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杨沫故居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杨沫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29号,北侧近钢铁厂胡同,东依恭王府博物馆,南侧近定埠街,西侧过松树街就是庆亲王府,南侧近陈垣故居、保安寺、古刹天寿庵、郭沫若故居。南侧过地安门西大街就是北海公园。
目前杨沫故居所在区域已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校舍使用,没有修复、未开放为公众参观场所。若需了解更多关于作家生平或文学作品的信息,可参考北京师范大学校内相关展览或文献资料。

杨沫(1914-1995)是中国当代文学代表作家,其代表作《青春之歌》影响深远。她出生于东弓匠胡同(现属弓背胡同),该胡同位于北京老城区,历史上曾是清末举人杨震华的居所,杨沫及其姐妹(如表演艺术家白杨)均在此出生并成长。
弓背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福绥境街道西北部,呈东西弧形走向,东起西直门南小街,西至永祥胡同。该胡同全长117米,均宽2米,始建于清代,因西端入口弧形似弓背得名,于1990至2003年间拆除并改建为建国英园小区。
20世纪初,清末举人杨震华曾居附近的东弓匠胡同,其长女杨成业(作家杨沫)在此出生并创作《青春之歌》等作品,三女杨成芳(表演艺术家白杨)主演《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视作品。胡同区域历史上与弓箭制造业相关,周边存有铁匠营胡同、盔甲厂胡同等同类地名遗存。
20世纪初,祖籍湖南湘阴的清末举人杨震华进京,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商科,毕业后募集资金办起了国内第一所私立大学北京新华大学。他家很长一段时间居住在东弓匠胡同,他的三个女儿都出生在这里,其中两个女儿日后成为中国文化界的名人。长女杨成业就是著名作家杨沫,1914年8月出生,195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曾风靡全国,并被译成英、法、俄、日等十多种文字,发行量达500多万册,成为建国后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文学作品。后来她又写出《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多部重要作品。
表演艺术家白杨。
三女杨成芳就是著名表演艺术家白杨,1920年4月出生。她1936年即因主演《十字街头》而红遍全国。抗战中,她在重庆主演了大量进步话剧,被评为话剧界“四大名旦”之首。抗战胜利后她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朴实、细腻而温婉的表演更为她赢得了世界声誉。建国后她又拍摄了《祝福》等广受欢迎的影片。
清朝各旗都设有修造弓箭、马具的工匠营。于是北京就留下了不少与此有关的地名,如东直门内海运仓的北弓匠营,建国门内古观象台附近的铁匠营胡同和盔甲厂胡同等。福绥境附近的东、西弓匠胡同也是如此。不过他们制造弓箭的历史可能更长,因为在明朝儿歌里已经提到这里是“拉大弓”的地方了。
杨沫(1914年8月25日—1995年12月11日),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小慧等,湖南湘阴人,中国当代女作家。曾任河北省安国县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冀中十分区抗日救国联合会宣传部部长、妇女部长、晋察冀日报社编辑、全国第三、五、六、七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五届人大常委等。
杨沫的小说作品延续着“五四”以来的青春叙事,并且在新时期依旧试图“接榫”这个传统,努力创造出新的价值范畴。杨沫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1958年1月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喜爱,多次再版,总发行量逾500万册,并被译成近20种文字介绍到国外。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
杨沫深受鲁迅小说的影响,善于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侧面,从小处落墨,以小见大,用一件很小的事情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虽然杨沫写的是黑暗的社会以及人物的悲惨命运,但人们仍然能从中看到一丝曙光。如《浮尸》当中村里小学的李先生说:“介绍小三子出去的王老爷不是好人,他是专替日本人当走狗,骗乡下人到东北当劳工卖命的。日本人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把中国人看得连狗都不如。小三子不一定真是出去修铁路……"。《某家庭》中的结尾,炳儿对妈妈说的话,“爸爸是拿枪打日本鬼子去了吗……”。这些文字,在悲剧的气氛中,为作品添加了一丝亮色,让人们能够看到希望的曙光。
“在大浪淘沙的时代,杨沫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忠诚无畏的革命战士。她和笔下的青年革命者一样,确立了反抗与革命的志向,毅然投身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她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以这段“一生中最有意义、最为光彩”的经历,锤炼、造就自己,也为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当代作家、中国作协主席铁凝 评) [8]“杨沫的一生和祖国的命运、人民的福祉休戚相连,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献给了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今天,我们正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时代,要学习她坚定的理想、执著的信念和精神,承担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学习她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的创作品质,努力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激发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 评)
1931年,杨沫为抗婚离家出走,走上社会。1936年,杨沫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她在冀中一带参加抗日战争。1951年8月,杨沫明确了以女主人公的成长来建构长篇小说的想法,这就是《青春之歌》的主人公林道静,后由自己改编为电影《青春之歌》。1955年4月底,长篇小说《烧不尽的野火》完成,后更名《青春之歌》。1963年1月,调北京市文联从事专业文学创作。1978年1月,杨沫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1981年4月,参加了在美国波土顿威斯理大学举行的国际女作家讨论会。而后出版《东方欲晓》、《风雨十年家国事》、《英华之歌》等一系列作品。1995年12月11日,杨沫去世,享年81岁。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