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市:张之洞故居

(2025-10-10 19:17:44)
标签:

旅游

分类: 假日游中国

张之洞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白米斜街11号,西侧和北侧是什刹海前海景区,北侧过万宁桥就是什刹海火神庙,东侧过地安门外大街就是南锣鼓巷风景区,南侧过地安门东大街就是北海公园,南距景山公园1.3公里,西侧隔什刹海前海景区1.3公里就是恭王府博物馆。北京市:张之洞故居

张之洞故居毗邻什刹海前海,是晚清重臣张之洞晚年居所。该建筑原为富商宅邸改建的三进院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张之洞奉调回京任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后迁居于此,直至宣统元年(1909年)在此病逝,为其人生最后两年的主要活动场所

北京市:张之洞故居

张之洞故居由西侧府邸(11号院)与东侧花园(7号院)组成,两院内部相通,后门直通什刹海岸边,主体建筑包含广亮大门、灰色照壁、上马石及八字门墙等清代官宅元素。宅院内曾建有三幢临海小楼,其中主楼为城砖砌筑的高台建筑,附设中西合璧的观景楼。

北京市:张之洞故居

现院落经20世纪50年代改建后原貌不存,作为机关家属宿舍使用,整体格局尚存但部分建筑功能已改变。该故居是研究清末官僚府邸建筑形制的重要实例,现存遗迹反映了北京四合院与园林结合的居住形态,现为什刹海胡同文化游览的组成部分

北京市:张之洞故居

白米斜街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街,就在什刹海的南边不远处。11号是一座很大的宅院,广亮大门,大门对面还有一座灰色的照壁,就在这座气势威武的宅院里,张之洞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两年张之洞北京故居张之洞。

北京市:张之洞故居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已经七十岁的张之洞奉旨进京,升任大学士兼军机大臣,进京后不久搬来居住。宣统元年(1909年)821日,张之洞在这里病逝。故居现状:故居西侧的部分,即白米斜街11号院是府邸,东侧的部分,即白米斜街7号院是张府的花园。

北京市:张之洞故居

两个院内部有门相通,府邸还有后门开在什刹海的岸边。不过已经成为某单位的家属宿舍了,院内建筑基本保存,不过很多已经没有了。传说过去还有一个可以直通后海的小门,只是院子里全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翻盖的房子,已经看不出当年的模样了。

北京市:张之洞故居

  张之洞(183792日-1909104日),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原籍直隶南皮(今属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生于贵州贵阳六洞桥。曾任总督,称,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国晚清重臣、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1850年,张之洞回原籍参加乡试,中举人。1863年,中探花,授翰林院侍讲学士。1881年,出任山西巡抚,开始筹办洋务,设广东水陆师学堂、枪炮厂、矿务局、广雅书院。1884年,张之洞擢升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抗击法军。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1894年,署理两江总督,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组练江南自强军,加强国防。1907年,其又任军机大臣,次年十一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1909年,病卒。

北京市:张之洞故居

张之洞是晚清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其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在此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超越传统产业结构的思想主张。后将西学的视野从器物层面转向了政治制度层面,该理念的转变促使其成为清末新政的主角。张之洞这些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对于促进向西方学习具有积极作用。其还主张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强调师范教育,后与张百熙主持制定新学制,时称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在中国普遍实行的学制,奠定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石。其著有《广雅堂集》《輶轩语》等书,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北京市:张之洞故居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仅11岁的少年张之洞,写出名满天下的《半山亭记》,其非凡才华令人惊叹。 张之洞少年时代的老师张国华、贵天乙、曾叙笏都是兴义府本地人士,进士敖国琦是贵阳府人、举人黄政均是贵筑县(今贵阳)人,贵州人文孕育了张之洞最初的成长。咸丰二年(1852),年仅15岁的少年张之洞参加顺天乡试考中第一名举人(解元),一时引起轰动。同治二年(1863),张之洞考中癸亥恩科进士,荣膺一甲三名(探花)。 戊戌变法期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向光绪帝进呈《劝学篇》,阐释自己的变革主张,深得光绪帝赞许,广为刊印,在京城内外产生重要影响。而李端棻在京城与梁启超等维新人士,掀起改变中国命运的戊戌变法。 张之洞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是四人中唯一 一个没有扛过抢的,却创办了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大冶铁矿等,成为中国钢铁制造业的灵魂人物、中国兵器工业的扛把子;他一直在文官的路线上发展,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学校。

北京市:张之洞故居

张之洞少年时生长于贵州,成人后与贵州联系亦紧密。他18岁时,回到贵州兴义,娶妻石氏,是都匀知府石熙之女。石氏是直隶滦州人(今河北滦县),与张之洞一样,石氏的父亲石熙在贵州为官,石氏生长于贵州。石氏的兄长石均亦曾出任都匀知府。石氏去世后,张之洞继娶唐氏是贵州遵义人唐树义之女。张之洞的姐姐嫁给了都匀知府鹿丕宗之子鹿传霖。鹿丕宗是直隶定兴县人,于道光二十年(1840)赴贵州做官,鹿传霖随父至贵州,在贵州长大。同治元年(1862),鹿传霖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

北京市:张之洞故居

光绪十七年(1891)十二月,听闻贵州财政困难,在例解协饷外,张之洞特决定再增加协款一万两。许同莘在《张文襄公年谱》中称此举是因为张之洞“于贵州有念旧之情”。张之洞为支持贵州、贵阳教育的发展,屡次慷慨捐银,然而去世后,丧葬费都是由他的门生、同僚资助。在留给子孙的遗嘱中他写道: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时至今日,在张之洞出生地贵阳六洞桥,有张之洞塑像纪念;少年成长地安龙,张之洞所写《半山亭记》刻石仍存于招堤半山亭,山下有张之洞纪念馆。

北京市:张之洞故居

张之洞先祖张维曾在明朝任过河南按察使,以文章忠义有声于时,张之洞以上四代为官,都以清廉闻名。张之洞秉持清廉家风,同样非常重视对后辈子女的教育。在教育子女上,张之洞以齐家、报国、立业、修身为主要落脚点,这种理念在他写给儿子们的书信和《续辈诗》中有明显的体现。张之洞对子女管教严格,1909年临终之际,他还在病榻上教育几个儿子要兄弟不可争产,志须在报国,勤学立品;君子小人,要看得清楚,不可自居下流,并要求儿子们将自己叮嘱反复朗诵,一直看到儿子们都已熟记在心才阖然长逝。至今,张之洞后人依然按照其《续辈诗》起名,南皮张姓后裔也多以这首诗作为起名的依据,其家训也随着《续辈诗》及张之洞的家书、遗言在后人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登崂望东海

            20251010日星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