开展工作,导致很多工作开展十分艰难。
2.部分教研组长工作不到位。教研组长大部分坚守高三,全部超负荷工作,部分教研组长身兼数职,在首先保证教学和班务的前提下,教研组工作被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部分教研组长年资不足以服众,开展工作很艰难。学校开始赋予的教研组长权利没有得到落实,比如说各年级的教师搭配,由教研组长负责。
教研组活动在设计上缺乏新意,缺少针对性,漫无目的的听课,漫无目的的评课,自然难有新意,也难有成效。
3.部分备课组长组织不力。备课组长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灵魂,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组织领导协调的作用,但随着学校的成绩的取得和教师的成长,部分备课组长不再开展创新工作。甚至出现了部分备课组活动流于形式,备课内容不足,有敷衍塞责之嫌。
4.“课堂临检”有形式化倾向。课堂临检主要依靠年级组驱动,但部分年级组织不力,临检缺乏主动性,临检过程单一,仅限于听课,对于备课和作业缺乏细致的过程检查。
5.校本课程研究不足,教师研修停在浅表。由于我校教师主要精力集中在抓学生成绩,老师们不愿意开展与教学没有直接关系的教学研究,更不愿意从事费时费力的深层次的课程开发。然而作为一所高端学校,我们要未雨绸缪。在未来,课程建设将成为学校的最重要的软实力。而这一块是我们的短板,也是历次检查备受诟病的地方。随着高新中学办学品位的不断提升,课程开发将成为最大的掣肘。如果老师们只知本学科教学,年复一年,低效重复。久而久之,不得管对学校还是个人都会造成消极的影响。
5.青蓝工程没有落到实处。学校方面虽然下了文件,也开了专题会,但在一线教学实践中,青蓝工程形同虚设。青蓝工程关键是要依赖于青年教师的学习欲望,但我校的青年教师学习欲望不足,往往是要师傅要求才会去学习。更让人痛心的是,在本学期两次赛教活动中,教师发展中心精心筹备,反复通知,但观摩者寥寥无几,堪称惨淡。部分教师从不愿意跨学科听课。此外在师父指导方面应该有一定的补助和相应的责任,这一块学校只有要求没有补助(以前有导师津贴),也是导致这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原因之一。
6.网络备课系统没有真正发挥作用。部分备课组长和科任教师怕麻烦,习惯于原来的备课组QQ群传发资料。但是,这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我们作为一所高端学校在数据的采集和利用上仍然处于刀耕火种的状态。换位思考,网络备课对学校的规范教学、规范备课是有着绝对好处的,所以希望学校领导层加大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和督导力度,让全体老师从心底里接受并逐步养成习惯。下学期,我们将降低要求,简化程序。
二、思考和建议
1.认真落实教科研奖励办法。鼓励广大老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积极从事专业学习和写作,申报课题和编写校本教材。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将成为未来教师核心竞争力,学校应该制定奖励性措施,把校本研修和校本课程开发真正落实下去,力争在未来向本校教师采购校本课程。
2.对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津贴优化考核方案。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力争按照完成工作的质量和数量多少分成档次计算津贴。继续培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让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真正起到骨干引领作用。
4.认真研究新高考和互联网+教育。新高考包括新高考方案和对策,生涯规划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和全员导师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介入教育,将会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以及网络资源的支撑下,个性化学习将不再是梦(尤其在客观题比例较大的英语学科,互联网教学有着巨大的优势)。这些工作,很多学校已经在开展。很多专家认,新高考和“互联网+教育”将会是教育力量的一次重新洗牌,我们高新中学绝不可以在这场洗牌中陷入被动。
5.倡导教学过程与结果并重。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改变教师教育理念,不能一味加大负担提高学生成绩。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思维方法改变,文化意识。教师的课堂要走进学生生活,体验孩子们生命的拔节。此外,初高中都要认真领会“立德树人”的真正含义,我们的教学管理应该把提升师生幸福指数考虑进去,而不是一味地提升教学成绩。应该反思中高考指标,做到适可而止。要理性评估升学指标对学校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6.改进教研组活动。各教研组长在教研组活动设计上要开动脑筋,高位思考,做好顶层设计。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梳理出本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把这些问题分别细化到每个学期的教研活动中,每学期围绕一个两个问题来开展教学研讨,这样三年下来就能基本解决本学科的共性问题,形成本学科的教学模式。每月的教研组活动都有一个研讨主题,听课围绕重点问题听评课,围绕重点问题研讨,这样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会大大增强,教师才会找到兴奋点,才能有所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